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e-info.org.tw/node/27499 作者:陳思穎、戴惠莉(綠色陣線協會) 編按:綠色陣線協會於今(2007)年9月中旬參訪印度 Navdanya基金會、參與工作坊與種子 銀行,與生態女性主義者席娃博士(Vandana Shiva)交流。本報特邀請參與人員分享此行 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心得,另有二篇將於10/30、11/6刊載。 Navdanya基金會背景簡介 Navdanya基金會(九種基金會)的前身為印度科學科技與生態研究所之下的一個計畫,由 國際知名的席娃博士(Vandana Shiva)所主持,目的在提供環境運動更多直接的支持。 1984年,因察覺慣行農業生產型態有全面改變之必要,於是正式發展為以農業為關懷主題 的基金會。 Navdanya的意思是九種種子,象徵著維持印度人民生活的九類重要糧食作物,此基金會正 是為了研究對大自然最具包容力、不破壞生物多樣性、可以保護土地和小農的農耕方式而 誕生。他們的生物多樣性保存計畫旨在支持地方上的農夫,拯救那些被迫面對絕種命運的 作物和植物,並且讓他們可以透過直接行銷的方式被購買。 Navdanya積極促進在地原生知識與文化的再活化,它讓大眾意識到基因工程可能帶來的危 害,並且捍衛人類共享的知識以及對糧食的基本權利,使之在全球化過程中,不受跨國大 企業的生物剽竊行為所危害。 這個基金會擁有自己的種子銀行與有機農場,後者位於北印度德拉東(Dehra Dun)附近的 杜恩谷地(Doon Valley),是我們去印度的主要目的地。 席娃博士及Navdanya基金會的核心關懷 A.種子戰爭 農業全球化徹底違反了食物與人權相關的每個面向,在世界上的每個地方,糧食的產量和 種類都越來越少,貧窮與飢餓的人們能夠得到的也越來越少,越來越多農民們在農地上找 不到立足之地,而且如果考慮到食物的安全和營養,甚至連消費者們的糧食安全都成問題 。 長久以來,印度農夫一直守護著生長了各類作物的農地,他們種植了超過三萬種不同品種 的稻米;然而在生物科技被綠色革命強迫普及化之後,很多地區被限制只能進行稻米的單 一栽培;其結果是,大部分多樣化的原生種稻米正走向絕種之途。印度稻米正面臨的命運 也是其他許多種作物所面臨的,尤其是「窮人的作物」,因為「全球市場」並不需要它們 ;但是這些作物對當地的維生經濟而言卻非常重要。當農夫採用了綠色革命的現金作物之 後,矮種小麥、黑胡椒、黃瓜、蛾豆之類的眾多品種都受到威脅,就算鄉民們已經認識到 原生種作物的韌性,但是當他們理解這點的時候,這些作物卻已經沒有人在種、也無法取 得了。這樣的結果,無疑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脅。 受到甘地不合作運動所啟發,九種基金會發起對抗種子法和專利法的運動──種子的不合 作運動,因為像這樣的法律,旨在使種子的分享和保存變成犯罪,然而,這難道不是地球 上所有人們都該享有的權利嗎?這些法律將種子視為孟山都等跨國公司的財產,並且迫使 人們為這些應該屬於全體人類的種子支付使用費。 故此,Navdanya發起的運動,要求印度法律切勿將種子和食物的專利權合法化,並呼籲智 慧財產權組織排除種子和食物的專利。藉著「種子主權獨立運動」,九種基金會想要保衛 不受跨國企業宰制地自由保存種子、自由種植食物的自主權。人們從自然界以及祖先手中 獲得生物多樣性以及種子,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禮物,所以席娃博士希望透過「種子主權 獨立運動」保護豐富的生物遺產,以及保存和交換種子的基本自由。 