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來源: http://e-info.org.tw/node/29386 作者:公共電視 2007年進入倒數計時,回顧過去這一年,什麼是你印象中最重要的新聞呢?是民生物資與 油價高漲、中正紀念堂改名民主廣場、楊宗緯含淚退出星光幫,還是台灣之光王建明蟬連 19勝? 有些新聞像看煙火一樣稍縱即逝,但是,以下這些新聞,卻關係著未來你呼吸的空氣、你 喝的水、你孩子的孩子,將生存在什麼樣的環境… 讓我們回顧這一年來,對台灣環境有重大影響,不可忽略的幾件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搶救溫室效應 高污染產業攻防戰》 本來應該在一二月綻放的山櫻花、桃花李花,今年十一月就已經百花齊放。氣候暖化導致 生物時序錯亂的現象不斷發生,為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京都議定書規範締約國必須在 2012年之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消減到1990年之前的水準,但是從1990年到現在,台灣的 二氧化碳排放卻增加了130%,是全世界增加最迅速的國家,幾乎呈現失控的現象。但政府 對這樣的狀況不但束手無策,反而繼續推動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台塑鋼鐵、國光石化和 彰工火力電廠,就是今年最讓環保人士跳腳的案子! 台塑鋼與八輕,一個是鋼鐵廠、一個是石化園區,這兩個高污染產業的預定地,同樣都選 在雲林台西沿海。讓我們來看看台西沿海的現況:目前堤防內的海埔新生地是廣達一千多 公頃的文蛤養殖區,在榮工公司填海造陸的南端則是牡蠣養殖區,台西北邊已經有個六輕 ,台塑大鍊廠已經填海造陸一半的土地,而國光石化也計劃要填海造陸,並且建造新興工 業港。煉鋼廠加上石化廠,整個雲林外海等於被工業區包圍。 台塑鋼鐵與國光石化兩大開發,首當其衝的就是當地淺海養殖的漁民。這幾年來漁民跟六 輕做鄰居,默默承受著污染所造成的損失。漁民認為文蛤的產量下降,是因為六輕設立之 後水質與空氣遭受污染。而在海上討生活的蚵農也是一樣的心聲,冬天是台西蚵苗的繁殖 季,以往這時候是豐收的季節,這樣的景象今年卻不容易看到,因為蚵苗的附著量少,有 的根本無法收成。雲林縣宣稱要打造雲林為農業首都,中央卻不斷將雲林推向重工業,形 成養殖業與重工業比鄰而居的尷尬景象。矛盾的政策,讓漁民無所適從。 環保團體質疑,在缺乏自產能源的台灣,真的有必要發展高污染高耗能的鋼鐵業與石化業 嗎?最嚴重的問題是溫室氣體的排放。以鋼鐵廠為例,平均每生產一公噸的鋼鐵,就要排 放2.5公噸的二氧化碳。台塑鋼鐵若設立,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在1500萬公噸左右,如果 加上六輕原本的排放量,台塑集團將是台灣溫室氣體最大的貢獻者。環保團體指出,若加 上鋼鐵廠,台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高達全台的三分之一,政府讓單一企業擁有這麼高的 碳排放權,實在不符合環境正義的原則。 同樣進入環評程序的國光石化案,也正考驗著政府是否有遠見,進行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 轉型。 台電計畫在彰濱工業區興建電廠,也引發反對的浪潮。