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ducatio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mediagroup.com.cn/cmg/gb/magazine/article.jsp?article_id=186&full_co ntent=Y 日本的未來是教育 50年內要拿30個諾貝爾獎 43歲就拿下諾貝爾化學獎,田中耕一讓許多日本人重新燃起信心。 新式教學法的推動,會不會再度將日本推上巔峰? 2002年,日本媒體最關注的焦點,不是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封面的當紅女星濱崎步,不 是閃電宣佈和攝影師男友結婚的少女偶像宇多田光,也不是紅遍歐美的卡通人物口袋怪獸, 而是剛出爐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 2002年10月9日,43歲的日本島津製作所研發人員田中耕一因「生物高分子質量分析的離子 化法」名列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名單之一,加上10月8日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小柴昌俊獲 得諾貝爾物理獎,這是日本人首次在同一年中創下諾貝爾獎雙響炮的紀錄。 物理獎得主小柴昌俊已獲提名多次,得獎也在媒體的意料之中;然而,田中耕一的獲獎卻 讓日本媒體大吃一驚。根據《朝日新聞》,田中耕一是諾貝爾化學獎102年來的140位得獎者 中,第二名沒有博士頭銜、也不是教授的人(另一名為麻省理工學院碩士)。 田中耕一年紀輕、學歷平平(學士),也沒有擔任高階職務,卻能摘下諾貝爾桂冠,引起 民間不少討論,也讓許多人對日本的競爭力再度燃起信心。 全力投入人才培育 日本政府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提出科學技術創新立國的戰略目標以及相關政策。根據2 002年4月的統計,日本的科技研發人員達72.8萬人,僅次於美國的110萬人,居全世界第二 。儘管日本經濟不景氣,科研經費卻不減反增,近幾年一直維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3%以上 。2001年3月,日本政府的新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信誓旦旦地提出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 獎。 過去,日本施行填鴨式教育,優秀學府畢業的年輕人雖有滿肚子學問,也能充分利用團隊 合作力量,卻缺乏獨立自主動手和規劃的能力,模仿力強,但少有創新和冒險勇氣,也深受 詬病。 曾經擔任美國斯坦福大學訪問科學家的NTT DoCoMo資深主任研究員岡島一郎就認為,其實 日本教育出來的學生根本沒有研發能力,無論是大學或是碩士畢業生,對公司而言,就像一 張白紙。初入社會頭兩年,公司根本就不期待他們能有什麼真正的貢獻。 階層制度嚴明的傳統日本企業偏愛僱用只有學士或碩士學位的年輕畢業生。許多企業主相 信,只要通過系統的內部訓練,員工本身的學歷背景並不是最重要的。 不注意個人表現的日本企業傳統,使得廣大工薪階層(salary man)普遍缺乏成就感與信 心,成為漫畫電視劇中嘲諷的對象。 後來,情況漸漸有了轉機。為了培養多元發展的下一代、重振日本國力,日本的教改很早 就開始起跑,贊成和反對的聲浪也始終交錯。田中在得獎後表示:「學問的源頭就是興趣! 」他一舉成名的例子,除了有振奮人心的效果外,對不少教改支持者來說,也是對新式教學 法中強調從生活經驗學習的立場,表示肯定。 從觀察環境中學習 星期一清早,橫濱市文庫小學三年級二班的39位小朋友,由社會課老師帶領著坐上海岸列 車,抵達橫濱市八景島漁港,39位小朋友今天的社會課教室,從學校移至八景島漁港。