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ducatio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NTUniNews 看板] 作者: paleshelter (paleshelter) 看板: NTUniNews 標題: 轉貼 教育﹕必要的烏托邦 (上) 時間: Mon Oct 6 09:49:06 2003 ※ [本文轉錄自 NTPUyouthCOM 看板] 作者: paleshelter (paleshelter) 看板: NTPUyouthCOM 標題: 轉貼 教育﹕必要的烏托邦 (上) 時間: Mon Oct 6 09:48:39 2003 教育﹕必要的烏托邦 (上) 肖雪慧 張文質君早就約請我以“教育﹕必要的烏托邦”為題談些什麼﹐後來又擬成一份訪談 提綱寄給我。我覺得題目和提綱都非常有意思。但好幾次開始著手﹐都被別的事打斷 。文質君催了我若干次﹐現在﹐三年過去了﹐再擱置就怎麼也說不過去了。下面寫的 ﹐說是댊 你多年來一直關注教育﹐對教育經常覺得“有話要說”。從1949年算起﹐50年快過去了 ﹐你認為中國教育主要有哪些大的問題﹖ 中國教育的問題堆積如山﹐要一一羅列﹐可能沒完沒了。但我認為最嚴重的有以下幾方 面。一是提供受教育機會不公正。這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義務教育名存實亡﹐一大批孩 子被排斥在校門之外﹐不能享受受教育的權利。機會不公正的另一個越來越引人注目的 表現是﹐地區、城鄉教學質量和辦學條件的巨大差異﹐重點校與非重點校、重點班與非 重點班享受的不同待遇﹐使得事實上給在校就讀的孩子中的少數提供的是優質條件﹐給 大多數提供的是低劣的條件。二是中小學教育從教育思想、培養目標到教材內容、課程 安排都貫穿了一種政治功利主義﹐孩子的個性和願望完全不受 尊重﹐他們被當成可以任意揉捏的泥團﹐根據特定的政治需要去加以造就。於是﹐按這 種需要安排教材內容就勢所必然﹐強行灌輸就成了最基本的教學方針。這個問題比社會 各界正集中火力抨擊的應試教育危害更大。應試教育與教學內容的優劣不一定有多大關 係﹐政治功利主義卻直接關涉教學內容這個要害問題。特殊的政治需要﹐哪怕不那麼自 私﹐也有著使人思想劃一的傾向和囿於一時之功利的傾向﹐所以天然地具有排斥那些使 人視界開闊、目光遠大、靈魂丰滿的東西的傾向﹐天然地排斥批判性、創造性思維﹐排 斥與此密切相聯的無私的好奇心、知識上的冒險意識和反獨斷 的探索精神。如果這種需要本身就自私﹐那麼﹐狹隘就會成為一種必要﹐根據政治需要 來掩蓋、歪曲、篡改歷史或社會真相也會成為一種必要。灌輸給孩子的“知識”常常會 具有反知識的性質﹐使尚無辯別能力的孩子一開始就被錯誤的、扭曲的“知識”所包圍 。事實上﹐這正是我國中小學語文、歷史和政治課本的最大問題。三是大學因缺乏學術 自由、教學自由而喪失它作為學術和教學自治中心的地位。辦學目的極端功利化、辦學 方向極端專業化使高等教育的功能萎縮和退化﹐大學保存和創造文化的功能降到最低點 ﹔大學作為智力權威機構的地位則因文科研究充任現行政策註 釋員、理工科重實用技術輕基礎理論﹐再加上濫評職稱導致的學術層次不可救藥的混亂 和顛倒而越來越具諷刺意味。這些情況表徵了大學精神的淪落。 這些問題或者失誤﹐是否與“教育缺少自己的獨立品格”有關﹐你又是怎麼看教育的獨 立品格的﹖ 無論教育機會不公正還是教育培養目標上的政治化、功利化﹐或是大學精神的淪落﹐都 是體制病。教育體制最根本的弊端就在於我國教育長期以來都是政治的附庸和工具。既 是附庸和工具﹐當然談不上有什麼“自己的獨立品格 ”。而且﹐由於任何獨立性品格都是動搖和破壞依附關係的﹐想在教育上表現獨立性反 倒成了不可饒恕的罪過。然而﹐對於人類和任何國家的歷史發展來說﹐教育承擔著傳遞 文化和批判 性地發展知識以更新擴大文化遺產的使命﹔對於個人﹐教育負有開發人性和潛力﹐革新 人的天賦、擴大人的生命內涵﹐為人的一生奠基的任務。這些使命和任務具有超越於階 級、黨派和一時的政治功利的獨立性。教育當然不能脫離現實的政治﹐但不脫離政治意 味著對公民社會及其條件的關注﹐而決不意味著委身於任何政治派別和任何特殊的政治 需要。