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e-info.org.tw/node/26858 作者:黃至賢、邱柏瑩、郭艾玫、林家怡、鄭佩馨 自1970年代末期,國際間逐漸呈現一股反水庫運動風潮,台灣則於1992年底,由高雄的美 濃人民首先走出來捍衛家園,串連瑪家、茂林、瑞峰等地反對大型水庫興建,引發了國內 重視水資源議題的開端,直至今日仍有雲林反湖山水庫運動持續進行中。 從美濃到湖山已相隔十數年,同樣有群人努力秉持著反水庫以保護環境和家園的理念,卻 似乎由於人事地的差異使得操作過程與成果看來有些不同,但肯定都是環保運動史上不可 或缺的里程碑。我們試圖循著美濃人的腳跡,想了解反水庫過程對當地民眾的後續影響─ ─環保運動的力量如何轉化、凝聚為美濃社區發展的向心力-希望和現仍進行中的反湖山 水庫運動相對照,在兩者經驗的交流呼應中,尋找水資源議題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水庫係築得屎嘛食得」~唱出心聲的交工樂隊 2000年,交工樂隊以《我等就來唱山歌》及同名專輯,獲得金曲獎最佳作曲及最佳製作人 兩項大獎。2002年,交工樂隊在五月天、刺客等知名流行樂團環伺中再以《菊花夜行軍》 拿下流行音樂類型最佳樂團獎座,許多歌迷納悶不知所以然,但交工樂隊在當時社運界和 校園已是頗有知名度的樂團,長期將音樂理念與反美濃水庫運動結合,跨越了傳統與流行 的界線,以音樂表達出美濃人對土地的熱愛。金曲獎的勝利對這些堅持用音樂「說話」的 交工團員可謂莫大的肯定。 「很想為美濃做些什麼!」這是他們聚在一起的最初理念,希望用自己的專長,以影響媒 介的角度來思索音樂與社運結合的可能性,於是這群美濃年輕後生仔,返鄉從在地出發, 第七小組菸樓錄音室,則成為一首首感人肺腑的歌曲誕生地。 1993年4月16日,年邁的鄉親們首次搭乘夜行巴士北上抗爭,卻被高樓與立法院嚇楞時, 突然手上的擴音器變成了麥克風,山歌傳唱一首又一首,「唱到高樓變青山、唱到大路變 河流」。就這樣大家一路唱到立法院,痛陳水庫對美濃生命財產與環境生態的危害,那年 的美濃水庫預算也順利暫被刪除。 「好山好水留子孫、好男好女反水庫」這樣的故事,讓他們從思考音樂的社會文化意義實 踐面來著手,運用月琴、嗩吶等客家傳統八音,再嘗試將家鄉的開墾歷史及反水庫運動的 歷程入詞,輔以親切的客家山歌語調,唱出美濃人對土地的感情,傳達保護自然土地的決 心。因此產生台灣首張反水庫運動的記實音樂──《我等就來唱山歌》──也希望透過這 張專輯的對外發行來爭取美濃以外地區,特別是都會民眾對反水庫運動的同情,乃至支持 。 林生祥上台拿獎座時說:「音樂不應該只是音樂專業者的東西,音樂本來就存在於普羅大 眾的現場。首先要『感謝』的是經濟部水資局,因為他的一項錯誤政策使得我們在美濃幹 了這麼久,自己蹲在鄉下做音樂。我們下去傾聽,下去跟勞動者學習在地的美學形式與精 神……」 擺脫運動歌曲易感倉促不耐聽之印象,交工樂隊精緻有韻味的詞曲不僅成功幫家鄉發聲, 2001年起交工樂隊並受邀參加各國的音樂節,讓台灣的在地音樂可以在世界的舞台上發光 ,這大概是當初始料未及的!從對於故鄉土地的關心,肩負起新民謠創作的使命,到可以 讓國際傾聽台灣的在地聲音,他們達到了超乎當初期望的成果,但始終未遠離「音樂要為 理想發聲、為社會服務」的目標。 唱過山歌後,來自於美濃人堅韌的生命力創造出《菊花夜行軍》,交工樂隊表現出社會基 層勞動力的心聲,開始為農民、工人、土地發聲,喚起社會普羅大眾的注意,充滿革命的 能量,在在表現出音樂與社運結合的無限可能。 