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來源網址: http://tw.news.yahoo.com/marticle/url/d/a/090713/71/1myvl.html?type=new&pg=1 更新日期:2009-07-12 記者:文‧朱立群 圖‧莊坤儒 在都市的小學裡,只要養幾隻青蛙、闢一畝田,再種幾棵樹,細心照料之後,校園變菜園,菜園變花園,花園變樂園,就能把快樂的童年,還給學齡的孩子。你相信嗎? 關鍵就在於能否掌握校園的「綠色力」。有此魔力的學校,就能成為綠色的魔法學園。在那,「學習」不再是「受苦」(No pain, no gain.),而是「玩樂」(No fun, no gain.)。 而這不正合乎「學校」一詞希臘字源(schole)的本意,亦即提供孩子「生活的閒情與逸致」?   以這樣的創意思考作起點,國人所關心的國教改革,已從課程、課本移轉、放大,開啟了新一波「新校園運動」。這股散發生態氣息的「新」風如何形成?又如何是從學習年限最長的小學階段開始吹起? 教育部始自2003年的「補助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每校每年最高台幣200萬元的經費挹注,以及各校追求多元教學的理想下,台灣的都市小學裡,近年竄出越來越多的林野綠地,跳脫以往只有圍牆、銅像、升旗臺、沙地操場的古板臉孔。 以首善之都台北市為例,有的小學開闢菜園,讓小朋友下田體驗種田的甘苦;有的則在校園裡復育瀕絕動植物,把生命之美再現小朋友面前。 這些結合都會教育資源與鄉村山林景致的「城市森小」,呈現出何種校園風貌?趁著初夏陽光和煦的午後,讓我們跟著這群小朋友,一塊兒到他們就讀的學校走走! 教育部始自2003年的「補助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每校每年最高台幣200萬元的經費挹注,以及各校追求多元教學的理想下,台灣的都市小學裡,近年竄出越來越多的林野綠地,跳脫以往只有圍牆、銅像、升旗臺、沙地操場的古板臉孔。 以首善之都台北市為例,有的小學開闢菜園,讓小朋友下田體驗種田的甘苦;有的則在校園裡復育瀕絕動植物,把生命之美再現小朋友面前。 這些結合都會教育資源與鄉村山林景致的「城市森小」,呈現出何種校園風貌?趁著初夏陽光和煦的午後,讓我們跟著這群小朋友,一塊兒到他們就讀的學校走走! 把學校變成植物園:雙蓮國小 文‧朱立群 圖.莊坤儒 雙蓮國小的老師拆掉部分停車場,堅持把空地改建成生態池。他們認為,給孩子完整的自然教育,才對得起為人師者的良心。 台北市後火車站附近,承德路上車水馬龍、喇叭亂鳴,我們趕緊轉身閃進錦西街,走進蔣渭水紀念公園對面、創校已67年的雙蓮國小,看到藏在都市森林裡的池塘、溪流、植物與觀景步道,還有幾個小男生趴在草地上與青蛙對看,小女生伸手撈起池塘裡的水芙蓉。 莫非這裡是一座植物園? 其實這裡是雙蓮國小師生口中的「林間生態池」,長、寬約為70×10公尺,民國94年斥資100萬台幣改建,就蓋在進校門後的右手方。訓導主任張啟明說,那裡本來是學生不會出沒的教職員停車場,最多可停十多輛汽車,擴建成生態池後,反倒成了學生下課10分鐘最愛去的地方。 俯拾都是知識 穿過圍牆旁邊大榕樹、大王椰子、樺樹、杉樹等組成的樹陣,張啟明帶我們走上由泥土、木材及碎石鋪成的生態觀察平台及涉水步道,放眼望去,依序是水稻田、生態池,以及由4個槽櫃組成的「落葉堆肥區」。整個園區就在前棟教室大樓的前方,兩者之間,由一條隱身蕨類叢裡的3公尺甬道相連。 