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尋找桃花源 — 談生態在地主義(圖文連結版) http://www.wretch.cc/blog/chungenliu/17786246 生態在地主義(Eco-localism)是環境運動光譜中最深綠的一個流派,這個詞不好定義, 大致上說來跟生態社會主義(Eco-socialism)很相近,受馬克斯、社會主義與生態學影 響,主張資本主義的擴張是造成社會分化、貧窮與環境破壞主要推手,強調在地社區的價 值,重塑公共財,節制人類經濟的規模。 這些人反對國家體制,要逆轉經濟全球化,他們認為人若與自然失去連結,會喪失人性, 也忽略所做所為帶來的後果,最後地球會因此超過負荷而走向毀滅。 他們認為生活應該「重質不重量」,傳統「越多越快就越好」的經濟思維違反的人性,人 類該追尋的是富足心靈,提倡儉樸的物質生活,而非無止盡的消費。 他們認為「永續社區」是對環境最好的生存方式,透過使用太陽能、風力與生質能源,人 類可以把環境衝擊降到最低,自給自足的快樂生活。 他們支持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建立在地的合作社,甚至建立小區域的金融體系。他們努 力重塑人與土地的連結,打破人與人間的疏離,尋回工作的尊嚴與意義,發揚在地文化。 這樣的思潮沒有廣為人知,甚至在環保運動中也稱不上主流,但是在歷史上卻一脈相承不 絕於縷。 E.F.Schumacher在七0年代寫下「小就是美」(Small is Beautiful),將佛教的中道精 神寫進經濟理論,提倡「有人性」的經濟學。 Helena Norberg-Hodge以「古老的未來」(The Ancient Future)為題,紀錄在印度拉達 克(Ladakh)的故事,讓傳統的永續生活方式在文字中永遠傳承下去。 美國作家Bill McKibben也在他的「深層經濟學」(Deep Economy)中寫到,當前經濟成 長已經不能帶給人類更多快樂,真正帶來快樂的是人際間良善的互動,工作尊嚴與和生活 的意義。他說在美國這樣高度個人化的疏離社會裡,應該要重塑在地社會,打造更永續的 生活方式。 除了學者作家的呼喊之外,我們也看到了生態在地主義者的實際行動。 甘地在印度獨立後,為印度未來勾勒了「千萬村莊」的遠景,在他的理想裡,小國寡民式 的社會才是印度的精神原鄉。 美國賓州與印第安那州的Amish人,因為宗教信仰的關係,到現在還過著傳統的農莊生活 。即使世界已經物換星移,他們還是不能在家中用電,出門乘馬車,生活一切從簡。 在台灣,我們看到了回歸田園的自然主義者,透過農業合作社的打造新的經濟模式。我們 見到各式各樣「生態社區」的努力,連在節能減碳風潮中大家琅琅上口的「在地消費」與 「食物里程」,都可以看作是這運動的一環。 生態在地主義是一些人的理想,對於社會上大部分人來說,這只是一個笑話。他們說這些 人不切實際,想要把大家帶回原始社會。批評生態在地主義對於農業社會有過度浪漫的想 像,沒看到田園牧歌下人與自然間的辛苦鬥爭。過度訴諸道德,只愛自然而反人類,忽略 了人類求生的天性。 ﹡ 傳播這樣的思想,除了高尚道德情操與熱血行動,還需要一套完整的理論論述,才能以理 服人,不然永遠只如蜉蟻撼樹,發揮不了影響力。 以下是幾個可能的研究方向,可以更深入建構生態在地主義的論述。 快樂經濟學 生態在地主義認為快樂主要來自精神滿足,而非物質消費。這論點在發達國家中已經有相 當的實證研究證明,美國人從七零年代至今,所得收入多了兩倍,卻沒有變的更快樂。但 是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中,物質消費仍然可以帶來巨大的滿足。在這方面我們需要行為經 濟學,帶進心理學與社會學的研究,對於人如何得到快樂滿足的機制有更細膩的瞭解,甚 至進行量化比較,這樣我們才能訴求所謂「在地永續社區」真的是個更快樂的生活方式。 交通與能源研究 生態在地主義宣稱他們提倡的生活方式對環境比較友善,小規模的生產方式能夠可以降低 能源消耗和減少污染。這論點直覺上很容易接受,事實上,交通運輸的成本只是生產成本 很小的一部份,大規模生產享有經濟規模的優勢,即使加上了運輸成本,可能還是比本地 商品有效率,本地生產並不直接等於對環境友好。我們需要更多科學研為我們解開複雜的 能源系統。 工業生態學 「從搖籃到搖籃」是許多環保人耳熟能詳的概念,要建立永續社區,生態在地主義必須要 提高生態效率,在小範圍地區對有限資源做高度利用。究竟這是一個空想?還是個科技問 題?工業生態學在這問題上提供了許多有力的研究工具 產品研究 有人說在地生產的產品品質比較好,而大規模生產的商品採用同一標準,不符合當地需求 ,究竟這樣的論點是個迷思還是事實,我們需要更多的個案研究讓證據說話。我們也需要 知道哪些產品適合當地生產,又哪些有執行的困難。 在地金融系統 有極端一點的人提議:為了切開與大經濟體的連結,我們需要有很多小金融系統來取代原 本的貨幣系統。如果真的要這樣做,我們必須知道要怎麼設計、怎麼管理,這可以從小規 模的經濟實驗或是經濟史研究開始。 審議民主 生態在地主義提倡緊密合作的小社會,強調社會資本的重要性,積極的公共參與是創造這 樣社會的關鍵,這跟目前審議民主的精神相合。我們需要知道這樣的機制怎麼運作,執行 上的問題與限制。 ﹡ 追求一個桃花源般的大同世界,是人類亙古的想望,生態在地主義勾勒了一個烏托邦理想 ,啟蒙了許多人的社會關懷,讓很多環保人熱血燃燒,前仆後繼地投入創建那個美好的社 會。要改變社會,需要紮實的理論支撐,深化論述,否則很容易禁不起檢驗,淪為歷史變 革中的背景雜音。 我個人在這一系列的思潮中得到了莫大啟發,激進觀點適於延展被束縛的思維邏輯,但我 同時也對許多論點抱著深深懷疑。 在這邊我引用幾篇文獻,野人獻曝般點出幾個可能的研究方向,這樣理論建構過程中,許 多信條會得到支持,另一些會被證實錯誤,我相這樣的辯證過程,可以引導我們走向一個 更永續的未來。 -- Reference Nathaniel Paul Springer, A survey of eco-localism and suggestions for a research agenda, ISEE conference paper (2008) Fred Curtis, Eco-localism and sustainability, Ecological Economics 46 (2003) -- The roads less travled by - An Environmental Backpacker at Yale http://www.wretch.cc/blog/chungenliu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71.233.156.174
Kef :我認真看完了。 11/05 07:47
zoew :我也有看完 推 11/06 09:17
Waitingchen :寫得很棒喔! 11/06 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