即使現在交工樂隊已經解散,他們最初的理念仍延續下去,原團員林生祥與鍾永豐最近發 行《種樹》專輯,以「農民」生活為創作主題,質樸與純靜的曲調,不止描繪了美濃鄉村 的自然人文風情,以及當地對於有機農業的努力──「要跟我們的土地買米」,也將楊儒 門事件譜入述說近年來台灣農業遇見的困境。 環保運動只能以拉布條、丟雞蛋的方式進行嗎?是否還有其他管道能讓外界也聽到當地居 民的心聲?在美濃反水庫運動沸沸湯湯之際,交工的音樂在當時巧妙扮演某種形式的對外 溝通,利用貼近生活而豐富多情的詞曲感染群眾,不但增加外來力量認同,也達到撫慰內 部情緒的效果,在音樂史或運動史上,如何思考、進行將音樂與運動結合的過程,擦出音 樂與環境之間的火花,交工樂隊都是一項值得記錄的成功經驗。 ※本篇為2006環境新聞志工研習營成果作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242.56 > -------------------------------------------------------------------------- < 作者: weitzern (高級雜工) 看板: Ecophilia 標題: [轉錄] 美濃鄉親你好嗎?反水庫運動幾多年 三之二 時間: Sun Dec 9 02:29:45 2007 來自基層的力量──美濃在地的聲音 http://e-info.org.tw/node/26990 作者:黃至賢、邱柏瑩、郭艾玫、林家怡、鄭佩馨 一項地方議題操作的過程,勢必有贊成與反對的聲音此起彼落,反水庫口號喊得震天響的 時刻,當地人民是否曾有不同的想法出現呢?幹部們如何進行溝通協調,讓大家繼續往同 方向邁進?我們訪問了美濃愛鄉協進會鍾明光總幹事與黃德清牧師,了解他們選擇參與或 不參與的考量。 2006/10/09上午11:00 邱柏瑩採訪 美濃愛鄉協進會鍾明光總幹事 Q:協會建立初期,與居民溝通最大的難題是什麼?如何解決? A:美濃是個農村社會,居民幾乎都是客人家,部分為外籍新娘;思想和行為都非常保守 ,當一般居民剛開始聽到反水庫運動時,都認為是個非常激進的運動,而不會積極參與。 剛開始非常難推動相關訊息,後來漸漸了解鄉民的行為模式後,才慢慢利用居民信賴的地 方仕伸(編按)推廣,而後獲得成效。當時用各種不同方式去推廣反水庫觀念,主要教導 農村耆老環保意識及反水庫運動的由來,說服耆老後協助推廣地方鄉民反水庫觀念,街坊 鄰居的力量很大,就這樣漸漸提倡反水庫觀念。 ※編按:包括鍾鐵民(作家)、李允斐(現任樹德科大建築與古蹟維護系副教授)、曾文 忠(美濃畫家)、鍾新財(前美濃鎮長)、宋廷棟(曾任美濃教師,現高縣勞工局長)、 劉孝伸(南隆國中)等人都是當初積極推動的核心者。 Q:個人失意時的支持系統是什麼? A:依照這段期間的工作完成度、社區多少人參與而定,其實我加入協進會後,逐漸將工 作與生活融為一體,所以失意時,就去村子裡走走晃晃,就可以得到心靈上的安慰。 Q:協會面對不同意見時的態度是如何?反駁他?引導他?忽略他? A: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意見產生,但是一個社團就是要把好的意見留下來,意見相左不 見得是不好的。若有不同意見時,可以聽聽他的意見,兩方互相溝通,互相妥協,最後就 回達成一個美好的結果。討論的這個過程,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Q:協會的課程規劃是如何進行的? A:協會的課程規劃,就是平常訓練的傳承。