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e-info.org.tw/node/42503 從精神分析看當前的全球暖化困境(上) 作者:瑪麗傑妮‧拉斯特(英國榮格分析心理學家兼藝術療法專家) 正如同全國能源會議的擁核和反核人士,彼此互貼標籤,無所交集共識;追求經濟發展和 潔淨生活的兩派人,似乎總存著無可跨越的鴻溝。在一個精神分析治療師眼中,人們之所 以對環境採取截然不同的立場,背後驅力可堪玩味。時值422地球日前夕,讓我們不妨用 另一種角度來關心全球環境議題。 我們發現自身正處於全球危機之中,毫無疑問某種東西已經嚴重扭曲了我們與環境之間的 關係。工業化增長社會的人類,給我們的生命維持系統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過去的2年,人們對這個危機的意識顯著增強。科學家們就像醫生看病一樣,對地球的狀 況進行著日常診斷:地球就是我們共同的軀體。未來若干年,地球的體溫至少將升高2攝 氏度,冰蓋預計會在35年內融化,冰川也時日不多了。海平面因此不斷升高,天氣模式變 化難以捉摸。然而這些只是地球體徵的很小一部分。 我們根本無處可逃,人類和許多其他物種的生存沒有任何保障。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我 們不能這樣肆無忌憚地消費下去,絲毫不顧整體生態系統的健康。 生態系統的變化來得可能比我們預測的還要快。科學家告訴我們,頂多還有10年的時間可 以採取補救行動。在那之後,一切都將無可挽回,我們只能儘量去適應變化。 上面說的是生理體徵,我們的精神狀態又怎麼樣呢?生態心理學家希拉蕊‧普倫蒂斯寫道 :「難道人類想自殺嗎?顯然是這樣的。因為我們正在進行的活動對於所有的生存之本來 說都是毀滅性的。是不是像無法戒除的毒癮?絕對是這樣!我們表現得好像不依靠其他物 種就可以生存,似乎可以承受濫用一切地球資源的後果。我們似乎陷入了一種極度自戀, 似乎世界上所有其他物種和要素都是為了取悅和滿足我們而存在的。」 這場危機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過去,貫穿整個西方文化的歷史。我只是希望在今天這 個五光十色的世界中捕捉相關的吉光片羽。首先是美洲原住民、奧肯那根部落的珍妮特‧ 阿姆斯壯的話,她認為人類本身就交織在生命之網中: 「我們這副軀殼下的身體只不過存活在更廣大的本體之中,按照奧肯那根人的說法,我們 的血肉和骨頭都是本體,我們的身體和大地一起進行著各種循環。奧肯那根語中身體一詞 的字面意思就是『夢想土地的能力』......奧肯那根人認為情緒和感情是族人和土地藉以 在我們身上相互交叉的能力,已經變成我們的一部分。這種紐帶和牽絆對我們個體的完整 性和福祉來說都處於優先地位。」 第二段要引用的話來自奧地利心理學大師西格蒙德‧佛洛德,他對我們的西方視角進行了 某種闡釋: 「文明的根本任務,或者說它『存在的理由』就是在自然中保護人類。眾所周知,自然在 很多方面都很順利的完成了這個任務,而且顯然隨著時間的流逝它還將做得更好。但是, 沒有誰會認為自然已經被征服,也沒有什麼人敢期望她會有向人類低頭的那一天。某些要 素似乎在嘲笑所有的人為控制。地震會撕碎並埋葬全部人類及其文明成果;洪水會將一切 捲入混亂;風暴會把一切吹得灰飛煙滅......大自然就用這些力量對付我們,威嚴、殘酷 、無情。她讓我們再次體會到自身的脆弱和無助,本來文明的成果讓我們誤認為這種感覺 已經遠去。」 佛洛德描述了我們如何與自然搏鬥,從而建立西方文明。我們對這種說法很熟悉,因為從 小就受到這樣的教育。我們的歷史被描繪成一個英雄史詩般的旅程,從黑暗的蒙昧世界來 到這個知識、自由和福祉不斷增長的光明世界。人類理性和現代意識的誕生讓這個進步成 為可能,它是永遠前進和上升的。一些人把這稱為「進步神話」。 佛洛德提醒我們西方文化還面臨著一個截然不同的前景:我們努力擺脫在自然面前的脆弱 ,在此過程中逐漸學會了操控周圍的世界。這使得我們產生支配自然的欲望,從而製造出 一個生命的等級制度。這個等級制度的最高層,就是白人、西方、男性、中產、城市,「 文明」的生活及其價值觀。 從這個有利位置來看,自然(包括「外在」自然和人類的自然本質)都被看作狂野的、野 蠻的、不可控的。西方人把那些與土地更加親近的族群被視為更具動物性的「低等」民族 ,並將之當作統治和肆虐的藉口。原住民族的屠殺、非洲黑奴和對婦女的壓迫是這種行徑 三個最突出的例子。 我們把自己與其他生命割裂開來,認為自己比其他生命優越,這就是進步神話的最終結果 。我們把那些「低等」生命當作隨心所欲處置的資源,無論它們是土地、生物還是人。