Navdanya基金會是種子保存運動的先鋒,而種子保存是一個因應農業生物多樣性危機而展 開的運動,為了促進以多樣性為基礎的生態農業、生態經濟與食物安全而努力。他們瞭解 到,想要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如果沒有社區的參與是不可能成功的;很多社區對於構成 永續農業基礎的動植物都有保護與發展之功,他們也積極鼓勵合作的同伴們成為自給自足 的社區,這能夠忠實體現種子自主權的理念。 B.生物多樣性戰爭 1984年是充滿悲劇的一年;這一年發生了印度總理被暗殺的事件,也是博帕爾農藥化學工 廠爆炸,造成3,000人死亡,以及旁遮普省遭乾旱肆虐,證明綠色革命慘敗的一年。綠色 革命使用的化學耕作方式,殺死了土壤的有機質,無法吸收與水給予的養分,在旱災來襲 後,使沃土變成荒地,並引發嚴重飢荒。農業是與大自然合作的產業,為何原本製造化學 武器的西方企業,可將剩餘的資源投入到全球的農業,造成更大的災難呢? 化學農藥除了破壞生態,影響農民生計外,在印度進入國際貿易體系後,農民必須屈服西 方農藥公司及種子公司,購買價格昂貴的農藥和種子,又被迫生產附加價值高,但無法作 為主食的現金作物,使農民失去糧食自主權。最明顯的例子是WTO之下印度農民生產每100 公噸的馬鈴薯成本是255盧比,但同樣單位的馬鈴薯售價是40盧比;且每一公頃生產成本 為55,000~65,000盧比,光是種子成本就佔了40,000盧比。 無論是西方企業的獲利考量,或是印度政府的農業政策,都只考慮單一作物大量生產的經 濟效益,造成耕作過程需投入更多的化學農藥、肥料以控制生產,而破壞生態平衡及生物 多樣性。他們宣導的化學生產的產量效益,事實上有機農業的混種可以表現地更好,所以 這些化學謊言可歸咎於西方廠商對單一作物的需求。 現在全球面臨的是兩種對立的農業生產;一是違反永續原則,並依賴雜交種子、基因改造 種子、化學投資的全球化生產,獲利的是生技公司、農藥化學公司、食物廠商,另一種則 是小農生產、生態平衡、有機、低成本、有益貧窮的生產者的在地化生產,建立食物安全 ,並從家庭擴及到國家。解決飢荒之道,絕不是美國國際開發署宣稱的,將生物科技引進 到第三世界國家,試圖製造更多的利潤給西方企業,並製造更嚴重的飢荒。 C.水戰爭 人類定居在印度文裡是水和人的尊嚴的組合字。然而在印度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工廠, 將印度的水資源私有化,不須負起環境及社會責任,使當地居民依賴的地下水被抽取一空 ,且被嚴重污染,無水可用。在印度的Planchimada省便是最慘痛的案例。2000年可口可 樂公司在當地設廠,製造旗下各大品牌飲料,每天抽取150萬公升的地下水,造成地下水 位從離地150呎下降到500呎,居民必須另外建造260口深井取水,農耕需要的水完全失去 來源。情況還不僅如此,可口可樂工廠未處裡固體有毒廢棄物,造成地下水被污染,且有 毒物質還造成癌症等疾病。 這個問題也讓當地婦女集結起來,訴諸法律行動,成功對抗可口可樂公司。另外,該運動 也串聯了國際知名的社運人士,如Jose Bove、Maude Barlow等人,再擴及到歐洲議會的 力量,促使歐洲許多國家共同抵制可口可樂。 水資源的分配不均,不只是大工廠奪取地下水。在印度,還包括恆河水庫的問題。建造水 庫需斥資約美金5000萬,以提供南德里的300萬居民。儘管表面上不能說水庫把水資源私 有化,但仍將原本供應恆河盆地的水資源轉移到其他地區,造成恆河盆地的居民用水受到 威脅。另外,這項建造工程的主要大壩,淹沒了4,200公頃的肥沃土地。居民說,政府禁 止他們在當地抽水,因為任何的抽水行為,皆影響到水庫的水位。