在這 堂課裡,他們得觀察漁港裡有多少船,駕船的漁夫們如何抓魚。 另外,他們得研究出八景島漁港碼頭的漁夫伯伯們抓上岸的都是些什麼魚?三年級的小朋 友分成五個小組,手上拿著筆記本,分頭訪問不同的漁夫伯伯,希望知道八景島漁港,究竟 出產什麼樣的魚類。 三年級一班的目的地則是橫濱市的超級商店。他們每個人手上拿著一張大大的日本地圖, 今天老師佈置給他們的功課是,在超級市場的生鮮蔬菜、水果、肉製品食物中,認識日本每 一個縣市出產的特有食物,誰能先把日本地圖填滿,誰就是今天的地理王! 只見小朋友們一哄而散,開始在超市冷凍櫃前迫不及待地翻箱尋寶。 「哈,三崎口來的鯛魚!」高橋秀明在剛上岸的魚製品中翻找到印著「三崎口直送」字樣 的新鮮鯛魚。「三崎口在哪裡?」高橋秀明和小組同學們從日本地圖上沿著東京都找到神奈 川縣,再找到橫須賀市,「有了,三崎口在這裡!」接著,神戶的牛肉、北海道的帝王蟹, 也一一被畫上同學們手中的日本地圖。 「我的孩子現在一回家就打開冰箱,急著分析電冰箱裡的食物從哪來,安曇野的芥末、北 海道的牛乳,現在他把日本地圖背得熟得很呢!」高橋的母親笑著說。 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來自上海的陳健、王嵐夫婦在京都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均留在日本工作,他們的孩子陳 思揚目前正就讀於橫濱市的公立文庫小學。 王嵐認為,比較起來,日本父母親不像中國的父母親那麼緊張。他們的彈性比較大,如果 小孩想當麵包師而去念麵包專門學校,他們也不反對,只要將來過得幸福,不一定非上大學 不可。 「我的小孩每天都很輕鬆,回家頂多做幾十分鐘功課。不過,有時候我們會擔心將來若是 回上海,他會跟不上,所以有時候放學給他一點數學習題做做。日本小孩算九九表還是不太 行,陳思揚算得很慢,老做錯。」 居住於東京都、來自台灣,但已改入日本籍的的青木醫師有3個孩子,大女兒今年20歲,一 路從東京都品川區的私立東洋英和女學院小學念到初中、高中和大學。兩個兒子一個16歲 ,一個14歲,都在位於涉谷區的青山學院讀書,一個在高中部,一個在初中部。 「我好像從來也沒有看到我的孩子在家裡寫功課。」青木醫師說,「他們的課外活動時間 很多,下午3點多下課之後一般都會留下來打籃球、排球、參加交響樂團等等。回家就是彈鋼 琴和聽音樂,沒有什麼壓力。」 比較中國和日本的教育制度,青木醫師說:「其實日本和中國的家長,都有著科舉制度下的 心態,一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願子女能進入好學校,找到好工作,成為一個優秀的 人。然而,在行動上,如果以100個中國家長和100個日本家長相比較,日本家長在行動上, 就沒有中國家長那麼積極。」 「另外,學生之間也會互相影響。中國小孩的同伴可能都在讀書、啃書,而日本小孩則因 為夥伴們並不見得都熱衷讀書,所以不會產生『惟有讀書好』的氣氛。」青木醫師提出了他 比較中國和日本青少年教育的看法。 師資的培育是關鍵 田上光大畢業於日本關西大學電機研究所,曾擔任NEC研發工程師數年。兩年前,他得到公 司補助,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斯隆管理學院攻讀碩士。 田上光大承認,從小學到高中,因為課程單調,老師無法引導學習,他大部分的時間在玩 ,實在沒興趣唸書。田上說:「那時考上關西大學其實很輕鬆,之所以沒到更好的東京、京 都或大阪大學,其實是因為當時我根本不覺得必須讀好學校。」 田上承認,自己是到進入NEC工作後,才深深覺得進修和國際化的重要性。 「上高中時,班上的英文老師根本沒辦法講英文,」田上強調,「我認為日本教育最大的 問題,尤其是公立學校,在於他們無法讓教師改變。日本政府無法負擔聘請懂得用計算機或 是會說英語的年輕教師的費用,除了等年老教師退休之外別無他法。然而,這批年老教師自 覺踏出學校也無其他專長,自然不肯提早退下。」 「所以,日本政府應該想出一套教師換血的計劃才行,」田上提出他的看法。 