這個開發案除了國際環保議題的 CO2排放外,火力電廠還會排放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懸浮微粒、汞、戴奧辛 和臭氧,在環保署的資料中,彰化縣屬於中部空品區,懸浮微粒和臭氧的管制上屬於三級 防制區,超過空氣品質標準,由於環保署並沒有訂定區域環境負荷的總量管制,彰工電廠 勢必讓中部地區空氣品質惡化,對民眾健康的衝擊也更令人擔心。 鹿港是個歷史悠久的小鎮,古蹟密度也居台灣之冠,由於火力電廠排放的硫氧化物在空氣 中和水結合,降落成為酸雨,會慢慢腐蝕古蹟木刻、石雕的精緻工藝,珍貴的文化資產也 帶動鹿港的文化旅遊產業,文化工作者粘錫麟認為,電廠興建會毀掉鹿港的古蹟,這是屬 於台灣的文化資產,在古蹟保護與電廠興建的天秤上,電廠一蓋,這對台灣是莫大的損失 。 彰工電廠在生態環境的衝擊也引發關注。彰工電廠預定地現在是方環頸(行鳥)、小環頸 (行鳥)以及保育類鳥類燕(行鳥)和小燕鷗的繁殖地,在台灣島上,小燕鷗最大的繁殖地就 在這裡,台灣西海岸大肆開發後,鳥類的容身之地越來越少,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鳥類對 繁殖地的忠誠度很高,電廠開發對這些鳥類衝擊甚大。彰化沿海,是中華白海豚的棲地, 牠的未來也同樣令人憂慮。 彰工電廠環評案,第六屆環評專案小組審查後,做成「不予開發」的決議,在進入環評大 會表決前,2007年6月11日,台電主動撤回此開發案,這是環評史上少有的做法,但台電 並沒有宣布放棄興建彰工電廠,再次遞送環評審查的機會極高。這引起不少爭議,是否以 後被環評專案小組否決的開發案,都依樣畫葫蘆,等下一任環評委員上任後再次闖關,國 營企業台電公司做了最差勁的示範。 2007年,台鋼、國光石化與彰火的環評風波,突顯我們的政府部門顯然沒有把二氧化碳減 量當作必須迫切面對的問題,而溫室氣體減量法也還躺在立法院無法通過。看來政治人物 在拼選票之餘,早就把環境議題拋到腦後了! 《守護花東淨土 反蘇花高聲浪再起》 花蓮到底需不需要一條高速公路,這是一個老問題了。每次到選舉,蘇花高總是政治人物 對花蓮開出最重要的一張政治支票。但是,花蓮人真的都迫切想要一條高速公路嗎?高速 公路是人潮與錢潮的保證嗎?有越來越多人開始質疑這樣的說法。 運輸的方式,決定了花東未來將走向哪一種觀光型態。當蘇花高興建後,一天最高六萬車 次的車潮湧進花蓮,會不會塞爆花蓮市區原本狹窄的道路,讓花蓮每逢假日就變成一個大 型的停車場?在花蓮南部以小本經營的方式做溫泉生意的老闆,認為人潮反而會讓休閒品 質下降。 對於蘇花高的關注,不只限於花蓮人與環保團體。在今年三月,來自藝文界、觀光業界、 科技產業等領域的代表集結起來,共同發表反對興建蘇花高的聲明。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 民說,「我們並不是不要花東發展,而是不希望花東發展成為為廬山和知本,如果它要變 成一個觀光區的話,我們希望它是巴里島、夏威夷,希望它有內涵有遠景,是一個對於花 東的住民有長遠的利益,對於台灣人有永遠啟發性的一個地點。」 今年十一月,國道興建工程局完成「分期興建蘇花高」的可行性分析,送交環保署審議。 在環評會中,許多環評委員認為,蘇花高已經不只是開路的技術性問題,而是東部整體發 展的政策問題。環評委員最後做成決定,無限期要求國道興建工程局再行補件。也就是說 ,蘇花高最後的定案究竟如何,將是2008年以後的事了。 誰能決定花東的未來?誰又有能力勾勒出花東的願景?2007年,越來越多人不再相信高速 公路是唯一的方案,他們寧可放慢腳步,在大山大海之間尋找另一種解答! 《宜科中科南科 科學園區爭議高》 竹科的經驗,地方政府莫不把科學園區視為帶動地方發展的萬靈丹,但科學園區並不是只 帶來就業機會,污染也伴隨而生,空氣中看不見的污染,清澈污水中看不出的毒物,許多 人不知道,高科技伴隨著高污染的風險。 