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來源媒體或網址:http://e-info.org.tw/node/31276 兩岸經貿與環境-給候選人的備忘錄 環境資訊電子報 2008年3月21日,廖靜蕙綜合報導 2007年6月3日自由時報報導,福建廈門市大批群眾上街示威,要求當局 取消台商陳由豪在海滄投資區興建生產有毒化學品對二甲苯(PX)的 化工廠。顯示中國民眾環保意識抬頭,開始關心預防性環境保護。此事 件絕非單一事件,以往為尋求低廉勞工以及環境條件而前進中國的台商 ,必須面對這個現象。選戰進入 24小時倒數,兩組候選人膠著於兩岸 經貿政策攻防戰,並以一中共同市場為決勝點,然而中國投資勞工、環 境與社會條件正在改變,台灣總統候選人必須面對。 以往中國在環境要求、勞動工資的標準極低,在此條件下,生產市場價 格低廉的產品;相較之下,台灣各項條件較為嚴苛、技術成熟、人力昂 貴,製造出來的產品價格較高,造成市場不公平的現象。兩岸經貿一定 會對台灣的經濟和環境造成衝擊,也是台灣總統候選人必須面對之議題。 兩岸經貿需對話機制 兩岸經貿目前最欠缺的是對話機制。台灣與中國友善而對等的處理貿易 相關事務,尋求合適的發展模式。目前兩岸大多為事務性的合作,例如 兩岸罪犯遣送;而經濟貿易要複雜的多。台大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子倫認 為,兩岸有可能在WTO的架構下,進行兩岸經貿對話。 即使是處理經貿議題,卻不能忽視其他相關的因素。以前面所舉陳由豪 廈門設廠事件,顯示貿易事務的多元性。WTO已成立「貿易與環境委員 會(Committee on Trade and Environment, 簡稱 CTE)」,「為臻永 續之發展,確認貿易與環境措施間的關聯性」並且「對是否需要修改多 邊貿易體系相關條文提出適當之建議,惟所提之建議必須與多邊貿易體 系所揭櫫之公開、公正及不歧視原則相符合」,試圖調和貿易與環境二 者,這也應為處理兩岸經貿的備忘錄。 一中共同市場 採何架構 蕭提「一中共同市場」,其概念源自於歐洲共同市場。共同市場的觀念 是人員、貨物、貨幣流動的自由化,歐盟的結合,確實使得各國的差距 減小,但台灣和中國是否能在政治上平起平坐、齊頭並進、彼此互惠, 仍有疑慮;或歐盟提出「社會憲章」防堵自由化的弊病,這些都未見說 明。 林子倫舉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美國、加拿大及墨西哥簽署了關於三國間全面貿易的協議, 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美國因此引進大量墨勞,導致美勞失業;而勞 工高密集產業,也移至墨西哥等,而產生美國國內一些負面影響。檢討 的結果,即因兩國的社會、環境的面向未被考量。一中市場下,能否成 為第二歐盟模式或需歷經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的陣痛,實需更多的條件陳 述與內涵說明。 台灣高耗能產業移轉中國大致底定,未來進駐的可能性極低,台灣必須 進行產業結構轉型。中國對於環境議題的關注加深,在人大也有呼籲調 整高耗能產業的聲音。中國在環境保護、勞工人權上逐漸抬頭,並也逐 步落實於法令。自2008年元旦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也造成台商回流台灣或遷廠至越南。要談兩岸經貿,就必須面對中國的 改變。 兩岸經貿離台灣這麼近,台灣必須面對的現況,無論兩方總統候選人採 取何政策,皆須妥善認知調整兩方在經濟貿易、勞工、農業、人權、環 境保護的差異,才有契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9.234.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