這 就是一種壓迫的形式,深度生態學家約翰‧席德稱其為「人類中心說」。他寫道:「人類 中心說就是人類沙文主義,和性別歧視類似,只不過把『男性』換成『人類』,把『女性 』換成『其他物種』而已。」 一些作者認為進步神話的陰暗面應該在「衰落神話」中反映出來。聖經中亞當和夏娃被趕 出伊甸園的故事可以解讀為我們和自然的分離。但是,就因為這個吃下智慧之果和脫離自 然的原罪,傳統的理解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負罪感。教義告訴我們必須為錯誤的本性贖罪 ,不可能再回到伊甸園。 每當我們想起過去幾千年一直養育我們的氣候是什麼樣子,無疑就會陷入這樣的負罪感漩 渦。當前必須接受心理治療師幫助的,正是這個「氣候」。 對於進步神話和衰落神話如火如荼的全民討論已經告一段落,我想我們都同意這一點。在 這個人類歷史的關鍵時刻,我們極度需要一個神話,一個關於如何與自然共處而不是與之 對抗的神話。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我們在哪里摔了跟頭,它對進步意味著什麼。我們怎樣才 能朝著這樣的生活方式前進?並且,它必須惠及整個地球,而不僅僅是那些富人。 我們發現自身正處於兩個神話之間,這是一個過渡空間,是一個巨大的漩渦,過去的經驗 根本起不了多少作用。你可能會說,我們在這個過渡空間的治療任務是弄清兩個神話的作 用還有多少,對象包括我們的內在世界、我們的語言和我們對變化的抵制以及在他人壓迫 中的作用。通過對這些陰暗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問自己:如何找到復歸的道路,重返伊甸 園的意義又在哪裡? 「可持續性」並不是什麼激動人心的字眼,然而其中某處卻蘊含著一個發人深省的變化視 角。但是,如果這個旅程僅僅是一個實用的行為變化過程,那它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想像 。我們必須深刻挖掘,重新解讀自身的神話,從那些同樣生活在生命之網中卻身處西方文 化框架之外的人身上找到靈感(明日待續)。 ※本文摘自2008年《國際精神療法與政治》論文,該論文是作者對2007年在英國心理治療 師公會演講的整理;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表。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9年4月10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2909-Climate-on-the-couch-1- http://tinyurl.com/d3wzje http://e-info.org.tw/node/42527 從精神分析看當前的全球暖化困境(下) 作者:瑪麗傑妮‧拉斯特(英國榮格分析心理學家兼藝術療法專家) 儘管現在沒有幾個人會否認氣候變化和環境危機的現實,但許多人仍然對我們面臨的狀況 視而不見。即使要對生活進行最簡單的改變也十分困難。危機的全球性規模勢不可擋,然 而人們的反應卻如此冷淡。消費者的生活方式讓我們在安樂窩裏待得太舒服了,所以更容 易變得無動於衷。 如果我們能敞開胸懷去感受,就會發現各種強烈的情感:對未來的焦慮和恐懼,對缺乏政 治意願的失望,對損失如此眾多的悲傷,對繼續充當危機根源的愧疚,等等等等。儘管療 法已經幫助我們許多人變得更加富有激情,但關係到更加廣闊的背景我們仍然十分沉著緘 默。如果我們封閉情感,就感受不到危機的緊迫。 治療專家們知道被封閉的情感並沒有單純地消失。以我們的罪惡感為例,人們很容易將罪 惡感投射到環境活動者身上,然後取笑這些環保者是死心眼加難纏的「掃興者」。然而, 正因為造成了巨大破壞,壓倒性的罪惡感也會封閉我們的思想,讓我們充滿戒備心理。 更深入地探究,我們發現這些關於可持續生活的夢想其實並不統一,其中包含了剝奪、憤 怒和理想主義等等不同內容。對一些人來說,「綠色」生活讓他們想起簡樸的老姑媽生活 --老太太在冬天凍得發抖,因為不捨得開暖氣,每件東西都要重複利用。這種生活讓人聯 想到剝奪、受虐狂,還有罪惡感和天譴。類似的印象還有咄咄逼人的生態傳道士或者環保 主義者,他們似乎總是充滿憤怒和指責。另有一類人則是將「綠色生活」視為優質和高尚 生活,認為「重返自然」比純淨更加純淨。人們把這種幻想視為對「現實」生活的逃避, 是一種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嬉皮生活方式。 