幾年內,多達100為婦 女因為無水可用而自殺;她們說,這條聖河已經成了死亡之河。 印度政府大量向世界銀行舉債,想完成建造一個連結印度所有河流的水壩網路;該壯舉成 本為2000億美元,是印度政府教育經費的200倍,總稅收的3倍,國內生產毛額的25%,比 印度外債多出720億美元;另外,這項壯舉也將使至少500萬人流離失所,並讓原有的自然 生態被鋼筋水泥牆取代。Nandanya基金會因此發起了「Jal Swaraj」運動,代表「水民主 、水權」,捍衛共有水資源的權利。 D.地球民主 席娃博士說,地球民主包含認同、文化、政治及經濟的民主。地球民主試圖改變的是,將 貪污、投機、美元為主、人力生產量導向的垂死經濟,變成自然資源、人類關係的生存經 濟。此外,地球民主將全球化下,政府與廠商成為一丘之貉的假民主,轉換為全球人民享 有的共同民主;這個腳步必須從社區力量及權利保障開始,找回最根本的自然資源共有權 ,再向國家及全球的共有權利邁進。從正義、永續、和平的角度,改變政府及企業操控的 資源,保障生態安全與經濟安全。 從台灣出發,邁向印度自由種子運動 對我們來說,邁向【牛糞傳奇】的方式,除了參與Navdanya基金會於今年9月17日到21日 舉辦的「有機農法及農業生態學課程」外,也將藉由親身到印度的方式,了解印度小農在 歷經綠色革命及農業自由貿易、生態及財務惡性循環引發的印度150,000名小農自殺悲劇 的慘痛後果下,Navdanya基金會和小農共同努力,朝向食物自主、經濟自主的過程。 另外,我們看到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問題,希望能從Navdanya基金會的努力成果中尋找參 照。第一個層面在於有機農業為一個土地永續循環的模式,保存屬於各土地、環境的種子 多樣性,這個循環模式不只需要有別於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的慣行農法的耕作方式, 還必須掌握種子的來源,作為貫徹有機農業的關鍵;而台灣有機農業的種子常常依賴種子 商的供應,無法完全掌握種子的來源,種子保存常受限於技術,這部分正是台灣有機農業 目前仍未達成的目標。 再者,席娃透過生態農法,教導小農如何對抗糧食、經濟、權利皆被西方如孟山都等大廠 商控制的困境;相較於台灣的有機農業,現階段仍停留在「健康」的層次,使得有機商品 市場成為高消費能力族群為保障身體健康的飲食方式,消費者僅注重有機農業的「零農藥 」殘留,而有機耕作的永續生態層次並未受到廣泛討論,更未顧及有機耕作之成本過高, 小農欲將原本的耕作方式轉型為有機耕作,卻在經濟的壓力下喪失生存的空間。因此,我 們這次的工作坊課程及參訪,除了著重在生態農法與種子保存的技術面外,也將學習目標 著重在Navdanya基金會整合生態農法、種子保存與農民自主,對抗WTO之下,糧食自主被 大企業操控的困境,作為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指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169.20 > -------------------------------------------------------------------------- < 作者: weitzern (高級雜工) 看板: Ecophilia 標題: [轉錄] 去印度,尋找牛糞傳奇(二) 時間: Wed Oct 31 01:48:39 2007 http://e-info.org.tw/node/27663 作者:陳思穎、戴惠莉(綠色陣線協會) 實際來到【牛糞傳奇】的發源地 9月16日,我們來到【牛糞傳奇】的發源地-印度Uttaranchal省首府Dehra Dun的郊區。 