宜蘭科學園區城南基地計畫作為通訊知識服務園區,預定地上的居民反對土地被徵收,在 這裡出生長大的羅先生,就被徵收過三次,第一次是日本蓋機場,於是到機場北邊重建家 園,那裡又成為宜蘭運動公園用地,後來再搬到機場南邊,卻又變成宜蘭縣政府用地,家 園第三次被徵收。這塊他所熟悉的土地,讓他不斷在這裡重建家園,如今第四次面臨徵收 問題,但徵收價格每坪只有一萬五左右,鄰近土地市價已經漲到四、五萬,他無力在附近 買土地再造家園。 在政策形成的過程中,民眾並不知道自己的土地被劃為科學園區的預定地,城南基地的開 發案已通過環評,在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也成功闖關,當居民權益與政府政策相左時, 民眾通常是弱勢的一方。 中科后里園區在環評階段就已經鬧的滿城風雨,還傳出政治力介入環評的爭議,雖然已經 通過環評動工興建,但並未因此畫上休止符。在立委堅持下,國科會舉辦中科后里園區的 行政聽證,這是行政程序法通過以來第一個有規模的聽證會議,值得各界參考。 會議討論水資源、健康風險、水污染等眾多議題,原本規劃4個小時的會議,卻討論的8個 小時,許多問題還沒釐清,最關鍵的是水資源使用。后里園區在枯水期,當水源不足就調 撥農業用水因應,但在冬季,正是后里花卉的產季,花卉動輒百萬千萬的投資,萬一缺水 ,農民損失將難以估計,但中科和台中農田水利會都無法承諾,如果因農業用水造成花卉 損失就要足額賠償。 后里鄉百合的年產值高達十億元,農業是帶動農村產業活絡的基石,從人工、 材料行、 機械行、肥料農藥行等,上、中、下游的產業鏈牽連很廣,農民表示,政府不能獨厚企業 ,不能犧牲農業成就電子產業,農業休耕的產業與社會、環境衝擊是相當大的。 2007年11月,南部科學園區的樹谷園區奇美電子公司設置面板廠,沒有環評就先偷跑開工 ,事後才補送環評,被環評專案小組認定「不予開發」,而新上任的環評委員卻在環評大 會上讓它有條件通過,這是環評史上少有的案例,台南縣政府核准企業先上車候補票,所 有的地方政府都依樣畫葫蘆,環評尊嚴掃地,程序正義蕩然無存。 回顧今年,科學園區開發的許多爭議,突顯出在國土資源整合規劃的不足。政府用力拚經 濟,如果犧牲了農業、生態、環境與土地,這是贏了?還是輸了呢? 《是開發還是摧毀?BOT巨浪!》 政府為了降低建設成本,立法通過『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條例』,以BOT方式,吸引民間 企業投資建設。在國有土地上,民間企業集結資金進行建設,並且簽約取得一段時間的特 許經營權,等到約期期滿,全部進行移轉交還政府。這就是BOT的模式。 阿里山 停止伐木之後,阿里山進入觀光年代。近年來林務局不斷轉型,將所轄的國家森林遊樂區 ,結合BOT,引進民間企業經營。2006年6月,宏都建設集團與林務局簽約,承接阿里山森 林鐵路的經營權、並在北門車站以及沼平車站旁,規劃興建國際觀光旅館。這個三合一 BOT案,正改變著阿里山。 廖景泰是第三代阿里山人,日據時代祖父上山伐木,家族也在此落地生根,早期父親在沼 平車站附近經營旅館業,30年前發生大火燒掉旅館,林務局要求居民撤離,不得原地重建 。如今這片土地,成為國際旅館的興建地,居民不解,為何當初以維護生態為名,要求他 們撤離,而今卻又轉手財團經營?而且山上並沒有太多平地可供建設,一旦動工,原有的 自然環境也會遭殃。 BOT案的新建設,是對當地帶來好處,還是排擠居民的生存權益? 阿里山舊林場中,許多退休老員工居住在林場宿舍,如今被迫面臨搬遷壓力。因為林務局 想要打造純粹的自然遊憩場域,希望這些老居民搬出去。不過,從社區永續發展的角度, 在財團與居民之間,政府必須兼顧發展的公平性,追求社區共榮的目標,不應不顧居民, 造成緊張關係。 然而,令人憂心的還包括具有近百年歷史的阿里山鐵道,能不能順利經營。原本運材的小 火車,因應觀光轉型為載運遊客上山的交通工具,累積了珍貴的鐵道文化資產。