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mrgigi 信箱] 作者: mrgigi ( 態度 ) 看板: guest 標題: [轉錄][行銷] 打著環保旗幟的行銷戰爭 時間: Wed Dec 10 04:56:14 2008 ※ [本文轉錄自 BizTalk 看板] 作者: quentinhu321 (囧興) 看板: BizTalk 標題: [行銷] 打著環保旗幟的行銷戰爭 時間: Tue Dec 9 00:21:13 2008 全文轉錄自 行銷論壇 焦糖瑪琪町 http://www.mktgzone.com/forum/index.php?topic=1305.0 [焦糖觀點] 打著環保旗幟的行銷戰爭 作者 quentinhu321 環保、樂活、節能減碳?現在還有多少人在乎這件些事呢? 這些前幾個月當紅的話題,早已被消費大眾拋諸腦後,畢竟現在最夯的議題是消費券 ,是金融風暴是景氣寒冬,似乎已沒有廠商有著保護地球免於人類滅亡的偉大情操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保護地球不是很重要嗎?輕生活、樂活不是所有人衷心企盼的生活 型態嗎?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有人說,那是因為火燒眉毛、且顧眼下,都快吃不飽了哪還 有心力去做這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不少市調證明了這個觀點是有問題的,因為即便是衣食 無虞的富人在選購商品的時候,也並不比常人更在意環保議題。 其實事情發生的原因也很簡單,說難聽一點,前一陣子的節能減碳風無非是所有廠商 集體做出的行銷「騙術」罷了。魚幫水,水幫魚,人人炒作人人有獎!這股風潮除了讓打 著「綠」、「環保」旗幟的東西銷售一空,竟也意外嘉惠了不少廠商。今年年終發到23個 月的巨大機械,董事長劉金標很明白的說:「自行車的風潮不會延續到明年。」 而這股風潮雖然結束的很突然,但是它來得卻不突然,甚至可以說,這件事無可避免 的會發生。 故事不知道是從何開始的,無止境且毫無環保考量的經濟發展帶來的一連串環境汙染 危機,讓先進國家的民眾終於體認到地球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不顧一切、無止境的去消耗 ,即便是空氣也是一樣。於是正義之士站了出來,大聲疾呼要拯救瀕死的地球。去鬥倒那 些不顧環保的人吧,由科學家、環保人士帶頭,消費者組成的大軍出發了,他們就像勇者 鬥惡龍般打擊那些不顧環保的公司。 而世界卻非像童話故事般的美好。這些公司是改善了他們的製程、排汙標準,但也僅 止於此。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是打不破的鐵律,只要是賺不了錢的事是絕對 沒人幹的。甚至,如果環保商品擋人財路,那不難想像後果如何。 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在 90年代推出了EV-1全電動車,即便這款車有些小小的缺 點,但瑕不掩瑜,消費者的反應不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這款車並沒有繼續改良、銷售 ,反倒是被強制回收通通送到沙漠掩埋場。為什麼?因為整個汽車銷售背後的龐大利益集 團,包括石油產業、零組件產業都不允許EV-1繼續活在世上。(註1)而適用於不同電壓、 不同電流,從手機到筆記型電腦各類電子產品都可使用的統一規格充電器-Green Plug, 即便立意良善,卻也始終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原因也很簡單,畢竟世界上一 年要賣出32億個各式規格的充電器,商機如此龐大,檯面下的角力就不難想像了。 當然,不是所有的廠商都是如此,仍然有許多公司致力生產出更環保的產品。但更多 的是趕搭流行的廠商,甚至是靠著行銷包裝趁機大撈一筆的惡質公司。購物時自己攜帶購 物袋,很環保吧?但如果一個平凡無奇的購物袋要賣新台幣500、1000塊,還有多少人會 想買呢? 再次跌破大家眼鏡的是,不但有人要買,而且他們還是排隊搶著要買。由倫敦時尚品 牌Anya Hindmarch 設計的「I'm Not A Plastic Bag」,正是如此。掛上了「環保」標誌 ,再由「名牌」、「限量」加持後,這個布袋可以在世界各地引起搶購,但它絕對不會比 任何其他布質購物袋還更環保。設計師解釋,設計這個布袋是為了喚起大家對環保的意識 ,她也的確達到了她的目的。但她卻沒有說明,由限量、名牌等行銷包裝帶來利益,是否 有繼續投入在環保上呢?還是只是賺了就跑? 曾經有友人問過筆者,行銷是不是騙術?筆者沒有回答。這位友人或許不是很明白諸 多商業運作邏輯,行銷並不如他想像的那般說說幾句話、把東西賣掉那般簡單。但從他的 角度來看,行銷溝通上採用的「簡化、同化、強化」,無非是為了掩蓋了一些不堪告人的 事實。 於是當廠商發現不管賣的產品是什麼、公司跟環保有無關係、是否有著口是心非的前 科、未來會不會投入綠色事業,在這股風潮中,只要在廣告上、DM上加上綠能、環保字眼 ,或宣佈公司正致力於環保節能,彷彿就像得到贖罪券般,他們會因此得到赦免、救贖。 Greenwash,這個從「漂白」-whitewash 衍生而來的字,正是在形容這樣的現象。(註2) 而筆者也不免因此聯想到,當初街頭巷尾都看得到「金磚四國」字眼,投資印度、巴 西、俄羅斯蔚為風潮,眾多媒體、雜誌都成了券商的抬轎者。但事實證明了她們的含金純 度還比不上中國,而高盛證券也沒有告訴大家風險為何、何時應該出場。投資人、消費者 當然該盈虧自負,但若跳進去的是火坑呢?以專家之姿做出推薦的人,難道不用負起一些 把關責任? 以廠商的角度來看,如何掌握趨勢,進而借勢、造勢,在這波風潮中有些高明的案例 值得行銷人員來學習。而以一個消費者的角度觀之,如何避免被「綠色」、「金磚」等等 「符號」綁架,也是相當需要學習的。消費者越願意去深思,就越能夠看出這些行銷符號 背後的真實。 註1 :有關EV-1,可以參考記錄片「Who Killed the Electric Car」。該片尚有成立官 http://tinyurl.com/nwsbo 註2 :greenwash 一詞首次出現在Jay Westerveld 於1986發表的論文中。有關greenwash 可更進一步參考維基百科。 -- 不放相簿,好像就沒人知道你是誰~ http://www.pixnet.net/home/mrgigi ~Heaven Know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84.211 ※ 編輯: mrgigi 來自: 140.112.84.211 (12/10 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