通過一段漫長的筆直道路,伴隨兩邊大片大片的農地,我們終於看到Navdanya基金會的招 牌「Bija Vidyapeeth」。(印度文裡,bija意指種子,vidyapeeth意指教育中心) 9月17日到21日,我們在參與Navdanya基金會與席娃博士共同舉辦的「農業生態學與生態 農法」工作坊。工作坊分為生態農法操作方式的專業課程、Navdanya基金會組織介紹,另 外基金會每天也會帶領參與工作坊的學員實際到Navdanya示範農場參觀有機農作的操作方 式、種子銀行保存種子的方式、與Navdanya基金會合作的農戶等等。 「農業生態學與生態農法」課程主題(請參見網頁:http://e-info.org.tw/node/27663 ) 參訪Navdanya-問題省思 A. 糧食自主權-有機農業作為解決貧窮的根本之道 第一天參觀示範農場的行程中,基金會的工作人員Dr. Bhatt便告訴我們,我們所在的部 分是五種作物的混種區(Lal Dhan, Maze, Mandwa, Jhangora, Koni),而他們也教導農民 這各範圍的農地是作為農戶最基本的糧食所需之用,其餘部分才可販售。當然,這五種作 物的耕作方式及耕作時間必須配合Dehra Dun的天候地理等條件,示範農場的做法無法在 印度其他地區照本宣科,但是傳達了最基本的糧食自主概念,且Navdanya基金會也協助其 他地區的農民,教授栽培基本糧食作物的方式。 混種為有機農業的重要元素之一,其原理是利用各種作物在自然生態上的配合,以避免利 用針對特定作物害蟲的農藥。Navdanya基金會的混種模式不僅僅是達到農業生態平衡的基 礎,他們將混種與糧食自主結合,使小農免於飢餓,解決小農最基本的生計問題,讓混種 模式為脫離貧窮的開始。 相較於台灣的狀況,印度農業的先天條件是截然不同的。印度幅員廣闊的國土,在跨國企 業眼中是大片沃土,可用大規模生產、大量使用農藥的耕種模式,也因此馬上成為綠色革 命、農業自由貿易化覬覦的對象,也造成小農經濟嚴重的崩盤,農民負債累累而自殺,因 此Navdanya基金會試圖改變的是,讓全印度人口中佔70%的農民,能夠藉由自己農地的雜 種作物,確保基本的糧食權;但台灣農業一直受限於土地面積,不是跨國農業公司的實驗 與投資焦點,談到糧食自主的部分,應從台灣的外交困境與農業的跨國貿易脈落考量。台 灣歷經經濟結構的轉型,綠色革命和農民經濟狀況的困境無法直接成為因果,而2002年加 入WTO後政府開放農業市場,農民雖受到休耕政策的補貼,但仍繼續努力耕作的農民必須 面臨國際市場更大的考驗,因此在討論糧食自主的議題時,台灣面臨的狀況更應從在國際 經濟及政治壓力下,農民如何保有自己的工作權,及農產品的競爭力與自主性。另外,在 國際貿易趨勢下,食物因缺乏商業競爭性而漸漸消失,隨之失去的也會是飲食的傳統文化 及多樣性。另一層面是整體國民的糧食安全問題,就如我們必須接受基因改造食品,或是 之前發生的瘦肉精問題等等,都是在糧食自主的脈落下,台灣需要的考慮範圍。 B. 農藥問題 另外,綠色革命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的大量使用,在印度可以明顯看到,造成的後果 為生態的破壞引發的小農經濟慘況。相較於台灣的狀況,目前台灣農民仍然大量使用農藥 ,平均每年共使用四萬餘噸,雖然尚未引發龐大的農業經濟危機,但在生態上與第一線使 用農藥的農民身上,已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農藥除了破壞農業的生態循環外,也影響土 質及水質安全,甚至在今年夏天也頻頻傳出農民中午噴藥,因天氣太熱,沒有穿著完備的 防護衣物,吸入過多農藥,再加上溫度過高加速新陳代謝,而中毒死亡。