畢業於東京大學、目前任職於Sony研究室的大前浩司也認為,日本的教育制度仍然在改革 之中。在日本全盛時期,日本人認為本國人的能力就代表了人類的所有可能性。尤其在第二 次世界大戰戰敗之後,日本的父母認為他們有義務讓孩子受更多的教育。因此,幾乎所有的 小孩都必須學習大量課程,政府也把很大一部分稅金用在教育之上。當時的課程量多、時間 也長,課本的內容也比較艱澀,如此一來,日本的學童總能夠在全世界的各項筆試測驗中, 取得優異成績。 「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政府開始思考,日本學童即使能在筆試中脫穎而出,卻缺乏 思考和實現的能力。過去十多年來,日本也開始減少教科書的內容難度和份量,以及授課時 數。」大前指出:「現在國小所用的基本課本,大概比80年代所用的課本薄了20%,日本政 府希望學生除了記憶數學公式之外,還能有更多思考的時間。」 用創意打造競爭力 中村伊知哉教授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訪問學者,此外還擔任斯坦福大學日本研 究所所長和日本情報政策設計所議長的職務。為提升日本青少年在未來世界的競爭力,近年 來他頻頻往返於美、日、歐之間,規劃並推廣2000年於京都開館的兒童藝術博物館中心(CAM P—Children『s Art Mu-seum Park)以及2002年展開的e化日本(e-Japan)國家策略計劃 之一——畫布計劃(CANVAS)。 「e化日本政策宣誓將在5年內把日本建設成為世界上信息科技第一強國。」 談到兒童藝術博物館和畫布計劃的中心思想,中村教授說道:「在未來的數字社會裡,新 的行為模式、規範、權利及義務都將重新建立。在數字空間裡,新的表現形式也將被創造出 來。未來多元化的社會將由今天的孩子和他們的後代來建立,網絡已是今日孩子生活中的一 部分,虛擬的表現形式也已是他們共有的語言。」 「兒童藝術博物館和畫布計劃的目標,就是為孩童提供一個可以發揮潛力,可以學習利用 科技來表達、分享、實現他們感受和點子的環境。」中村教授強調,計劃的目的著眼在藉著 知識交流,把日本改造成為一個以創意為本的國家。 兒童藝術博物館結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和歐洲各國兒童博物館,不定期地舉行 最新科技的研習會。 「我真的很喜歡自己的工作,在這些研習會中,孩子的創意實在令成人吃驚。而且在這裡 ,他們有機會接觸到國際上最先進的科學,也有機會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兒童互動,」兒童藝 術博物館館長森秀樹說。 畫布計劃則是由e化日本策略補助的4年計劃,將針對國家未來的主人翁,階段性地推出全 國及國際性大型活動。規劃中的研習活動將結合藝術及科學,尤其是日本特有文化諸如漫畫 、遊戲、音樂等領域,激發日本孩童在未來數字時代的創新表達手法,並計劃逐漸將實驗成 果納入未來正規中小學教育之中。 陣痛後的喜悅 日本的信息科技政策主力,將由強化基礎建設,轉換至發展應用的層面。如何利用信息科 技影響日本經濟和文化,內容產業會是主要的一項課題。「我相信,畫布計劃這種全國及國 際性活動將是關鍵,」中村先生表示。 「日本企業裡,像田中耕一這樣沒有博士學位、但非常優秀的研究人員比比皆是。如果能 持續得到國際的認知及評估,50年內拿下30個諾貝爾獎不是沒有可能。」 日本教育改革走過陣痛期,也經歷過社會的質疑與不信任。田中耕一,代表的是典型日本 教育之下產生的大眾形象,諾貝爾獎的肯定,讓日本人相信,創新和堅持將能帶領他們走向 國際。 日本經過長期修正摸索,及逐年在國際上受到肯定,逐漸地對教育改革產生信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0.126.245.199
reye:哈,那台灣的未來呢? 推 61.71.0.35 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