生態池邊,一位4年級小朋友為訪客細數他所看到的水生植物:木賊(又稱接骨草)、燈心草、睡蓮、過長沙(白豬母菜)、魚腥草、輪傘莎草、荷花、大萍(水芙蓉)、水蠟燭(香蒲草)……,說完還促狹地回頭考問訪客:「你認得幾個?」 他不但對校園植物如數家珍,還可自信地一邊用手比劃、一邊解說:「燈心草的根長在水底、葉子伸出水面,所以是『挺水型』的水生植物,水蠟燭也是。」 「每位同學都得在每一學期內認識5種校園裡的植物,6年下來,至少就收進了關於60種植物的知識,」4年級自然科謝老師透露學生的學習秘笈。 教務主任黃瓊閱也對學生的表現感到驕傲,他說,學區內成淵國中的老師多次表示,比起其他學校,來自雙蓮的畢業生,對生物科學流露出更大的學習興趣。「學習環境與學習動機息息相關,」他強調。 生態景觀vs.校園環境 然而,要在身處市中心的校園內「複製」一個自然生態系,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植物可以採取人工種植,但動物要從哪兒「請」過來? 校方在觀察平台及涉水步道下方,鋪設了1條約3公尺粗的水管當作「動物廊道」,設法把校外的小生物接引進來,截至目前,廊道裡最常出沒的是蜥蜴、蚯蚓及馬陸。 在水池附近,還可經常看到幾隻皮膚皺巴巴、被小朋友叫作「癩蝦蟆」的盤古蟾蜍。張啟明表示,每到秋、冬繁殖季節,兩隻公蟾蜍同時爭奪一隻母蟾蜍,而母蟾蜍狀似被「擠」得喘不過氣的場景,就活生生在校內上演,老師也會趁機教育小朋友生命繁衍、生存競爭的道理。 此外,曾是自然老師的張啟明說,最近看到一隻去年才從農委會《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除名的「貢德氏赤蛙」跳上觀察平台,雖不確定這隻體長約7公分、唇白頭長的大蛙是否走動物廊道進來,但能夠豐富校內生物多樣性,對住在都市裡的小朋友來說,都是難得的驚喜。 但都市孩子畢竟嬌生慣養,家長們欣喜於孩子接觸大自然,卻不樂見他們被蚊蟲叮咬,尤其夏季登革熱流行,總希望環保局人員到校噴灑藥劑。然而噴藥除蚊的同時,藥水流入土裡、池裡,也破壞了動植物的棲地。 面對兩難,校方最後決定在生態池裡飼養大肚魚及蓋斑鬥魚,這兩種魚類的食物就是孑孓,亦即蚊子的幼蟲。這種利用食物鏈裡「一物剋一物」原理的「生物防治」,確實發揮了成效。 但正以為蚊子問題就要解決,一隻每逢周末人少時就飛進校內覓食的白鷺鷥,卻讓人喜憂參半。白鷺鷥「稀客」的出現增加了物種多樣性,但卻會吃掉池裡的蓋斑鬥魚,等於是助「蚊」為虐。然而,「這也是讓小朋友學習生態如何自我調適、平衡的機會,」張啟明說,目前校方只能消極地定時放養、增加魚群數量,以免牠們被吃光! 天然資源的回收,也是雙蓮國小一大特色。舉凡生態池池水及花草樹木澆灌用水,都是來自隔壁教室樓頂裝設的雨水回收系統,將過濾後的雨水再利用,一點都不浪費。 此外,生態池旁的4個大型貨櫃內,是用來蒐集、存放校內二、三十棵大樹落葉的有機堆肥。箱子堆滿後,經過簡單的灑水、加入泥土攪拌後用帆布封蓋,5至8個月之後即可取出當作肥料;種出的桑樹還因長得太好招致附近蠶商的嫉妒,竟半夜潛入校內拔光桑葉,逼使校方只好加強巡邏。 雖然跟多數身處都市鬧區的小學一樣,師生人數1,600人的雙蓮國小沒有屬於自己的小河、山頭,但是她在水泥叢林裡複製了一個迷你的自然生態系──很小,但卻很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231.1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