綠色革命使用農 藥部份,或許應就生態及農民的健康問題,做為檢討及改善的重點。 C.種子銀行-有機農業的草根運動 在五天工作坊參觀Navdanya農場及種子銀行的過程中,對示範農場的運作方式感觸極深。 示範農場的各項設施都相當簡易,包括堆肥設施、病蟲害防治方式、種子銀行等等不需依 賴高資金、高科技,讓我們體會到Navdanya在教授農民有機耕作時,以農民的經濟狀況為 出發點,擴大到草根運動。 種子銀行是Navdanya基金會的發源地。至今Navdanya已幫助印度40個社區,包括16個省份 設立種子銀行。讓我們覺得有趣的是,Navdanya基金會強調,他們的種子雖然是免費提供 給合作的有機農民,但是每個農民從種子銀行取得1公斤的種子,必須在收成後繳交1.25 公斤的種子,以讓種子銀行保存的種子基因多樣性持續增加;藉由種子銀行,Navdanya基 金會已經成功救回及保存來自印度各地3,000多種稻米種子、31種小麥等等,也成為印度 保存種子最成功及最完整的機構。相較於台灣,有機農業的規範僅在耕作方式的範圍,對 種源並無規定。也因此,Navdanya種子保存的經驗,在台灣有機農業推廣的過程中,可以 做為種源保存的具體例子,朝向將有機耕作納入確保種子來源為目標。 此外,無疑地,對於Navdanya基金會如何組織農民、從事種子運動並推動有機農業是我們 最感興趣的。每一個加入基金會的農友,會有一段宣誓,代表關係的締結,以道德訴求彼 此的信任關係。基金會則提供農友免費種子、技術面以及外面市場等作為農友交流的內容 ,甚至去別的村子見習。這個農友與農村的網路由一般的農友開始,到志工農友(farmer volunteer)、村連絡員(village coordinator)、區域連絡員(regional coordinator), 聯絡員的工作包含在農場作記錄、舉辦活動等等,一個村連絡員負責10到20個農村,區域 連絡員則負責100至200個村連絡員的負責範圍。針對不同地方的在地知識,提供比較好的 防蟲、抗病方式,一旦成功也可以拿去給其他村子的農友使用。 基金會除了透過聯絡員輔導農友之外,也會到農村辦講習(說明會),至今,約有30萬名 農友參加過這樣的說明會;而每年至少有5萬人參加農友講習的活動。每3個月會有區域農 友開一次會討論各種心得,每年則有一次全國農友說明會。除了聯絡員之外,志工也是人 力的一大來源,而目前基金會支薪的工作人員共有85位,這些人大多住在基金會附近,並 有各種不同宗教及種性階級。 至於一般消費者,則需繳納年費成為會員,基金會認為會員除了付錢買食物外,還需要一 些時間來教育,因此,Bija Vidyapeeth提供會員作為週末的免費度假地,會員一旦來到 這裡,與農友互動,自然可以認識他們所食用的食物從何處而來。會員可以參加會員活動 ,買書可打折,並時有食物分享會邀請會員一同參加。靠著這樣的制度設計,Navdanya將 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係連結起來,生產者/農友不僅是勞動者、生產食物的farm worker ,消費者也不僅是光食用糧食而已,他們共有擁有的即是席娃博士在此行演講中所提到的 :「Navdanya有3000多種不同種類的米,味道各有不同,有機的內在關係即建立於此。」 這樣原本存在於生態圈、食物鏈的再簡單不已的關係,卻是印度小農自二次綠色革命的慘 烈經驗換來的。 原本應屬於人民的種子,卻成為跨國公司的專利權 ,印度的小農要花更多的錢買回食物 ,無法以自己所種的食物養活自己,平均而言,買回的食物價格是搬運出去的作物的4倍 價格。