但是BOT 案,讓一切開始動搖。負責鐵道維修的道班工,擔心民營企業不會優厚員工。不安的氣氛 在基層醞釀,這些有經驗的員工,一旦選擇離去,鐵路的營運安全,令人擔憂。 未來,更豪華的旅館即將拔地而起、更大量的遊客也將蜂擁而來,當地居民能不能共享共 榮?而阿里山又將走進什麼樣的新時代? 杉原海岸 大飯店,也悄悄地在台東的杉原海岸出現。 杉原海岸位在台東都蘭灣的核心地帶,這柔美的沙灘,原是全民共有的戲水天堂,如今卻 被私人財團佔據。台東縣政府為了增加收入,將這片6公頃的沙灘,以一個月三萬元的租 金及百分之二的權利金,出租給美麗華集團,租期五十年。 2005年,業者開始打造『美麗灣度假飯店』,從怪手開挖的那一刻起,美麗灣注定不會美 麗。施工期間的工程廢土,早已讓沙灘滿目瘡痍。環保人士林雲閣表示,有大面積的工程 廢土掩埋地底,上面覆蓋沙灘。但是颱風颳出了真相,大雨沖刷,工程廢土順水流進海灣 ,弄得珊瑚與水草不能呼吸。當地人為了留下一片生生不息的海域,成立保護協會,多年 來用心守護,然而飯店工程的粗糙施工,卻可能讓一切付諸流水。 根據水利署的調查,台東的海岸每年侵蝕4公尺,美麗灣飯店蓋得離海這麼近,安全問題 令人懷疑,究竟當年有沒有通過環評? 山坡地超過1公頃以上的土地,依法就必須進行環評,然而環保團體發現,業者當年將第 一期工程切割成0.9公頃先行開發,以分期開發的方式,規避了環評。 環保人士來到美麗信飯店前抗議,高聲呼喊『搶救杉原海岸…』。然而我們的國土,需要 搶救的,不只這裡。 美軍宿舍 在陽明山,也有一片難得的緩衝綠帶,飽受威脅。 位在山仔后的美軍宿舍區保有珍貴的自然環境,也見證著台美關係的歷史,才剛走向開放 ,成為全民的共同資產,卻因地處精華地段,台銀有意將美軍宿舍區土地標售,土地開發 利益高達上百億、甚至千億。 說明會上居民提出質疑,為何要急著把地賣出去,然而市府都發局與文化局互推的態度, 讓這片土地的開發方式,依然是懸而未決的問題。 大巨蛋 而在台北都會區,另一片綠地也正在消失。台北大巨蛋的預定地--松山菸廠,不但是鬧區 中難得的綠肺,也保留了日治時期的工業城記憶,擁有珍貴古蹟。然而,台北市政府與遠 雄集團簽約,在這將近20公頃的土地上,規劃了兩個BOT案,大巨蛋文化體育園區即將在 民國100年誕生。 開發導致松菸飽受衝擊,尤其大巨蛋園區除了體育館,還有國際旅館、百貨公司,充斥商 業氣息,更引發居民強烈不滿。表面上政府舉辦說明會進行溝通,但是背後卻違法先行展 開砍樹整建工地的行動,松菸環境與大巨蛋的利益,在BOT的商業思維下,深陷糾結。 另外還有澎湖的吉貝沙尾、陽明山的聯勤招待所、太魯閣天祥開發案等等BOT案,都衝擊 著自然環境。究竟這是開發還是毀滅?是促進民間參與公共投資,還是打開賤賣國土的方 便之門?國土是全民共有,政府理應創造全民利益,而非以BOT方式圖利財團,將土地的 純淨美麗,消磨怠盡。 《全球暖化 墾丁珊瑚白化》 2007年台灣的海洋,似乎多災多難,尤其是珊瑚,在全球暖化以及環境惡化的雙重夾擊之 下,紛紛染上了各種奇奇怪怪的疾病。 穿梭在海洋裡,白色的珊瑚如枯骨般隨處可見,這樣的現象,學術上稱為珊瑚白化,白化 是珊瑚生病的警訊,今年六月份,潛水教練蔡永春在核三廠出水口附近海域,發現珊瑚白 化的情況,比往年要嚴重許多。由於這片海灣,剛好位於核三廠出水口的右側,每天核三 廠排出大量冷卻用的廢熱水,再加上今年的海水溫度比以往高上兩三度,珊瑚就像是泡熱 水澡一樣,幾乎有70%以上的珊瑚白化,甚至到了九月份,二三成的珊瑚已經死亡。 