圍繞綠色生活發生過什麼呢?回溯歷史,我們會發現綠色運動有三種截然不同的情況,但 都被人們扔進消極的框框裏。首先,在近現代史上,德國納粹黨初期帶有一種強烈的綠色 特質。由此人們的腦海中留下了一種難以磨滅的印象,總是把綠黨和極端社會控制聯繫在 一起。其次,「重返自然」運動被視為對天堂的渴望,對伊甸園不切實際的追求,而因此 經常被當作脫離現實的嬉皮主義囈語,而不是成熟的成人生活。第三,人們還把綠色運動 和異教徒聯繫在一起,被基督教文化貼上原始、危險和沉迷肉體欲望的標籤。 符合我們想像的可持續生活理想絕對是可以找到的,但公共舞臺上卻沒有看到它們的身影 。 然而,我們對於「進步神話」的夢想仍然過於誇張。「沒什麼,技術將會帶給我們答案。 」這種話你是不是已經耳熟能詳?我們認為文明及其科技無所不能,會幫助我們解決任何 危機。 我們「進步」的結果,就是把使用和購買的所有東西都與其來源割裂開來。掩耳盜鈴是很 容易的。我們購買的便宜襯衫可能是血汗工廠中童工的產品;包裝精美的雞肉可能來自工 廠化養殖的動物,它們終生都沒有站起來過。要作出一個有意識的選擇竟然要花費這麼多 的時間和精力。實際上,危機真正的原因就是過度消費,它已經成了緩和劑,讓我們忘記 破壞世界所帶來的焦慮。 如果我們努力放棄消費,又會怎麼樣呢?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力量變小了,甚至會覺得喪失 了部分自我。比如,汽車已經被提升為性力量和成功的象徵。在我們的社會裏,獲得一輛 汽車成了成人儀式,失去汽車就好像倒退回青春期一樣,彷彿失去了力量。減少消費並不 僅僅是對失去力量的恐懼,也是對失去個人自由的恐懼。 進步神話裏的老生常談對個人自由高度讚賞。我們也從這個角度來看待個人的發展:成長 的目標之一就是脫離父母的羽翼,獲得大人的成熟。 我們文化中的許多故事都反映了這個奮鬥,故事描述的都是年輕的男性英雄如何割斷網路 的羈絆找到出路。追求自由的最終結果就是網路的完全解體,從而使這種自由更像逃離父 母的少年夢想。當網路解體的時候,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獨自生活獨自掙扎,現在生命 之網本身正在露出真容。 新故事裏又怎麼樣呢?用生態活動家約翰‧喬丹的話說:「我們要把世界看成各種關係所 構成的天衣無縫的整體,沒有物件,只有數不勝數、無窮無盡的主體,這樣我們才能自由 。」 個體的自由只是幻想,我們相互依靠相互聯繫。我們為個人覺醒而進行的奮鬥總是和其他 生命密切相關。我們必須努力承受個人和集體之間的壓力。 療法專家們知道,在長遠變化的過程中,經常有這麼一個時期,人們意識到他們正在做的 事情,但還不能摒棄常習。在完成了深刻的內部工作之後,表徵往往是最後消失的東西。 有一個最終反應我後來不斷聽說,對此我認為值得多加以關注。許多人現在都開始認識到 現實,害怕情況已經完全不可挽回,但其實,這和否認現狀是完全相反的另一個極端。 許多深諳世界真實現狀的人私底下向我承認,他們認為我們度過危機的機會很渺茫,但是 其中大多數人不敢公開討論這個問題,害怕這些話過於令人沮喪或虛無主義。在我們的文 化裏,死亡還是一個無法觸及的話題。 如果很多人背地裏認為我們前景暗淡,我相信他們一旦這樣認為,在氣候變化面前就不會 有任何動力去採取行動。和療法專家們一樣,我們都知道如果面臨最大的恐懼,感覺到其 影響,其實我們就有機會穿越黑暗,獲得無窮的創造力。 面對最終診斷,我們會有怎樣的反應呢?可能會被許多不同的感覺吞沒,可能要度過一段 充滿失望和沮喪的艱難時期。但是,這樣的危機常常會用一種極端的方式將我們喚醒,重 新賦予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到那時,生命變得很單純:就是和我們所愛的人在喜愛 的地點靜靜度過。找到自己沒有做完的事情,心靈將接管我們的生命。用深度生態學家瓊 安娜‧梅西的話說: 「無論發生什麼事,這都會是一個無與倫比的覺醒時刻。我們都明白這對個體覺醒的意義 。對集體的覺醒來說,我們卻難以想像它的作用。我們身上巨大的進化壓力,現在則推動 我們走向覺醒。」 如果我們敞開胸懷去感受,會發現危機帶來了向現實完全覺醒的機會。然後我們採取行動 --出於各種原因,但我們不再是努力拯救世界的英雄。我們不再過度消費,因為現在那種 感覺並不好。我們回收和再次使用物品是因為還沒用完,不能拋棄。可持續生活只是單純 而誠摰地生活在當下,而不是想像中的未來。如果我們曾經認為失去「東西」會讓我們失 去力量,那麼現在則會發現真摯的生活會讓我們獲得力量、成功和自由。 放慢腳步,服從於絕望,在黑暗中堅持而不反抗,這是一個截然不同的英雄神話,療法專 家們對此很熟悉。