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hopemarket.com.tw/?p=12718 農民市集,在地小農合作運動 2011.9月台灣光華雜誌 文.陳歆怡 圖.莉貞 近年來,全台掀起一股“吃在地、支持有機小農”的農民市 集風,從北到南約莫有25個農民市集正蓬勃發展或醞釀中。 “農民市集”是農民們帶了親手栽種的新鮮蔬果,消費者帶 著信任的心情,在市集中進行人與食物、農人與消費者的親 密交流。這也是農民市集與菜市場(由中盤商、菜販主導)或 生鮮超市(由商人運作)最顯著的差別。 在論斤計兩的交易之外,這一處處有機聚合的綠色環保角落 ,也像是一所所社會大學,不僅讓生產者與消費者彼此支持 、相互學習成長,也讓不同領域的人才,在此激發創意、碰 撞理想。 還沒逛過農民市集嗎?快來走一趟吧。 周五下午,藏身台北市敦化商圈巷弄內的248農學市集,入 口旗幟毫不起眼,小小三十多坪的空地,只在周五及周六才 由十多位農友合力搭起帳篷攤位,變身為無毒有機食材的臨 時供應站。 午後雷陣雨方歇,這樣不起眼的小角落卻開始湧現人潮,有 的是替家人健康把關的家庭主婦,有的是挑嘴不嫌貴的雅痞 族,有的是在附近開業、尋覓當令好食材的餐飲業老闆,也 有想買特色伴手禮的遊客,都能在此找到滿意結果。 場景轉到台中西屯區,全台首開市集風氣的“合樸農學市集 ,4年多來始終堅持“每月一次”開市,雖然“商機”有 限,志工及農友的興致卻不減,準備好“故事”及“熱忱”, 笑咪咪地迎接每位走近攤位的客人。 更神奇的是,這處法鼓山“寶雲別苑”出借的優美庭園場地 ,雖然地點偏僻難找、鮮少過路客,消費者仍然願意專車前 往,攜家帶眷且流連忘返——一會兒聽聽台上的農事達人開 講(例如這天養蜂達人講解蜂蜜的來源以及如何分辨產品品 質),一會兒跟熟識的農友聊聊近況,累了坐下點杯公平貿 易咖啡,品嚐用當令荔枝或日月潭紅茶做的冰淇淋,中午一 到,還可向主辦單位借用食器,享用現做的美味生機餐,直 到下午兩點收市,才帶著充實的心靈與菜籃回家。 全球綠色風潮 “農民市集”在歐美行之有年,緣於1970年代中期以來,環 保人士與小農面對全球化農業貿易的反思;在全球化浪潮下 ,大型超市和跨國農企業聯手壟斷農產品通路,看似物美價 廉的產品,卻是用犧牲環境與健康的化學肥料所灌溉,集中 化的工業生產也排除了弱勢小農的生存機會。 也因此,聚攏在農民市集的小農往往都是採取友善耕作而非 慣行農法的農夫。形成風潮後,不僅帶動有機農業的復甦, 也促使許多國家順勢推出扶植小農市集的政策。例如日本, 常態性的農民市集已近3,000個,全年營業額高達1千億日圓 。 在台灣,農民市集的開創全靠民間力量自主運作,幕後推手 與合作夥伴常見社運份子、大學教授、社區大學、小學家長 會等,理想性與知識性頗高。 以開風氣之先的合樸市集為例,4位發起者包括靜宜大學社 工系教授陶蕃瀛、溪底遙學習農園的組織者馮小非、921災 後重建工作者許婕穎,及擁有美國電機博士學歷、從商場返 璞歸真開有機餐廳的陳孟凱。4人都是組織與企畫的能手, 然而回想四年半前開辦市集的最大挑戰,竟然是:“得拜託 農友來!” 社會實驗基地 陳孟凱解釋,四年半前,台灣社會還不曾“體驗”過農夫市 集,農友對市集的想像主要來自政府舉辦的大型農產品展售 會,“在那種價格掛帥的場合,消費者都抱著比價、買便宜 的心態,以致於不擅詞令、產品外觀不夠漂亮、定價又偏高 的有機農民,往往感覺自己的心血被漠視甚至遭到羞辱。” 最終,合樸還是邀集到近20位“願意實驗看看”的農友,抱 著忐忑的心,在2007年5月熱鬧開張,創立宗旨高舉“相信 一個萬物和諧、生態永續的農業生產方式,才是美好生活的 根基;美好生活需要眾人互助支持,在『合作、簡樸』的實 踐中自給自足、共同成長。” 在市集現場,合樸精心設計了許多環節,包括草地音樂會、 農友開講、避免一次性餐具使用的“食器貸出服務”、用遊 戲鼓勵自備環保袋;市集之外,平日還有產地拜訪、讀書會 、公田耕種、手工廚房等活動,“事實證明,只要把友善的 氛圍營造出來,消費者是會認同與買帳的!”