另外根據研究團隊的監測資料顯示,北從後灣,南到香蕉灣,幾乎整個墾丁國家公園沿岸 ,都發生了珊瑚白化的現象,另外在離島澎湖、小琉球、東沙、綠島等海域,也觀察到相 同的情形,而台灣與日本的琉球群島,可說是今年全球珊瑚白化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換個場景,來到綠島,海底卻籠罩在黑色陰影之下,2005年海洋生態學者進行珊瑚礁總體 檢時,首度在綠島的柴口浮潛區,發現珊瑚生病了,這些珊瑚的表面有一半呈現黑色,剛 開始學術界推測,可能是受到不明黴菌或細菌的感染,直到2007年才確認這黑色的物體是 一種海綿,這種海綿會覆蓋住珊瑚,最後讓珊瑚走入死亡,研究人員調查發現在綠島的柴 口、公館、中寮、石朗、大白沙、柚子湖等處都發現黑色海綿的入侵,而且族群有日益擴 張的趨勢,尤其公館地區,從水深1米到16米,將近20種珊瑚都逃不過牠們的魔掌。 這種珊瑚疾病,在日本琉球群島以及關島曾經紀錄過,日本亦稱之為「黑病」,推測可能 跟海岸開發與人為污染有關聯,而且一旦此區域遭受海綿入侵,這樣的狀況可能持續三十 年以上,整個生態系會因此變貌。 早在數億年前,珊瑚就已經在海洋裡佔有一席之地,但是有科學家預測,二十年後牠們可 能會從地球上消失,從珊瑚的疾病,也看到海洋生態已經生病的警訊。 《中油埋管工程 摧毀萬年藻礁》 除了珊瑚礁,稀有的藻礁也面臨被摧毀的命運。 在台灣長達一千兩百公里的海岸線中,藻礁地形加起來還不到十公里,可說是相當珍貴, 尤其桃園觀音海岸,有一大片綿延四公里的藻礁,它們的年紀,從上千年到上萬年,屬於 冰河時期的古老記憶。 藻礁,是無節珊瑚藻經由膠結及鈣化作用,慢慢沉積碳酸鈣,形成一個礁體,它的功能和 珊瑚礁很類似,是海洋生物重要的棲息地。1998年,台大戴昌鳳教授,首次完成台灣藻礁 的調查報告,當藻礁生態之謎,才剛要解密,我們卻遺憾地看見,藻礁在一波波的工業發 展中,逐漸死去。 長年的污染,斷絕了藻礁的生命力。緊接著,1997年台電大潭燃氣火力電廠在觀音塘尾海 岸,進行冷卻水的進出水道工程,就首先破壞了部分的藻礁海岸。到了2001年5月,觀塘 工業區更在藻礁海岸填海造地,開闢天然氣接收專用港,塊石與泥沙直接覆蓋住礁體,連 一點遺跡都沒有留下。 今年,中油又在桃園觀音海岸,進行天然氣海底管線的新建工程,讓最後僅存的一段,完 整的藻礁地形,就此淪陷。 藻礁上,蓋起了施工平台,怪手與卡車直接開進了海岸,為了埋設天然氣管線,中油開挖 四公尺的深溝,支離破碎的藻礁殘骸,散落一地,就連防風林,都無法倖免於難。一旁還 豎立著藻礁保護區禁止進入的告示牌,這和粗暴的施工方式,形成強烈的對比。 更諷刺的是,這件開發案竟然在2004年已經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即使早在1998年,學術界 就發現了藻礁,但是環評報告書上,卻完全沒有註明。 為了不讓生態繼續破壞,環保署要求中油提出因應對策,不過在審查會議中,當時的環評 委員強烈質疑,中油提出的計畫過於簡陋,並對於政府的後知後覺,感到非常痛心。 想像一下,這些藻類,以一年不到0.01公分的成長速度,緩慢的往大海延伸。 延續了上萬年,才形成如此廣闊的礁岸,沒想到,到了我們一代,卻可以用短短幾年的時 間,將觀音藻礁破壞殆盡。 藻礁是海岸變遷的天然紀念物,也是生物演化的歷史見證,從藻礁的消失,可以看到人們 的無知。 《40% 90% 樂生版圖誰決定》 座落在新莊山頭的樂生療養院,總是安安靜靜的躲在角落,沒想到捷運機廠的興建,卻意 外地讓她成為話題。 樂生療養院興建於1929年,當初日人為了集中管理,將俗稱癩病的痲瘋病人,從各地強制 收容到院內加以隔離,樂生院民長期被隔絕在社會之外,猶如一群隱形人。醫學知識發達 之後,才陸續開放病癒患者返家,但久未接觸人群的病患,早已無法融入社會,只能選擇 以院為家。 如果不是因為捷運,這一群被世人遺忘的樂生院民,大概就決定在此終老了,沒想到, 1994年台灣省政府衛生處將院區土地賣給捷運局,院民即將失去家園,雖然有嶄新的大樓 ,讓院民居住,但是制式化的醫院管理,無形中像是再次禁錮他們。 