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sa.ylib.com/read/readshow.asp?FDocNo=1136&CL=18 一噸二氧化碳賣多少? 想減緩全球暖化又不影響經濟發展,有賴更明確而良好的市場訊息來控制碳排放量。 撰文╱維克特(David G. Victor)、柯倫華德(Danny Cullenward) 翻譯/甘錫安 重點提要 ■我們必須降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避免嚴重的氣候變遷。 ■對碳排放課稅雖然有效,但是政治因素阻礙了美國實施課稅制度。比較可行的方法是聯 邦總量管制市場,讓污染者在市場上取得排放許可,自行決定如何達成減量目標。 ■總量管制市場必須在嚴密的管理下才能成功,而且必須有足以影響排放量的配套政策才 能達成目標。仔細分析現有的歐盟碳交易市場,可得到很有價值的參考。 未來一世紀,人類很可能會使地球氣候暖化到值得擔憂的地步。儘管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大 多來自燃燒化石燃料,但除了開發更潔淨的能源和期待它們早日普及之外,我們還需要更 有效的解決方案。另外,建立專責機構和策略也同樣重要(尤其是市場、商業法規和政府 政策),提供誘因給企業界,促使他們採用創新的科技和方法,降低二氧化碳與其他影響 氣候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這項挑戰十分艱鉅,傳統的化石燃料能源已經十分普及而且廉價,環保的替代方案如果沒 有強力政策支持,被接受的可能性很低。可惜的是,限制全球排放量的管制條約在近20年 的協商後,進展依然十分有限,不過,在最關注氣候變遷的歐洲,政策制定者並沒有因此 而受到阻礙,反而採取行動教導大眾如何最能遏止地球繼續吞下大量的碳。 美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向高於其他國家,其實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可藉由分析歐洲近年來 的成果有哪些成功與不足之處,進一步學習如何建立可行的碳減量市場。我們將在本文中 探討美國應該如何建立全國性的碳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市場的策略以及其他獎勵措施,以 鼓勵開發與採用低碳能源的創新發明。 直到最近,對於建立專責機構保護地球氣候的討論,大多著眼於全球層級,一般認為氣候 政策要能成功,必須簽署有約束力的國際條約,因為造成氣候變遷的活動遍佈全世界,如 果各國政府各自為政,欠缺全球性的協調,產業界只會遷移到法規比較寬鬆的地區。 這個全球化主義者理論,構成了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協商基礎,該公約要求 所有國家合作解決氣候問題,並成立機構、監督公約執行狀況。這個公約帶動了建立氣候 變遷協定的進程,促成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在京都議定書中,各工業化國家(包括美國 、歐盟、日本和俄羅斯)原則上同意履行各自不同的減量義務,降低平均工業排放量,目 標是比1990年的排放水準低5%。但開發中國家十分重視自由使用能源所帶來的經濟成長, 因此拒絕接受排放量的總量管制。 潔淨發展機制難以實行 由於缺乏強迫開發中國家控制排放量的可行方式,因此京都議定書簽署國達成了所謂「潔 淨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achanism)的共識,在這個提案之下,國際投資人 可針對溫室氣體排放量未受強制規範的開發中國家,挹注資金到能夠降低排放量的計畫, 賺取碳排放額度。因此,英國企業如果在國內的排放量受到嚴格限制(成本也因而提高) ,可在中國投資建造風力發電機,風力發電的零排放量,與原先燃煤發電(中國最普遍的 能源)生產等量電力的基線排放量(即沒有減量計畫下的排放量),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 英國企業可取得的額度。如此一來,中國可獲得外國投資及能源基礎建設,英國企業則可 用更低的成本符合環保規範。對工業化國家的公司而言,從海外賺取的額度,通常會比為 現有的工廠與基礎設備添加新科技降低排放量,來得更省錢。 潔淨發展機制的額度形成的市場規模,由此開始呈爆炸性成長,交易量約佔全世界溫室氣 體排放量的0.33%,年度總市值大約為44億美元。 儘管京都議定書很快就達成了紙上協議,但受限最大的工業化國家執行管制的狀況則落差 相當大,主要的國家(尤其是美國,也包括澳洲和加拿大)並沒有遵守京都議定書,因為 他們認為這些規定的成本不僅太高,在政治上也難以實行。因此,這個公約對全球暖化問 題的整體影響力一直沒有充份發揮,即使所有國家都遵守公約規定,影響力也很小。概略 性的國際公約經常遇到這類問題,因為達成協議後,利益屬於最不熱心的參與者,而且公 約經常為不願信守協議的國家保留可輕易逃避義務的條款。 