而另一個現今的問題是,跟臺灣情況一樣,有機認證在印度是是相當昂貴的,席娃 博士也反問:「為何有機農業不能得到政府補貼?」當席娃博士緩緩說起:「我們都有責 任將古老基因的種子保存下來…」也許有一天,更多人能瞭解食物只所以為食物,不光是 餵飽肚子而已,它代表一個地方的文化、歷史及生命。 相較於臺灣的有機農業發展,往往是各自為戶,臺灣腹地狹小也無庸擔心食物運送的問題 ,甚至有機農業在台灣常是與中產階級的形象一起被聯想,而其行銷方式也依靠網路甚多 ;於是Navdanya的運作方式,讓我們見到農民運動的草根力量是如何由點成線、再連結成 面,由非營利組織輔導、介入的方式將種子、農民及消費者的關係建立起來,從第一線農 民的耕作方式起,至如何教育消費者的思想;或許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但在基金會工作 已經12年的Dr. Bhatt為我們證明這是值得等待的。原本的他是服務於政府部門的研究人 員,見到所有的研究及政策因為貪污而無法進行,問題一直沒有改變,於是寫信給席娃博 士,也促成一段長達12年的關係。當我們問他,席娃博士對他來說是偶像、伙伴或是主顧 ,他笑著說:「都是」。他希望見到更好的那一天到來。目前估計,Navdanya基金會的活 動能觸及到的人數有100萬人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169.20 > -------------------------------------------------------------------------- < 作者: weitzern (高級雜工) 看板: Ecophilia 標題: [轉錄] 去印度,尋找牛糞傳奇(三) 時間: Tue Nov 13 19:18:17 2007 http://e-info.org.tw/node/27669 作者:陳思穎、戴惠莉(綠色陣線協會) Navdanya的消費者-認識草根的道路 Navdanya基金會也在德里、孟買、Dehra Dun市區設立商店及銷售處,販賣與Navdanya合 作的印度小農有機農產品。在德里目前有6個販賣處,孟買及Dehra Dun各一個販賣處,且 孟買的店面設立約一年,是Navdanya基金會首次將有機產品販賣處擴及到印度中部的沿海 大都市。 這次參訪過程我們拜訪了Dehra Dun販賣點、德里Dilli Haat及Hauz Khas兩區的販賣處。 Dehra Dun的販賣處座落於商場的小角落,裡面陳設了Navdanya的食材、書籍、沐浴清潔 用品;Dilli Haat是一個市集區,常設性地以園遊會的形式販賣公益團體及NGO相關產品 ;另外,Hauz Khas的販賣處則座落於住宅區,以咖啡店結合食材、書籍、沐浴清潔用品 等的方式經營。 在拜訪Hauz Khas的咖啡店時,我們訪問店經理一些關於有機產品銷售在印度的情況。由 於台灣的有機產品一直鎖定在中產階級以上的較高消費群,因此我們也特別關心Navdanya 的經驗是否也遇到類似的問題?店長認為,因為Navdanya的產品價格較其他市售產品價格 高,所以無法避免顧客群的經濟能力限制。當們進一步關心消費群購買產品的動機是由於 席娃博士的名聲,或偏好健康的有機產品,或已經認識到印度小農的問題,以社會及經濟 考量下而購買時,店經理則表示,消費者中席娃博士的迷及有機產品迷的部份各約佔一半 ,但是Navdanya基金會持續地讓消費者認識小農及生態問題,包括參訪合作農戶活動、舉 辦採收季、教育中心的推廣、與大學合作開設相關課程等等,這些活動一直受到好評,也 是促使他們能在去年於孟買開設店面的原因。另外,銷售的狀況逐年增長,也使店經理對 未來的展望抱著相當樂觀的態度。