這一群從來無法自由選擇住所的院民,所引發的醫療人權問題,紛紛在小眾媒體之間引發 廣泛討論,2004年一批青年學子組成青年樂生聯盟進駐樂生療養院,陪同院民一起面對強 權,樂生院民也自組樂生自救會,希望原地續住的訴求能被採納。為了有更多討論的空間 ,學生和院民用各種方式爭取曝光,跪拜陳情、突擊嗆聲、官邸控訴等等,並透過網路串 聯來表達公開審議90%方案、原地續住樂生院的想法。 在社會高度關切下,如同滾雪球一般,許多的專業意見紛紛給予協助,文建會也委請專家 協助,提出保留樂生院90%的方案,不過行政院卻執意40%原案備查的情況,讓樂生院失去 保存機會,90%的方案無法進入工程重審或古蹟審議的程序,政府資訊的不夠透明,讓種 種的疑問都未能獲得解答。 在樂生案中,政府官員的空口承諾和實際行動充滿著矛盾,而捷運工程的一再拖延,所花 費的時間成本與社會成本,被導向是樂生院的問題,新莊居民噪動著走上街頭,以求生存 、蓋捷運為由,要求拆掉樂生院。然而捷運、樂生院與新莊居民三者是否有共贏的可能性 ?專家學者都提出具體可行的構想,但都無法進入審查討論的階段。 保留樂生療養院其實不是為了少數院民,而是政府對待醫療人權的態度,樂生療養院有機 會可以變成公衛史上最珍貴的歷史地景,也能成為人民参與公共決策討論的典範,但是當 政府關上協商的大門,對環境正義漠視不理的時候,又代表了什麼訊息呢? 《守護三崁店 搶救諸羅樹蛙》 夜晚,在微弱路燈下,一群人正整裝待發,全是為了搶救台灣特有種「諸羅樹蛙」。這裡 是台南三崁店糖廠的舊宿舍區,民國七十九年關廠後變成一片荒蕪,雜草叢生的荒地,意 外地成為生物的天堂。 過去,保育界認為諸羅樹蛙分布的範圍:北起濁水溪、南到曾文溪,包含雲林縣、嘉義縣 市、以及台南縣,台南縣只在麻豆地區出現過,這是第一次在鹽水溪南岸的永康市,發現 有諸羅樹蛙的存在,數量粗估約有兩千隻以上,令人驚喜之餘,卻沒想到得馬上面臨開發 的危機,讓人措手不及。 民間團體緊急動員搶救諸羅樹蛙,將搶救下來的諸羅樹蛙暫時安置在中途之家,由於移地 復育風險過大,存活機率低,民間團體希望爭取保留現有棲地,讓諸羅樹蛙有生存空間為 訴求。 佔地十公頃的三崁店糖廠,未來台糖計畫與建商合作,規劃成優質住宅區。在糖業發展沒 落之後,台糖一直都很積極地在處理閒置土地,作為收益來源,三崁店糖廠的開發只是其 中一例,過去也有總爺糖廠的開發案。一旦開發的話,影響的不只是諸羅樹蛙還有文化景 觀,像是日人重要的信仰中心「神社遺址」就被規劃為公園預定地,僅存的歷史建物可能 會消失。 民間團體認為,這裡的文化史蹟遺址以及豐富的生態,都具有保存的價值,應該要公共化 管理,因此團結起來,成立三崁店守護聯盟,在各方努力下,台南縣文化局把三崁店神社 遺址暫定為古蹟,受文資法的保障,但舊宿舍區的生態仍有危機存在。 為了保留三崁店糖廠原有的景觀,三崁店守護聯盟從文化景觀跟古蹟保存同時著手,希望 全區都能獲得保留,台南縣文化局在2007年12月21日召開第三次審查會議,審查結果尚未 出爐,三崁店糖廠的命運仍是未知數。 結語 土地是萬物的起源,種種短期的開發或許換來了鈔票,但是文化與生態的根卻從此失去。 看完了2007年的環境新聞回顧,你的腦海裡還殘留哪些影像呢?是排放濃煙的煙囪、是海 底一片白化的珊瑚、還是哭喊著保留樂生的學生臉孔,在等待2008年煙火到來的同時,你 對環境有沒有期待?未來山是否保有綠意?水是否能恢復清澈?海是否能依舊湛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家研究院AcademyEarthAstroEcophilia環 ╯ 。 ╯ ╩╯ m3m3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2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