但是現在年輕人跟以前不一樣,比較不喜歡 帶團做活動,只能用輔導的角度來進行活動,所以還是有差別。訓練課程就是由反水庫運 動為主,轉為社區教育為主,再轉為社區大學教育,演變成現在的群眾教育。 Q:這樣的團體動力如何運動成為後來協會的動力?有什麼影響? A:反水庫是個引爆點,一開始我們進行田野調查,藉由反水庫運動來團結鄉親力量,進 而關心水資源問題,最後再將這股關心的力量轉向關心社區,再轉變為永無止盡的社區力 量。 Q:有無地方耆老的參與? A:當然有,而且他們是很重要的角色,沒有他們,一開始的反水庫運動可能就沒法如此 成功。當初是說服耆老再加上反水庫計畫,與退休老師們做訪談,慢慢收集資料做成資料 庫,再與社區做結合,成為社區的文化資產,像協會有出一本《美濃客家庄巡禮》 ,就 是這樣慢慢問、逐步寫出來的。 Q:最後問,你愛美濃嗎? A:應該這樣講,—這個工作讓我可以把對社區的願念發揮出來,也可以從工作當中更了 解這個從小到大生長的環境與特色。每個人愛的方式不同,在人生的社會化過程(出去外 地念書,初回家鄉會有格格不入的感覺)中,從工作與社區的結合,慢慢地把隔離感消除 掉,回到原點—日常生活就是回歸鄉村生活,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在地人,這樣就是我要的 感覺,也是我愛美濃的方式。 2006/10/09下午3點 邱柏瑩採訪 反水庫大聯盟黃德清理事長 Q:對於反水庫運動的感想? A:當初為號召反對水庫蓋在美濃上游,進而協助籌劃了愛鄉協進會(當初鎮長是名譽會 長、我為副會長),開始去立法院與一連串抗爭,最後阿扁上任後說不蓋水庫,才逐漸平 息,但後來承包商還是有動作,所以我們會持續觀察監督,一有動作就馬上進行抗爭,禁 止水庫工程進行。 Q:當初印象深刻的抗爭活動? A:很多人在道路上拉白布條抗議,其中有一個鄉民躺在怪手前面,不讓他經過進行開工 ,嘴上喊「要過就從我身上開過去吧!」,這個不惜以死相爭的印象讓我非常深刻,至今 不能忘懷。 Q:現在對於反湖山水庫的感想? A:其實我不太清楚湖山的情況,但是就我所知湖山好像都是外地人在主導居多,本地人 好像對反水庫沒啥反應,跟我們美濃不一樣。其他的我就不清楚囉。 Q:你愛美濃嗎? A:當然愛啊!我們用我們的方式去愛他,就是因為愛美濃,才會這樣積極的參加社區活 動、去抗爭等等,目的就是希望能留給後代子孫一個美好的環境,讓她們也可以看到黃蝶 翠谷的美麗景象。 ※編按:社會運動中有作用力,亦會有反作用力。在整個美濃水庫自政策研議、溝通協調 的論述之網與行動佈局裡,一直涉有兩個立場的角力,其中,在民間方面有兩方聲浪最足 堪代表:贊成興建美濃水庫的「美濃鎮發展協會」與反水庫的「美濃愛鄉協進會」。這兩 個團體的立意不同、組成成員不同,進而訴求也不同。前者認為:美濃在地方發展的困境 當口,唯有透過大型建設與投資才是振興地方經濟之不二法門,並宣稱「建水庫發展美濃 」,也因其訴求契合水資局對美濃開發的想像,所以兩者的合作關係於焉展開;一方面水 資局透過其為地方發言人,安撫民心,另一方面也透過其宣稱來分化反水庫聲浪,並且益 加鞏固其「建水庫發展美濃」的論述力量。後者則是由最初的反水庫抗爭層次轉到了地方 的營造工作,並以此累積為行動基礎來增強反水庫的力量。(資料來源:東吳大學社會系 http://vschool.scu.edu.tw/sociology/supplement/supp10.htm 2006/09/30上午10:00 黃至賢採訪 美濃後生會蕭敏君、蕭明君 六年級後段班的敏君與七年級的明君是同家族堂姊妹,兩人卻在加入美濃後生會才較為熟 識,並參與過多次的後生會活動。