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ducatio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續上段 ) 「國際化」的真正目的是賺錢 我們的憤怒,是有理由的。 校方說,英語化的目的,是要推行「國際化」。「國際化」的目的,是 為了提升教育質素,令每一位中大同學得益。校方聲稱所做的一切,都 是為了我們好。但這真的是為了我們好,還是為了其他目的,從而犧牲 了中大大多數同學的利益,犧牲了中大最可貴的傳統? 我們有沒有想過,香港各大專院校近年爭先恐後的推行所謂「國際化」 ,到底所為何事?我們認為,它最主要的目的,其實是在政府大幅削減 大專教育經費的情況下,大學開源的一種方式。簡單點說,「國際化」 便是容許各大學在現有的學額之外,大量增收非本地的自費生,幫補各 大學的財政。基於同樣道理,政府一方面大幅削減對碩士學位的資助, 另一方面卻鼓勵大學開辦林林總總的自負盈虧的碩士課程,令大學變成 名副其實的學店:搶錢第一,學術第二。 但我們知道,所謂的非本地生,其實絕大部份是來自國內(例如下年度 有 250位來自國內,30位來自其他地方)。而從下學年開始,聽說國內 學生每年的學費更會大幅增加到六萬元以上,並取消給予國內學生的獎 學金。換言之,這是一個赤裸裸的搶錢遊戲。在金錢引誘下,各學系自 然一窩蜂的搶著迎合校方的要求。但大家試想想,這樣的「國際化」, 說穿了,不就是為了錢嗎?不就是為了趕著在內地這個教育大市場中爭 得一杯羹嗎? 既然如此,何必那麼虛偽的說是為了我們好,為了什麼大學多元化呢? 為什麼不回過頭想想,為了那三十個外地學生(大陸來的同學要讀四年 ,第一年是要必修廣東話的,因此語言方面不是問題),便要強行將中 大絕大部份學系的核心課程轉為全英文,這樣做值得嗎?校方有沒有認 真考慮過,這樣對我們的教學質素有多大的負面影響?又有沒有考慮過 ,不同學系不同課程有各自的特色,一刀切的英語化,會對中大的長遠 學術發展有什麼危害?在沒有任何討論任何諮詢的情況下,強行將這個 政策加諸我們身上,又是負責任的大學行政者的所為嗎? 或許有人說,有錢為什麼不賺呢?但我們是否該先停下來問一問,作為 一所大學,是否為了錢,便應該放棄一切?當然不。有人馬上會說,只 有愈多錢,我們才可以愈「國際化」,才可以在世界林林總總的排名遊 戲中,跳得前一點,才可以證明我們存在的價值。 -- ※ 發信站: 香港地(hkday.net) -- .╱\ 網絡社區 |\[|HK \ bbs.hkday.net {|][|DAY| =|'=|===_e 親善好客通融 \-\_o_oo_/ 活力之都.在香港~ ~~~ ~~~ ~~~ ~~ -_-;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8.14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