但就Hauz Khas的咖啡店來說,食材及其他產品的銷售 情形一直在增加,餐點供應的部份則需要再加強。 「Khadi」與甘地 從Dehra Dun的Navdanya商店裡,我們各自買了一些產品。其中的香皂及沐浴產品包裝上 都印有「Khadi」。旅途中一位印度人解釋,「Khadi」的意思手工的紡織品,包括棉花、 絲、羊毛,另外,它又是家庭經濟體製作的產品。又之後到了德里的甘地博物館,看到一 個展間敘述著「Khadi」的故事-那是1920年代,在甘地反抗英國殖民時期。當時英國人 利用印度生產的棉花,加工製造之後再以高價位售出成衣,賺取高利潤。甘地認為,印度 人的紡織品不應被外國人剝削,並倡導著家庭經濟對廣大人民基本生存及文化保存的重要 性。在博物館中又更深入地了解印度家庭經濟的傳統,及Navdanya基金會傳承的甘地精神 。 參訪行動的省思 A. 文化差異-關於農村參訪 在出發到印度前原本請Navdanya基金會安排參訪農村行程,但直到出發時基金會仍未回覆 確定參訪方式;又到了當地後發現Navdanya在Dehra Dun教育中心的辦公室沒有網路,因 此也可以了解基金會行政作業上的困難,及各個參加課程的成員的需求,可能由於網路的 限制,而使基金會無法做到資訊的完整傳達。 最後一天課程的早上,基金會工作人員帶領我們參訪合作農戶。恰巧我們參訪的農戶沒有 經歷過大規模慣行農法耕作的後果,所以就有機農法及慣行農法對於她本身生存的經濟影 響,缺乏比較機會。另外,該農戶也面臨到子女因需受教育,而在收割時人力不足的情形 。這部份他們也必須聘請外地的人力幫忙。在基本生活經濟的幫助上,Navdanya基金會沒 有提供基本日常生活設施,但有提供需付費的水源。 除了上述的農村參訪以外,在課餘時間我們也到附近的農莊,嘗試和居民互動;但礙於語 言上溝通的障礙,及文化、歷史、傳統等隔閡,實在難以在短短的兩個星期時間進一步了 解印度農業,及就小農觀點對Navdanya基金會的認識。儘管試圖要求基金會安排參訪行程 ,但就基金會的人力考量,及文化差距,最終未能完成參訪農村行動,是這次印度行感到 最遺憾之處。 B. 青年外交的角色-對後續行動的影響 這次印度交流的經驗,在出發前我們已產生巨大的困惑:到底作為台灣青年的我們可以帶 給印度什麼?或者我們能夠傳達什麼樣的臺灣經驗及台灣NGO經驗? 在印度上課的過程中,這個巨大的疑惑的重量漸漸減輕。由於參與課程的印度人,或其他 歐美國家的人,大都因為本身是有機農民、即將成為有機農民、主修農業學位,而來到 Navdanya基金會,希望能從課程中學習有機農業可以運用的方式。在上課的過程中,做為 青年的我們雖然可以適時地分享台灣的經驗,但是主要在學習的學生角色,無法充分彰顯 青年外交的重要身份。就台灣經驗的傳達上,在出發前我們已準備了綠色陣線協會行動議 題介紹、台灣農業、台灣基因改造問題、台灣農業與WTO的英文書面資料,提供Navdanya 基金會作為參考,也在工作坊結束時以書面宣傳方式,讓參加課程的外國友人及印度友人 認識綠色陣線協會。這次的印度行對於我們及綠色陣線協會來說,這次經驗都是一個美好 的開始,讓台灣的團隊學習印度經驗,持續和Navdanya基金會互動,繼續推動之後在台灣 的相關議題;而議題的部份除了在農業外,我們也看到Navdanya基金會和席娃博士在全球 化議題、民主議題、水資源議題、反跨國企業議題、氣候變遷議題、發展中國家議題等等 的努力,相信在未來,和Navdanya基金會議題上的串聯,或者是邀請席娃博士等後續行動 ,是會持續發酵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16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