她們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但談到關於「美濃」的感覺 都是相同的──就是「愛美濃」! 敏君成長於山明水秀的美濃,回憶起她的童年時光總是在水圳與果園中度過,而國中時期 正是美濃反水庫議題正燃燒得沸沸揚揚的時候,滿街的文宣品,支持與反水庫的立場每天 不斷的拉鋸著,只是當時年紀小並未參與其中,總覺得那是「大人們」的事情。直到高中 才逐漸打開她對外面世界的視野,也從在地刊物如《月光山雜誌》之中體會到客家文化的 優美,才開始萌生對客家文化的認同。 上大學之後開始參加美濃後生會─由美濃大專院校青年所組成的社群—成員平時分散各地 就學,等寒暑假一到,大家就像過年回家團圓似的在美濃集合。開始規劃營隊,協助八色 鳥協會與美濃愛鄉協進會辦理活動,如每年固定的黃蝶祭、笠山文學營,並隨著協會長輩 參與社會運動、讀書會、社區營造、田野調查、美濃解說活動、成長營的活動籌備等等都 是在認識自己的家鄉。她形容後生會是個大家庭,畢竟在地青年是最好的傳承力量。 因為投入付出,所以更熱愛美濃。敏君之後進入旗美社區大學,去年更親身下田參與有機 米的栽種:「…美濃鎮一群平均年齡約二、三十歲的「辣妹」跟隨前輩腳步投入有機米市 場,從未務農的女孩子下田插秧、施肥、收割,種植過程令她們的人生更豐富…」〈自由 時報徐白櫻, 2005.6.28〉目前她正就讀於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二年級,報 考的起心動念則是來自於對家鄉傳統文化瀕臨消失的危機。她感嘆美濃傳統三合院與菸樓 的日益消失,所以決定投身文化資產的維護,貢獻自己的力量來保留故鄉的文化。 明君也是後生會的成員,就讀於龍肚國小時受到黃鴻松老師影響而開啟她對鄉土的視野。 她印象深刻是學校有真正傳統的「遠足」,要步行到附近的茶頂山做戶外教學,在這樣的 過程中讓孩子深入發現自己的家鄉。 至於反水庫時期對明君來說,她覺得是讓自己了解個人與水庫/社會的關係,也了解水庫 跟美濃/家鄉的關係。尤其當電視上出現「交工樂隊」,看見主唱林生祥唱出家鄉的歌。 透過媒體效應使得那股對家鄉的尊敬感油然而生。家鄉的人唱出家鄉的歌,而不是那些纏 綿悱惻的兒女私情,讓她開始有投身社會運動的念頭,但並不一定要得參與激烈的街頭抗 爭。 大學時期,明君加入「草根工作室」,在學長姐的帶領下參與了幾次重要的抗爭活動,如 尊龍客運罷工以及楊儒門事件等等。她回想起國中時期電視媒體對家鄉反水庫行為形容是 一群「暴民」,在她親身經歷後,明白一個運動是要累積許多人的討論與能量而迸發,但 不是每個議題上街頭就能處理,「上街頭都已經上到爛了」她說。在發動運動之前的討論 過程,了解這個議題跟你有什麼關聯性,這才是重要的能量累積。目前明君在台北的綠色 陣線協會服務,從事環境問題的研究與地方環保事務的參與。 從蕭家姊妹身上,看見當年美濃反水庫的社區團體力量,逐漸轉型成為文化內涵的培養。 美濃後生們在這過程中達到世代交替,由上到下不斷的學習與傳承中,希望推向一個讓家 鄉更為美好的未來。 ※本篇為2006環境新聞志工研習營成果作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242.56 > -------------------------------------------------------------------------- < 作者: weitzern (高級雜工) 看板: Ecophilia 標題: [轉錄] 美濃鄉親你好嗎?