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來源網址: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2547 2009/07/01 公共論壇 康世昊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 這一年來,在上課、演講以及環團內部會議中,一直讓我困惑:到底環境運動的發展該怎 麼認識,才能突破目前成員社會屬性過度集中的問題?當我發現學生多從相關議題資料上 找到(google)幾個事件和著名倡議人物開始認識台灣環境行動,我於是又多了一個困惑 :環境行動者就是這些人嗎?更正確的說,最困惑我的一般說法裡,好像認同環境保護的 人(尤其是知名倡議者)彼此之間都是同志,好像環境運動圈裏就沒有身分階層的差別? 這樣的認知作為一種價值觀固然乍看很讓人窩心,但一方面是環境思潮啟動自今,越來越 多企業和政府官員也跟隨標榜環境保護(永續發展)是政策的一部分。如果說我們對環境 運動的認識是依循人們對環境主義(environmentalism)的認同,那麼,他們也可以算是 環境行動者?那麼在這類發展趨勢下,身分、權力、資源利益等背後的社會不平等都消失 了? 研究策略、領導者和事件的侷限 上述論點具體的想像就是,除了發展相對蓬勃的區域性環保團體以外,我們能不能也期待 這樣的環運聲音出現:我是勞工,我要支持能用勞工觀點提出台灣環保主張的組織;我是 農民,我要建立從農民聽得懂、做得起來的環保團體,或者,我們重視自己的論述應該從 不同社會代表性的考量出發。相反的觀點則是,我們認為目前台灣環境團體所習慣的環保 論述(例如能源政策論述)的確可以深入不同社會階層,不需要特定的開發? 還可以這樣看,台灣環境運動的發展紀錄,雖然有從知名人物延伸出去的社會網絡反省, 但各組織內部因應分工而形成的不同工作人員,卻很少被重視。我們對環運組織和參予者 身分、文化乃至社會網絡的模糊認識,似乎造成一種看似議題多元,實則社會代表性高度 類似的特徵。於是至今仍然面臨其實在代表不同社會利益、不同社會領域的社會組織之間 ,難以找到最基本的共同溝通語言的困境。所以類似歐美社會中,環保組織積極設定與農 業生產、工業生產或其他社會經濟活動的從業工作者對話的這種可能性,在目前台灣的發 展上難得聽聞,這些問題的回答,似乎需要我們對環境行動的內部組成,提出真實多元的 社會身分系譜。 有個學生曾經這樣說:如果要進行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當然只能從過去的策略、領導者 和事件去追溯。的確,這樣的認識途徑的確是現有資料中主流的選擇。但如果我們用「環 境主義者的社會位置和網絡」,去回顧近20年來台灣環境運動,就會感受到雖然議題看似 多面向,但議題的制度化其實是高級知識分子主導的環境監督力量。於是雖然環境主義者 都強調草根,但根本上卻把草根當作外部的聯結,而忽略了從內部延伸出去的草根經營。 或許該將擴大社會聯結當作就是一種承認環境行動者內部社會網絡的多元性,而非單純的 有權勢者與無權勢者的二元畫分。那麼,台灣環境團體現有的組織工作,可能可以制定這 樣的任務:將不支薪倡議者(例如教授或社會知名人士)、工作幹部、支持者(一般會員 )的外部與內部資源分開認識。於是倡議者理念只代表一種社會身分,NGO組織也必須肯 定利用組織資源投入草根經營內部化的價值,以及從領薪專職等中層工作者呈現的社會代 表性弱點,反省權力分配的不均,才能說服大眾,連結到外部不同的社會階層和社區是可 能的。否則,領薪專職做為行動規劃與執行者(campaigner)的無聲,將預告台灣環境 NGO組織的缺乏多樣性。 中層行動者的社會網絡 於是乎,現成可做的,就是重新審視我們對內部成員,特別是既非各團體代表性或論述主 導者,但也非對環境意識沒有行動參與力的中層工作者的支持程度。 有人會問:這些人倒底是誰?就這樣想想吧:各個環保團體裡領薪工作的工作人員,她/ 他們願意到環保或生態團體當全職工作人員,接受台灣環境NGO組織不太好的勞動條件, 但是並未提出受社會重視的環境問題論述,他們的尷尬社會地位,凸顯著環境行動者的社 會屬性。他們或許是年輕學生畢業投入,問問他們後 80社運狂飆年代的年輕學生對哪些 事情感動?他們或許是某個求職不順的中年人,問問他們對工作沒穩定感的社會階層,哪 些環保議題對他們有幫助?他們或許是不擅論述,但是用對生命的熱愛來投入這份工作, 謝謝並支持他們用這份態度,讓旁觀者不必學習我們的論述內容,就肯定我們整個組織的 價值。 環境抗爭事件和生態保護交織下的環境運動如果有個歷史,台灣在這部分的歷史是根據哪 些史料串成的?環境運動文化必須是不同社會階層的多元交流產物。幫領薪專職這樣的中 間階層爭取到環境運動發展中的代表性,並定位為最先發的草根經營,是綠色公民行動聯 盟或其他有志於擴大社會公民實力的NGO組織的考驗。面對環境正義在馬政府口號漂綠下 的無力與虛弱,那些曾經在環境抗爭現場與環境NGO組織工作過、沮喪過,但無力替自己 發展出倡議路線的朋友們,或許你們仍在某處回首過去那段心情交錯的經驗,且讓我們在 這裡先記取這些貢獻與學習經驗被忽略的錯誤。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23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