否則﹐教育可能淪為反教育﹐例如﹐為了特定集團的特定目的而限制甚至阻斷文 化的傳遞和交流、鉗制創新、堵死批判性發展知識之路、封閉人的精神和眼界﹐既扼殺 人的理性精神又窒息人的激情和衝動﹐致使人性收縮和扭曲﹐ 甚至會用缺德冒充有德去敗壞人心。有人尖銳指出﹐我們的學校教育訓練了一大批沒有 節操的順民。可以說﹐這正是教育因缺乏獨立性而淪為反教育的一大惡果。 教育使命的獨立性要有制度性安排來保證。首先是必須使一切政治的、意識形態的干預 從學校中退出﹐在中小學以公民教育取代政治課。在大學﹐必須恢復高校的自治權﹐政 治評判標準退出學術、教學領域﹐教授治校取代行政官員治校。 1978年後中國社會發生了一定變化﹐教育的情況也是這樣。特別是近10年這種變化加快 了﹐但是教育可能比原來處於封閉狀態時有更多麻煩﹐對此你怎麼看﹖ 我認為﹐1978年以後﹐中國教育曾出現一個短暫的黃金時代。首先﹐高考制的恢復否定 了文革後期那種弊病百生的推薦制。推薦上大學依據所謂政治標準﹐既使大學徹底喪失 獨立評判標準而徹頭徹尾地成了政治工具﹐又反映出對知識的蔑視。而且﹐推薦大權掌 握在基層幹部手中﹐使這本來就極其荒唐的制度又因幹部濫用權力而使“推薦”背後有 了一個遮掩著無數醜惡事件的黑幕。推薦制從理念到實踐都使那段歷史構成教育史上最 荒誕最黑暗的一頁。高考制恢復了學校以知識掌握程度為獨立判斷標準的傳統。儘管考 試不一定就能反映一個人掌握知識的情況﹐但卻對於當時在全 社會重樹知識的權威起了重大作用﹐也對調動中、小學生的求知慾和求學熱情起了積極 作用。剛恢復起來的高考制也還沒有走向極端﹐成為把中小學驅上應試教育怪圈的指揮 棒。 第二﹐78年以來我國有過短暫的思想解放運動。高考恢復後的大學就置身於這場運動的 中心﹐並充當了先鋒。在向一個個禁區突進中﹐高校師生顯示了不尋常的探索熱情和勇 氣。這種熱情和勇氣既表現在求知、求真、銳意創新上﹐也表現在對歷史的反思和對國 家、民族所面臨的政治、社會問쌊ꤊ 第三﹐這個時期的大學走出了愚蠢的自我封?泄牯A﹐不光國內各大學之間展開了積極的 交流﹐而且跟國外學術界建立起廣泛的聯繫。這一方面促進了學術的活躍﹐另一方面使 國內大學開始接觸和了解國際公認的大學標準和學術標準﹐並在這種接觸和了解中發現 了我國大學的學術、教學水準與國際上的巨大差距。這在師生中﹐在校方都激起了一股 自發的教改熱情。如果社會能繼續保持對思想、精神、學術的開放態勢﹐如果那時以大 學為代表的探索禁區的熱情和自發的教改熱情能得到保護﹐或者至少能免於權力對辦學 方向、對學術、教學活動不斷的粗暴干預﹐我國大學會少走許 多彎路﹔而且﹐後來日益暴露和惡性發展的高考病也有望通過及早進行教育體制改革而 得到遏制。不幸的是﹐干預、控制太多﹐教育難以按照它自身的規律和特性去發展﹐問 題和麻煩也越來越多。還是以大學為例。國門打開以後﹐大學與國際上的天然聯繫重新 續上﹐而且在全球化趨勢加快和我國經濟基本上保持開放的情況下﹐這種聯繫一旦續上 就很難再被掐斷。然而﹐廣泛的國際聯繫與國內對大學的嚴密控制和粗暴干預使大學處 於在開放與封閉之間、在公認的學術標準和由特殊的政治要求派生的標準之間無所適從 的尷尬境地﹐左右逢源﹐不倫不類。所以﹐我不同意說走出封 閉狀態後的教育可能比原來處於封閉狀態時有更多麻煩。封閉狀態下的教育在性質上是 徹底工具性的、在眼界上是井底之蛙的。沒有麻煩但也沒有希望﹐因為它根本沒有給教 育獨立功能的發揮留下些許余地。現在的麻煩也不是走出封閉狀態帶來的﹐恰恰相反﹐ 是封閉對開放的抵製造成的﹐是開放與控制下的二重標準造成的。退一步說﹐就算走出 封閉狀態後麻煩多了﹐這種麻煩卻並非消極的﹐而是我國教育要健康發展所不得面對的 挑戰。 近年來你為什麼特別強調“義務教育的公正性”﹖ 這個問題關注得比較早﹐主要是因為問題本身已經過於嚴重﹐無法視而不見。80年代後 期就有資料披露出我國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失學、輟學率高。我從自己可以直接觀察和感 受到的現實中也發現﹐由於巧立名目的收費越來越高﹐城市里即使大學教師﹐要供一個 獨生子女上中小學﹐經濟上也不堪重負。其他收入更低的行業﹐特別是農民和沒有固定 職業的城市貧民﹐就更不用說了。