總量管制政策,讓市場決定價格 如何設定有意義的全球目標,是個大挑戰,因此京都議定書在簽訂了近10年之後,可減緩 氣候變遷的國際制度才剛開始發展,目前有一群對控制排放量出力最多的國家,正嘗試提 出政策,這些國家不採行京都議定書的全球整合方案,而是各自擬定不同策略來控制溫室 氣體排放,這些各式各樣的計畫,反映出各國對於什麼才是管理排放量的最佳方式十分不 確定,而且各國政府在能力和做法上差別極大。 由於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歐盟成為遵守這項全面管制計畫中最大的政治實體,因此歐盟 對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非常重要。歐洲交易系統擁有最強大的專責機構,交易的額度 量也最大,為了減少總排放量的55%(主要來自建築物及運輸工具),歐盟及成員國已經擴 大現有的政策來提高能源效率,例如與汽車製造廠協商訂定自願性(很快就會成為強制性 )汽車能源效率目標。 歐盟其餘的溫室氣體來源(定義為「工業排放」製造者,包含火力發電廠),總數較少、 個別規模較大,因此較容易控制。針對這些公司,歐洲管理人員設計了稱為「排放量交易 方案」的全歐市場架構,這個方案是所謂的「總量管理」制度,靈感來自美國於1990年代 成立並成功減少二氧化硫(酸雨的主要成份)的計畫。在歐盟協定中,各國政府依據該國 被指定的基礎排放量計算,把排放額度免費分配給各個工廠(每單位額度代表許可排放一 公噸二氧化碳氣體),接著由公司自行決定哪種減量方式的成本較低:降低排放量以便出 售多餘額度,或是在公開市場上向其他公司購買額度?另外,公司和政府也可向潔淨發展 機制購買額度,或購買俄羅斯和其他東歐前共產國家以類似方案產生的額度。 如果減量的成本昂貴,則排放許可額度的需求就會增加,價格也會跟著提高;相反的,如 果出現成本低廉的二氧化碳減量技術,或是經濟成長減緩使排放溫室氣體的產業衰退,價 格就會降低。藉由管制排放許可的總量,歐盟管理人員可以遏止污染程度提高,同時讓市 場決定價格。歐洲市場的試辦期,由2005年到2007年底為止。 建立碳交易市場就如其他有利可圖的新興財產權市場一樣,關鍵在於政治抉擇。政治家和 利害關係產業通常傾向建立交易市場,而反對課稅,因為政治制度往往會免費給予大部份 排放額度,相反的,稅收則會增加許多可見的成本。以往有一些交易制度已經開始拍賣排 放許可,但所謂的「大碳戶」(包括煤礦公司和燃煤火力發電廠擁有者),正在串連抗拒 這類計畫。在歐盟,各國政府已同意將大部份額度免費給予現有的排放者;美國研議中的 氣候變遷法規應該也會有類似的發放措施。在政府發放財產權給私人機構(例如行動電話 執照)的其他狀況中,管理人員從未遭遇對交易 如此強烈的政治反對,因為產業界尚未開發這項公眾資產;相反的,化石燃料產業一向可 自由將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污染市場已被法律許可,它們被設計為過去不曾存在的有 價財產,新興碳市場的參與者是賺、是賠,取決於額度分配規則的構想。如果要對已經享 有的資產分配財產權,常見的方式是透過政治發放,而不是拍賣。 這類發放措施有些是政治上的權宜之計,因為這些措施有助於市場起步,否則根基深厚的 利益團體(例如煤礦遊說團)會阻礙進展。但如果這些額度全都分配出去,大碳戶和舊技 術擁有的深厚根基將成為更大的危險。 在這些前提之下,無怪乎歐盟碳交易市場在短短的時間內,就遇到好幾個問題,多數情況 是,各國政府設想的排放許可分配量已經達到過去的底線,卻仍未涵括所有的排放者。但 最引起爭議的則是政治經常獨厚特定企業或產業,或是為了推動市場,由潔淨發展機制取 得廉價卻有問題的排放額度。舉例來說,極力保護國內煤礦業的德國政府,就分配了太多 免費額度給燃煤火力發電廠,這類發電廠業者還向消費者收取業者根本不需支付的碳「成 本」。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不當獲利行為,包括荷蘭、西班牙和英國等。 原則上,歐盟會審核各國政府的額度分配,防止受惠的公司取得不正當的利益,不過實際 上,成員國也有許多政治手段,而且在他們認為必要時絕不手軟。目前歐盟制度預計每五 年重新分配許可量,但每次都實施新的發放方式,將導致移除高排碳工業技術更加困難, 而這些高碳工業都是排放量的大宗。實行成功的美國酸雨防治計畫,雖然也是免費分配絕 大部份額度,但核心規則維持了近20年沒有更改,這讓市場更容易正常運作。 歐盟在確保排放者、經紀人和交易者是否及時取得最精確的碳額度供需訊息方面,也遭遇 到了問題。在排放量交易方案的試辦期,市場相當混亂,使價格從最初的每公噸二氧化碳 近40美元,一路滑落到目前的每公噸約1美元。價格下跌是因為歐盟各國政府顯然過度供 給許可量給市場,就如管理失當的中央銀行印製過多貨幣,造成通貨膨脹一樣。為解決這 個問題,歐盟緊縮了下一個交易期間(2008~2012年)的額度,使每公噸提高到30美元左 右。…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8年第71期1月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4.11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