陳孟凱說。 開市以來一路相挺、來自新竹的“豆之味”豆腐坊老闆黃學 緯,每回從新竹載運豆腐、豆花等有機黃豆製品到合樸,都 要親自開貨車、全程冷藏運送,現場還要擺上兩個大冰桶保 鮮,“運費及人事成本當然劃不來,然而這裡能夠遇到更多 理念契合的消費者,口碑效應會出來。”對黃學緯而言,每 月專程來市集與夥伴們聊天,同時認識新朋友,是一種生活 調劑。 合樸的運作強調信任與社群共治,志工及農友們定期聚會、 集體決策,場地佈置與行政管理由各攤位出力也出錢(農友 每次捐出營收的5%),消費者的用心傾聽與行動支持則是市 集持續開辦的動力。 科技人、大學教授鬥陣行 合樸的經驗鼓舞了不少後繼者,也依各地資源不同開展出多 元面貌。清華大學成功湖畔的“竹蜻蜓綠市集”,就是大學 帶頭走入社會的好例子。 2009年初,清大社會所教授王俊秀規畫一系列開放社會人士 的“心靈發電場”課程,強調公共議題的思辯與參與,希望 實際幫助歷經金融海嘯、惶惶不安的都市人找到生活與職涯 的新方向。 其中“創意與創業”班的一組學員,包括科技人、小老闆、 退休族及轉業者共12名同學,在3個月結業後化心動為行動 ,在清大校方及環保社團鼎力協力下,開始籌辦農民市集。 現年三十多歲、負責市集宅配管理的陳曉洋,原本在智邦科 技藝術基金會任職,“投身市集對我們而言是一種生涯突破 ,更是實踐『保護生態,活絡地方經濟』的理念。” 目前綠市集的農友固定有20多名,都來自桃竹苗地區,農民 開車來最遠不超過1小時,最近的“有機米”只有18 公里。 陳曉洋說,資本主義讓“距離比較近的好東西反而比較貴” ,這是因為大資本企業能夠全球佈局、大量生產與掌控通路 ,因此,“小而美”的農民市集既要重建友善耕作小農的通 路,也要喚起消費者的環境意識,理解到唯有吃在地、吃當 令,免除冰庫儲藏及多次運輸的能源消耗,才是真正愛護環 境的表現。 綠市集的另一特色是,有三分之一的攤位開放給校內外的環 保社團擺攤,儼然成為新竹地區環保人士“揪眾”或交流情 報的最佳平台。 農產品的超級星光大道 也許你會好奇,一周一次甚至一月一次的市集,對生產者及 發起者而言,究竟是玩票、是義氣相挺、還是能夠真正永續 經營? 立足台北都會區、由“白米炸彈客”楊儒門所催生的248農 學市集,是生產者“麻雀變鳳凰”的最佳說明。 楊儒門不諱言,248市集占盡首善之都的人才、地利之便, 媒體曝光機會也多,“營業額是全台市集最高的。”然而, 他總是提醒農友:“來市集頂多也只能賣掉你所有農產品的 5%,另外95%的力氣,應該放在做人與做口碑上。”就有農 友用心培育的優質蔬果被5星級餐廳的經理相中、做為指定 食材,或是在市集的穿針引線下接到外銷訂單。 此外,開市不到兩年,就有8個“新秀”品牌或農場從248市 集站穩腳跟、發光發熱,例如強調台灣在地水果原味的“春 一枝冰棒”、“在欉紅手工果醬”、推出生態之旅的苗栗螢 火蟲農場等,它們有的是拓展出穩定的網路客源,有的受到 法國米其林三星主廚慕名拜訪(苗栗來春嬤的古法柴燒麥芽 糖),有的以精品之姿進入誠品書店專櫃、美食家葉怡蘭的 店,“會說故事的產品比較容易勝出,”楊儒門說。 類似狀況也在高雄微風市集出現。今年以來,冠軍麵包師傅 吳寶春一口氣探訪好幾位市集推薦的農友,包括有機蕉農張 萬燕、荔枝農王瑞榮、南瓜農黃克群,吳寶春盛讚農友的用 心,也承諾要推出有濃濃在地味的麵包。 除了餐廳老闆、麵包師傅會來明查暗訪,創意人也從市集中 找到靈感。深受年輕人喜愛的“簡單生活節”創辦人、中子 文化執行長張培仁,原本就是248市集的顧客,當他標下台 北市四四南村的場地經營“好丘”文創園區時,就力邀248 市集的夥伴加入。如今,每周日在好丘舉辦的“簡單市集” ,除了藝文表演、手作藝品,還多了泥土與好食材的氣息, 是附近居民的後花園,也是吸引國際觀光客的迷人景點。 “友善耕作”取代“有機認證” 值得探究的是,大多數農民市集的共同默契是:不強調“有 機認證”,而以“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或“無毒”概念取 代。實際把關則仰賴主辦單位親自至產地拜訪,直接了解產 地環境與耕種方法,有的再加上驗證單位的無農藥殘留抽驗 證明。 在宜蘭發起“大宅院友善市集”的女農阿寶解釋,有理念的 小農通常也是“作物多樣性”的愛好者,產量少、品質精, 原本就不適合走有機連鎖商店或大超商等通路,同時,台灣 農地零碎化,從事有機栽培的小農不僅易受鄰地用藥的干擾 ,轉型成本與認證費用更是大負擔。 “站在支持小農的立場,與其計較現階段有無認證,不如協 助他們漸進地把土地養好,”李寶蓮說。 合樸陳孟凱強調,市集不僅僅是要訴求“健康、有機”,更 要教育消費者:“食物背後有更大的環境責任跟社會公平問 題,需要用社群互助的方式來面對。否則,眾人胼手胝足開 創的『市場』與『商機』,很容易就被有生意頭腦的企業給 收割掉。” 為了市集的永續經營,合樸在兩年前開始開辦“幸福學”志 工培訓課程,要成為志工,必須上滿3整天、6單元的課程, 進而參與各種自主運作的“部落”。例如,“釀造部落”致 力協助農友開發設計農產加工品;“公平貿易咖啡部落”推 廣公平貿易理念,也學習品味與沖泡技術;“大豆部落”協 助成立社區豆腐坊,讓家人吃得更健康,更期許能創造更多 在地栽培的機會。 用吃改變世界 作家劉克襄把新興的農民市集稱為“新的環保公共空間”, 因為農民市集將過去幾十年的環保生態運動“有機地整合” ,讓越來越多人體認到,環境運動不只是理念的高來高去, 也不能仰賴抗爭運動推進,而是必須回歸日常生活、人人都 要交涉的切身之事。 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指出,在國外,農民市集要能長長久 久,通常得朝向“社群支持型農業”發展,一方面,農民以 生產農產餵養消費者,並承諾以友善耕作的方式扮演環境看 守者;另一方面,消費者清楚自己吃進肚裡的食物如何栽種 、在何處栽種,進而願意以實際購買行動長期支持農民,甚 至共同分攤潛在的耕作風險,兩相結合創造在地的食物供需 體系。 具體落實上,可以設計多元的日常運作機制,例如:發展宅 配系統、成立共同購買合作社、舉辦產地拜訪之旅、與學校 營養午餐合作等。 而目前台灣的農民市集,因人力與資源有限,除了嘗試發展 宅配系統,其他理想仍有待努力。 但其實農政單位即可借力使力、拉大格局。 “只要把全台灣小學的年度營養午餐預算(一年約有120億元 ),限定採購當地有機食材,就能有效扶持小農,還能大大 提升台灣低落的糧食自給率。”吳東傑建議。 而對於農委會前幾年推動的“漂鳥計畫”,或是農糧署計畫 補助取得有機驗證的農人開辦市集,吳東傑認為,“如果不 能在論述上與全球暖化、糧食自主等議題相結合,最後恐怕 會流於樣板櫥窗,或成為商業性質的菜市場,失去農民市集 原有的進步精神。” 在全球糧食危機持續亮紅燈、食品中摻雜不明成分,使得人 心惶惶的此際,重新思考食的真諦,認識就在身邊的產地與 農友,不只是一種流行,也是現代人必須好好修習的功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7.151.220.105
njrmp:推清大綠市集~~~豆腐真的超好吃 XD 09/28 15:35
cuteowlet:借轉宜蘭版 09/30 20:20
cuteowlet:轉錄至看板 I-Lan 09/30 20:21 jennylin1553:轉錄至看板 RootsnShoots 09/30 21:17
phragmite:與原文沒太多干係的另一種向度... 10/06 00:48
phragmite:簡介 http://www.ted.com/talks/marcin_jakubowski.html 10/06 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