政府說了多年要解決這個問題﹐但兒童失學、輟學率 居高不下﹐年復一年﹐沒有改善。 然而﹐義務教育是基礎性教育﹐任何人都不能缺了這一環。我的這個看法﹐基於對教育 的一個基本信念﹕人借助教育而進化﹐教育使人從簡單的動物性生存狀態向覺醒的、負 責任的生活過渡。任何個人如果沒有通過教育獲得必要的文化素養和知識儲備﹐不僅走 向未來的道路對他們是封閉的﹐而且難以作為有責任能力的人立腳社會。所以﹐受教育 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尤其是基礎性質的義務教育更是每個人都應平等享有的基本權利 。在這個問題上﹐個人的權利也就是社會的責任。社會至少應該向每個未成年人提供最 低限度的學校教育﹐讓他們掌握將來履行各種基本職責、參與 社會生活所需的必要文化知識﹐並且在知識和智力上為將來正常生活、工作和進一步受 教育打下基礎﹐為他們提供進一步發展的平等機會。我認為﹐國際21世紀教育發展委員 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一份報告中使用的“生活的通行證”這一比喻最恰當地揭 示了義務教育的性質。義務教育的這一性質就決定了它首先是應當由政府擔負起來的“ 政府行為”﹐而且必須是免費的。90年代初以來﹐我在一系列文章和接受的訪談中詳細 闡述了這個看法。點 說首先是“政府行為”﹐乃因為義務教育是社會對個人最起碼的責任﹐社會只有先盡了 這個責﹐才有資格對個人提要求。而政府受托管理社會﹐這個責任是不可推卸的。說必 須免費﹐則因為任何國家都存在貧富差別﹐關係到每個人的生存發展基礎和國家的公民 素質的基礎教育只有免費才能不分貧富為人人都享有。我國還有兩個特殊國情更要求免 費實行義務教育。一是我國工資制度雖幾經改革但仍屬低工資制﹐公職人員的的工資收 入中被預先提取了比例很高的隱形稅收﹐其他各行業的人也不斷被課以名目不清多如牛 毛的費和稅﹐把孩子接受義務教育的費用推給家庭﹐這不公正 。尤其考慮到人們還專門繳納了教育稅﹐每個城市公職人員每月都按工資比例扣除了教 育稅﹐農村人口也年年上繳了教育費附加﹐這種情況下還把費用推給家庭﹐形成雙重收 費﹐就更不公正。二是在低得不成樣子的“脫貧”標準下﹐我國仍然有數千萬人處於貧 困線以下﹐而越來越嚴重的腐敗還在使更多人因為被剝奪而加入貧困群體。在這種情況 下﹐如果義務教育不是免費的﹐而是按某些文人別出心裁的說法﹕是家長供孩子上學的 義務﹐那麼﹐義務教育對那些連解決溫飽都困難的家庭來說就純屬空話﹐因為這些家庭 根本承擔不起這種義務。這一來﹐這些家庭的孩子就命中註定 了沒有未來。因為﹐一個未能接受必要教育的人在各方面都準備不足﹐甚至完全缺乏準 備。他們不僅無緣份享文化資源﹐而且事實上處於人類智慧和文化積累的進程之外﹐在 謀生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也處於最不利境況﹔而完全缺乏文化裝備的蒙昧狀態還使他們 的行為達不到規範要求。對他們來說﹐愚昧、屈辱、挫折、失敗、貧窮、犯罪、受懲罰 如形影相隨。一大批人處於這種狀況是社會的失職和恥辱﹐而且﹐這種狀況還在事實上 造成文盲的世襲和貧窮的世襲﹐它構成本來就普遍存在的社會不公中最刺眼的一種不公 正。每個勞動者都在以各種方式向國家納稅﹐國家理所當然應 該向全體納稅人的子女提供接受必要教育的條件。但從80年代後期﹐特別是90年代以來 ﹐對中小學生實行政策性收費和亂收費使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變成要用錢來交換的商品 。結果是把一大批兒童排斥在了校門之外﹐剝奪了他們平等受教育的權利。 義務教育領域除了上述排斥性的不公正﹐還有前面提到的由於國家對兒童提供的教育質 量嚴重不均而造成的不公正。國家投在京、津、滬每個中小學生身上的人頭費是偏遠、 落後省份的幾倍。至於那些最需要加大教育投入的窮鄉僻壤﹐比起大城市就更是低得不 堪了﹐很多地方的教育幾乎是“無米之炊”。除了地區、城鄉之間在教育經費、辦學條 件上的巨大差距﹐還有重點校與非重點校、重點班與非重點班之間條件上的強烈反差。 這些情況意味著﹐已經入學的兒童沒有享受同等的就學條件﹐國家給其中一部份兒童提 供的是高質量的教育﹐給另一部份兒童提供的是低質量的教育 。