絕望的痛苦把我們重新和世界相聯,重新回到肉體;我們重新發現對自 身和他人的同情,然後感受到我們所造成的破壞。放緩的生活也能從最微小的細節裏給我 們帶來巨大的愉悅。 世界上正在發生變化,其範圍之廣、規模之大,許多人沒有注意到。一場由成千上萬的行 動構成的特別的草根運動正在進行。當人類開始整合起來的時候,就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在這各種各樣的行動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集體變化內在工作的挑戰。這一過程的 一部分任務就是改變我們和整個地球村的關係。諸如種族隔離和性別歧視等許多其他文化 變遷告訴我們:要讓壓迫者們放棄「在上」地位,找回他們的心理投影,是痛苦而恥辱的 。我們將找回某些片段迷失的自我作為回報,重溫我們曾經的渴望。 因此,這個過程的一部分其實就是找回我們內在的天性,承認我們是生活在家庭中的野生 動物,我們野生動物的天性並不是什麼低級的東西。我們並非野心勃勃,我們的狂野不應 令人恐懼,我們的本能和直覺並非不可相信,反而值得尊敬。我們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 這個天性。 發現肉體是可信的,多麼輕鬆啊!只要遵從自己的天性,我們就會知道饑飽,它還會引導 我們滿足情感的渴望。就是如此簡單!只要懂得了哪個聲音可以相信,什麼時候去相信, 一直以來對身體本能和感情的懷疑和閉塞就會被解除。 回歸本能、直覺和感官,我們與過去的自己重新相連,它引領我們走過了整個進化的歷程 。榮格曾經說過,我們每一個人體內都有一個二百萬歲的人,我們年代的挑戰就是如何承 擔古代與現代之間的壓力。這個內在的自我是誰?他或她會對我們說些什麼?誰又會花上 一天的時間來和這個人進行對話? 我們在腦海中完靠著這意味小部分自我完成了認同,正是這一點讓我們成為獨一無二的人 類。但諷刺的是,我們只有完全疏通了自身所有不同的面向,才能認識到自己的智慧。 深度生態學家阿恩‧肖納把這個走向超越人類自身的過程稱為「尋找我們的生態本體」。 我們能把它擴展到什麼程度呢?和某些動物的認同是很容易的,比如和寵物,和北極熊、 鯨魚、海豚等美麗的大型動物。但鼻涕蟲又怎麼樣呢?我們越是超越人類的軀殼,認識到 廣泛的自我,就更深入獲得了「生態自我」。 在人類和其他生命之間,我們一直劃有一條嚴格的區分線。跨越這條線是一個禁忌。心理 治療師哈樂德‧瑟勒斯認為,我們與非人環境之間的關係是「人類生存中先驗性的重要事 實之一」,但由於我們害怕失去作為人類的身分,它又是「我們矛盾情緒的根源」。 我們要把自己和大自然緊密相聯,這與我們和其他人的密切關係一樣重要。生物學家和博 物學家威爾遜稱其為「熱愛生命的天性」。 當然,我們都會愛上某個地方、某片土地和某些生物。那些我們又怎麼可能把它們摒除於 腦海之外?無論是在曠野之中,抑或只是在後花園裏,我們時刻與生命的同一性密切相連 。這樣的經驗具有不可思議的癒合力量,能消除隔閡,讓分離的部分重新融合在一起,讓 我們在這個過程裏重生。我們能感覺自身成了宇宙這個更宏大生命體的一部分。 通過這些,以及更多的方式,我們正在重返樂園,但這不是脫離現實生活的烏托邦,而是 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我們和其他生命共用呼吸。 ※ 本文摘自2008年《國際精神療法與政治》論文,該論文是作者對2007年在英國心理治 療師公會演講的整理;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表。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9年4月10日 ※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2912-Climate-on-the-couch-2- http://tinyurl.com/daoyzy -- ┌────┐家研究院 Academy EarthEnviron Ecophilia環境板 ξF │ ─┤ │ ├──┬──┬──┬┐┌┬──┬┐ ┌──┬──┐綠色生活,從我開始。 │ ─┤ ┌┤ ││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9.13.72.197
Waitingchen:下半那篇,跟我的想法超接近,好感動啊~~ 04/24 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