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外對話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782 全民助力科學研究 山姆‧吉爾 2012年2月24日 面對日益緊迫的環境問題,科學家束手無策。網絡時代的 業餘科學愛好者能否助其一臂之力?山姆‧吉爾報導。 剛果盆地上與非法毀林行為進行卓絕鬥爭的巴雅卡俾格米 族獵人、倫敦南部因為與學校僅一街之隔的垃圾場發出的 噪音而據理力爭的德特福德居民、從一個世紀以前的航海 日誌中蒐集整理歷史氣象資料的oldweather.org項目志願 者等等,這些人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共同點呢? 答案就是,他們都是全民科學運動的參與者。正是這樣一 些人,他們採集群體智慧、運用自主技術、打破了地域經 驗與專業科學知識之間的傳統界限,從而極大地拓展了人 類研究的領域。北京清華大學物理學家、瑞士日內瓦全民 網絡科學中心協調員弗朗索瓦·格雷認為,這些人的身上 充分體現了“科學大計,人人有責”的精神。 當然,科學從來都不曾囿於實驗室那一小方天地,專業領 域裡面也不乏有托馬斯·亨利·赫胥黎這樣自學成才的生 物學家;1900年起開展的西半球鳥類同步普查中就活躍著 業餘愛好者的身影;而在人類對太空的探索過程中,個人 天文愛好者更是功不可沒。即便如此,全民科學目前依然 經歷著從未有過的蓬勃發展,衍生了絕對全民科學、全民 網絡科學、和DIYbio等新的分支領域。上個星期在皇家地 理協會和倫敦大學學院召開的全民網絡科學峰會上,我們 對這一點頗有感受。這次峰會上,包括科學家、工程師、 黑客、人類學家在內的專業人士和熱心人士齊聚一堂,共 商大事,為科學和環境問題獻計獻策。 用地圖記錄變化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倫敦的這家社會 企業的兩位創始人穆奇·哈克雷和克里斯·丘奇曾分別是 地球信息工程師和資深環境運動人士。該企業以在線地圖 為交流工具,藉以推動可持續發展。據該企業負責人、分 子系統學家路易斯·弗朗西斯介紹,該機構開發了一套用 便宜的手持設備就能收集噪聲數據的方法。利用該方法, 德特福德佩皮斯小區的居民就能夠將這一地區的噪音污染 狀況上傳到網上,繪製出一幅噪音污染程度分佈圖。這張 圖是他們抵制當地垃圾場噪音污染運動的一部分。 http://www.chinadialogue.net/UserFiles/Image/400_Noise_Map.jpg
“八年來,他們第一次用直觀的手段來支持他們的主張, ”弗朗西斯說道,而且,社區居民總算可以在公開集會上 向當局提出一份切實的證據。 “當地政府和環保部門不 得不頭一次承認,該地區的確存在噪音污染的問題。”專 業噪聲檢測人員所做的監測也得出了相同的結果。隨後, 環保部門撤銷了垃圾場的經營許可證。 “對於社區居民 而言,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勝利,”弗朗西斯說道,儘管這 個勝利目前似乎還“喜憂參半。垃圾場方面對吊銷牌照一 事已經提出上訴。目前這個案子還在審理當中。” 然而,這場運動卻如催化劑一般,燃起了群眾的鬥志。當 地居民再次將注意力轉向了空氣質量,結果發現這一地區 竟然沒有污染監測站。鑑於這種情況,用地圖記錄變遷組 織又隨即開發出了一種監測二氧化氮(NO2),臭氧、重金 屬等空氣污染的方法。以監測NO2污染為例,居民只需將一 個很小的擴散管安裝在特定場所的燈柱上即可。一個擴散 管加上實驗室分析費用也不過才8英鎊(80元人民幣)。在 其影響下,當地政府隨即在當地設立了一個空氣質量監測 站。而泰晤士河對岸皇家碼頭的居民也對附近計劃擴建的 倫敦城市機場表示擔憂,並同樣為此製作了一幅類似的噪 音污染分佈圖。 “令人稱嘆的是,”這場運動不僅改變了環境,也改變了 一些人的命運,弗朗西斯說道,“有一位[住在德特福德的 ]女士。她在某種程度上從未接受過任何正規教育。但是她 卻對我說,參與這項運動讓她非常有成就感,同時也促使 她繼續深造,取得了'國家職業資格證'(NVQ—一種在英國 得到承認的就業資格)。她說,是這段經歷成就了她。 ” 網絡測繪能夠對公開的環境信息進行蒐集整理,將本來無 法為公眾所見的信息展現在眾人面前。但是,從這些例子 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以當地居民為主導的監測方法對 官方的說辭構成了挑戰。當我們捫心自問,該如何認識我 們所身處的社會時,“一場圍繞著官方數據能夠透露怎樣 的信息,以及我們如何做到地區信息共享從而代表一方群 眾利益的爭論”也隨之展開,弗朗西斯說道,“我們需要 對自己的數據進行整理,讓它們能夠反映一系列不同的問 題。” 全民科學的核心任務就是蒐集自己的數據。針對這一目標 ,峰會上也湧現出了相當多的項目。與會的工程技術人員 、黑客、人類學家共同商討如何為居住在森林裡的俾格米 人開發一種靜音便攜式設備,便於他們對動植物、文化、 精神等方面的重要資源進行保護,使這些資源免受盜獵和 非法砍伐的侵害。其他一些與會人員還探討了以社區為基 礎利用安卓智能手機對坦桑尼亞黑猩猩棲息地進行監測的 問題。 除了這些地方性干預之外,全民網絡科學還通過互聯網創 造性地擴大了可供群眾參與的科學領域,不論他們身處世 界哪個角落。例如,oldweather.org項目參與者蒐集的歷 史氣象數據能夠有助於完善氣候模型,從而對未來氣候條 件以及氣候變化有可能帶來的影響作出更好地預測( oldweather.org是 Zooniverse項目的一部分。同時,邀請 大眾參與並對星系進行分類的在線天文學網站星系動物園 (Galaxy Zoo)也是該項目的組成部分)。 “潔淨水計算”項目是中國第一個網絡科學項目。該項目 利用公眾的計算資源對超濾過程進行模擬,以期更好地了 解這一過程,為降低水源淨化的成本、推廣水源淨化技術 提供理論依據。 對很多科學家和理論學家而言,這些項目最為引人關注的 地方或許並不是數據的蒐集,而是促使科學發現和科學技 術產生了質的變化。正如英國開放大學生態學教授喬納森 ·席佛頓在峰會上所說的那樣,“全民科學不僅僅圍繞著 數據,它還是一門知識社會學。”新近出版的《重新發現 :新時期的網絡科學》一書對這一不斷發展的領域進行了 剖析。該書作者邁克·尼爾森最近接受采訪時說道,“我 認為,科學研究的日常流程將會在未來幾十年裡發生巨大 的變化。科研成果發現的速度將會加快,有可能會出現全 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前提是有一個更加開放的科 學氛圍。要想充分發揮網絡科學的潛力,就必須同樣保持 其開放性。” 山姆‧吉爾, “中外對話”副總編 翻譯:東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1.215.220.166
Jasy:借轉大氣科學板 03/01 00:45
Jasy:轉錄至看板 TY_Research 03/01 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