然而﹐恰恰是後一部份兒童往往在處境上有許多不利之處﹐需要更多的關心而不是遭 變相拋棄。這種人為製造的不公正由於趨富棄貧的強烈傾向而特別惡劣﹐對兒童的傷害 也非常大。想一想窮學校中的學生在面對大城市中設施優良的學校中的同齡人時的那份 自卑﹗想一想學校中那些被劃在了“第三世界班”中的孩子承受的是什麼樣的歧視和侮 辱﹗ 不論是用高收費把一部份孩子關閉在校門外﹐還是用低質量的就學條件去打發一部份學 童﹐事實上都是一種排斥或拋棄。結果都是使每年都有許多孩子不斷加入到文盲半文盲 大軍。我曾在一篇長文中談到文盲半文盲的生存狀況。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除了終身要承 受低劣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無法與別人平等地分享文化資源以外﹐還要承受另一種不公正 ﹕各項公民權利對他們來說形同虛設﹐因為他們很少有可能具備享受選舉與被選舉權和 思想信仰、言論、出版自由的自身條件﹕必要的知識和判斷力。從上述種種不公正中還 連帶產生法律問題。文盲是犯罪率最高的一個群體﹐這是事實 。但在對發生於文盲中的犯罪行為進行懲罰時﹐一個巨大的不公正很少被法律考慮﹕同 是破壞社會規範﹐受過教育與未受過教育的人之間有一個重大區別﹐即﹕前者懂得避開 的﹐後者不懂﹐他們因社會的失職而失去了通過受教育獲得認識、了解社會法律規範的 機會﹐卻並不能因此而減輕或者避免懲罰。而且實際情況常常是﹐不利的社會處境使他 們受到更重懲罰。因為他們無權無錢無自辯能力﹐是最缺少自我保護手段的一群。關於 文盲處境的這些話是五年前寫的﹐此後﹐很無奈也很悲哀地看到﹐他們的處境沒有顯出 任何改善的跡象﹐相反﹐他們的脆弱性和易受打擊性越來越明 顯。今年6月21日的中國合作新報披露﹐僅1998年深圳一處﹐外來務工傷殘萬余人﹐死亡 80人﹐這些人具有年齡小、文化層次低、流動性大的特點。這樣的勞務工在各大城市都 有。他們收入低﹐干最臟最累的活﹐居住地也是臟亂差之最﹐而且人格往往得不到尊重 ﹐權利往往得不到保障﹐一遇“嚴打”和別的什麼事﹐他們又往往首當其衝成為目標﹐ 無辜受到侵犯和騷擾。倘若真犯了法﹐受到懲罰也最重。7月2日南方週末報披露的兩個 案例讓人看了很不是滋味。一個內蒙籍民工去年酒後在中關村撬了一輛麵包車﹐次日開 車回鄉途中被截獲。今年6月23日在北京海淀區法院開庭。一 輛價值不過幾萬元的車就得要這民工在牢裡度過整整10年﹐而如此重刑﹐從開庭到宣判 不足一小時。這麼短的時間﹐顯然沒有什麼法庭辯論﹐這位民工也顯然沒有從法律上為 自己進行辯護的能力﹐居然辯稱“偷車是為回家﹐返京時會還車”﹐引得審判長反問﹕ “你有毛病吧﹖”另一個案例是北大法律系一學生在杭州見識的庭審。被告因盜竊額累 計超過600元被判刑幾年。600元還不夠時下那些胃口刁鑽的官員公款吃喝一頓的花費﹐ 這位被告就得付出蹲幾年大牢的代價﹐實在很難說法律對他就比雨果筆下的法律對冉阿 讓公正了多少。法律對底層人物是如此的嚴厲﹐猶如利劍高懸 ﹐但面對鯨吞納稅人錢的權勢人物﹐法律在很多時候卻是致命地沉默了。 我認為﹐落在低文化群體身上的多重不公正﹐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們在生命初始階段受到 的不公正 ─ 沒能與別的孩子一樣同等接受義務教育 ─ 所連帶發生的。換句話說﹐義 務教育上的不公正是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的原初的不公正。這種不公正再加上某些政 權機構動輒把掙扎在底層的人當垃圾﹐當准罪犯的勢利心態﹐攤上這種命運的人前途是 很黯淡的。 1999-07-2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94.5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94.5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9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