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來源媒體或網址: http://tinyurl.com/57lv9l 改良漁具 減少混獲 國外專家來台傳授經驗 環境資訊中心 2008年9月5日台北訊 莫聞報導 台灣是延繩釣捕鮪大國,但傳統的延繩釣漁具容易傷及其他海洋生物,造成「混獲」的問 題,成為嚴重的保育隱憂。為了協助台灣漁民改善此問題,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漁 具改良科學家吉爾曼(Eric Gilman)最近來台與漁業署官員及保育團體交換經驗,並帶 來漁具改良樣品,供官方推廣友善海洋生物的延繩釣法。 所謂「混獲」(bycatch),意為漁民捕魚時意外捕獲其他生物,造成額外的生物死亡。 在延繩釣作業上,常見的混獲包括信天翁等海鳥、海龜、鯊魚和海豚等生物,為了吃食延 繩釣餌卻反遭漁網纏住;此時,若漁民放任不加處理,遭意外捕獲的生物往往因此死亡。 吉爾曼為IUCN海洋計畫永續漁業小組負責人,目前在夏威夷檀香山研究漁具改良,因受到 漁業署邀請,連日來在台灣多個場合分享漁具改良方式。 跟據吉爾曼的經驗分享,國際研究發現,只要修改延繩釣漁具和作業方式,就可讓混獲的 機會大大減少。例如,改良魚鉤,將原本J型鉤改用大型的圓形鉤,可避免海龜萬一上鉤 時,鉤到嘴巴以內更深的部位,進而提高存活機率。或者,在漁具上加裝驅趕海鳥的蜂鳴 器,避免海鳥啄食鉤餌。 吉爾曼另外也介紹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從2004年開始舉辦「聰明漁具大賽」(Smart Gear Competition),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均提出深具創意創意的改良方式,曾有一年 的設計作品是在漁具上附掛磁石,可確保8公尺以內不會有鯊魚靠近,不過因為超過30公 尺即失效,目前尚未商業化。 介紹吉爾曼來台的中華鳥會副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生物系教授程建中也分享,如果把魚 鉤放伸到水下40公尺以下,就幾乎不會捕到海龜。 程建中也指出,有些漁具的改良方式幾乎不花什麼錢,甚至政府幫忙出錢,但漁民卻仍不 願採用,因為漁民看天吃飯,因此對新觀念較為保守,許多作業方式和習慣須嚴格遵守上 一代傳承下來的作法。此外,重點在於缺乏有效的溝通,包括政府單位在內,和漁民的溝 通普遍不良;且台灣也嚴重缺乏願意跑船的科學研究人員,未傳遞給漁民足夠的科學知識 。 目前,吉爾曼位台灣帶來夏威夷延繩釣協會所捐贈的漁具改良樣品,包括提高海龜存活率 的圓形鉤,以及協助釋放海龜的器具。另外,在國際保育專家協助下,漁業署製作了一份 「用延繩釣捕魚,而不是捕海龜」小冊,提供減少混獲問題的可行方案,以及誤捕海龜時 的海龜釋放方式,有興趣的民眾可洽漁業署索取,Email聯繫 [email protected]。 Smart Gear competition: http://tinyurl.com/6gj5q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168.51.115 ※ 編輯: balanceCIH 來自: 124.168.51.115 (09/06 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