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ducatio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勤儉與奢華                            台中福智學苑主任 李衍忠   小的時候,牙膏容器是鐵管做的,每個擠到最後,確定牙膏已經用完時,就將牙膏管 子收起來,準備以後當廢鐵賣。以前的人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可用的東西都利用到最後 一分。   我的母親一生都過著勤儉的生活,塑膠袋用過之後洗一洗、曬一曬,按照大小排列整 齊;塑膠杯、吸管,她照樣洗一洗、晾一晾,乾了之後把它們收起來。在母親的心中,那 些東西以後都還用得著,但是在我的定義裡,它們是道道地地的「垃圾」。   就在兩代的思考落差中,我發現老一輩的人非常「惜物」,並重視如何運用有限的資 源,使其產生最長期的效用,所謂能省則省。反觀現在我們這輩年輕人所處的經濟社會, 對於一切東西有沒有價值、要不要保存,都是用「金錢」來衡量,現在滿地的紙杯、塑膠 杯,因為它們便宜,一個不值多少錢,所以用後就丟。   台灣的「經濟奇蹟」出現後,傳統這些固有美德就被急速摧毀。商人不斷開發新產品 ,不斷引動人的心,刺激大家追求物質的欲望。而大家為了追求更高的物質享受,得耗費 更多的心力去賺取金錢,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然後又用金錢追逐不斷推陳出新的物質。 生活緊張,生活品質低落。教養下一代也是如此,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給他很多很多物質 ,吃好、穿好,也養成隨手丟的習慣;而父母要滿足孩子這些物質欲望,就得付出更多工 作時間去賺取金錢,卻沒有時間陪孩子長大。   其實,傳統中國人靠很少的經濟,生活就可以過下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閒暇 調劑身心。教養孩子的方法,是趁他們還小的時候,有可塑性,訓練孩子吃苦耐勞,能夠 荷擔做很多事;而孩子也從父母的身教中,勤奮四肢,不會好高鶩遠。   勤儉持家,是中國傳統家風。勤──是積極推動我們去做、去學習的正面動力;正面 動力來自學習與實踐,所學的是聖人之道,而實踐則從最低的觀念做起,從灑掃應對進退 做起,遇難不退。   儉──是反面的,是減少消耗一切物質,惜物就是惜福,人的一生,福報自有定數, 無度的浪費,就是透支下輩子的福報。生命是無限的,中國人一直有輪迴的概念,如是因 感如是果,像無底洞一樣揮霍,將來可能一無所有。人的福報不容易積累,老一輩所教導 的儉,其實隱含有這層深刻的內涵,真正的愛孩子,理應如此。   現在無論東西方都在喊環保,也大力宣導節約能源,可是全世界又朝向浪費的方向, 勇往直前,這種趨勢,力不可遏,沒有人能夠走回頭路。既然這樣,我們提倡勤儉有什麼 用呢?其義不在我們到底省了多少東西,而是內心的動機,例如,我們雖然只能減少浪費 一張紙,但是一天之中,卻又無可避免需要用掉一百張紙,兩者相較,節省一張紙,等於 車水杯薪,但是因為你的內心,對於惜福、惜物的動機很強,與社會走向完全不同,所造 下的因果自然不同,未來的生命中,這點對我們自有不同的意義。 已獲得同意轉載 http://bwmc.org.tw/Tfr/tfr_05/tfr_05_02.htm --     我們愈關心別人就愈不擔心自己。     我們愈不擔心自己,我們痛苦的感受就會較不強烈。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8.2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