反水庫運動幾多年 三之三 時間: Sun Dec 9 03:39:36 2007 後反水庫時代──後續作為 http://e-info.org.tw/node/27021 作者:黃至賢、邱柏瑩、郭艾玫、林家怡、鄭佩馨 鍾永豐(美濃愛鄉協進會前總幹事,現嘉義文化局長):「因為厥個美濃反水庫介運動, 使得大家開始反省水庫對弱勢族群同生態造成介危害,所以厥還係一個進步介運動介開始 。」~摘錄自〈水庫係築得屎嘛吃得〉歌詞內容 2000年,扁政府宣布美濃水庫暫停興建,化解了家園存亡危機。然而議題會因為時效性就 消失不見嗎?當初全鎮總動員的運動經驗與力量,是否曾試著透過教育或其他宣導方式, 持續傳承給下一代?美濃愛鄉協進會由反水庫而起,透過議題運作的過程與社區結合,人 與土地的情感因此成為強大的基礎聯繫與動力。 這群回鄉的知識青年,轟轟烈烈展開反水庫運動之初,除了利用各自學術專長進行資料蒐 集與對外聯繫,在累積足夠的學理基礎與運動力量後。他們開始沈思運動的意義與長期教 育的重要性。 龍肚國小教師黃鴻松曾說:「如果老師自己都不能實踐愛鄉愛土,如何能教育或者期待我 們的下一代能愛這塊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呢?」曾在旗美高中任教的宋廷棟老師總結那段 歷程說道:「這場運動對我而言有兩個意義,一是宣揚反水庫及生態保育概念,二則是更 重要的,經由不斷地與鄉親接觸、討論,我才真正地回到美濃。」於是龍肚國小不止帶學 生一步一腳印遠足,更讓他們下田種稻,《穀子‧穀子》紀錄片裡呈現徹底實踐的鄉土教 育。 號稱「博士之鄉」的美濃,從社會運動到社會教育,一直是在地知識分子努力思考的方向 。十多年過去,當時年輕學子如今也開始進入社會,看見水庫議題到社區關懷的變化過程 ,這樣的運動經驗對他們的思考或社會參與開始有所影響,在群眾教育的規劃中例如旗美 社大,仍會安排水資源課程,不斷提醒人們。而美濃人的新運動也轉為貼切當地最重要的 「農業」議題,從近年來與高雄縣農村社區大學的合作發展過程可窺一二。 激情變深情~運動力量的轉型 美濃,是個純樸客家小鎮,也是農業重鎮,鄉親們到立法院拉完白布條,終究要回來低頭 種稻。近年來,由旗美社大的學員開始,年輕人們挽起袖子下田「向農村學習」,嘗試以 有機農法親炙土地,不僅為當地產業找尋新出路,保有當地特色的同時也復育田野生態, 照顧土地與環境的有機農業,成為美濃人的新運動。 林生祥〈撖捱等介土地糴米〉 讓它種下後生的心情 讓它留下父母的腳印 讓它交下祖先的故事 讓它保重我們的八字 跟我們的河流買米 跟我們的大圳買米 跟我們的田野買米 跟我們的土地買米 讓它們在你的眼界畫風景 讓它們在你的舌頭講四句 讓它們在你的心頭放電影 讓它們在你的耳朵吹八音 跟我們的庄頭買米 跟我們的日月買米 跟我們的伯公買米 跟我們的土地買米 ~收於林生祥2006《種樹》專輯 從反水庫運動起源的群眾力量,在美濃愛鄉協進會、八色鳥協會、社區大學等組織帶領下 開始聚集,逐漸從社會運動轉向社區教育的方向發展,共同面對環境、社區、農村的問題 。激情抗爭之後低頭望,他們開始向土地學習,「一場起於反水庫,卻永無止盡的環境運 動」仍在持續進行,種樹給南風吹來唱山歌,希望能努力為後代子孫保有美麗的綠地。 ※本篇為2006環境新聞志工研習營成果作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2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