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FORMULA1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sports.sina.com.cn/f1/2008-11-01/23494045933.shtml KERS和光頭胎存在技術衝突,Toyota明年年中才用KERS 2008年11月01日23:49 新浪體育 編譯:行雲   F1將從明年開始引入KERS!雖然從理論上講,該技術不僅能提高賽車的單圈速度,還 能對車手超車帶來一定的幫助。但是要讓它真正發揮效用,卻絕非易事。 這不僅牽涉到巨大的技術挑戰,安全、可靠等種種問題;還事關賽車的整體設計,學 問很大。Toyota車隊主席John Howett週六在巴西接受《汽車運動》的採訪時確認:直到 明年季中,他們才可能使用該系統。   目前F1車隊正在研發中的KERS存在兩種不同的技術方案:電池-電機和飛輪,Toyota 使用的是前者。巴西站結束、冬季測試開始,各隊將開始加速對該技術的研發。但是由於 設備當前的重量在25到60公斤之間,因此有些車隊懷疑,它創造的80匹馬力的額外動力是 否足以抵消其品質帶來的負面效應。   《汽車運動》的報導稱,他們通過特殊管道得知,Toyota在上海期間舉行的FOTA會議 上透露,出於安全考慮,他們已打算等到明年年中才開始使用KERS。而在Interlagos,車 隊主席John Howett向媒體確認了這一消息。   「我們正全力研發KERS,但老實講,我們認為人們低估了它所帶來的技術挑戰。明年 1月,我們將使用一具沒有針對KERS設計的單體殼對其進行測試,我們不會使用它參賽, 但它將被作為測試平臺。我們的直覺時,最早投入實戰也要等到季中,但具體還不清楚, 目前(KERS)仍在進行台架測試。」   但是當問及這是否意味著Toyota明年開始時,將使用沒有針對KERS設計的單體殼參賽 時。Howett則沒有給出答案,而是模糊的這樣回答道:「原則上我們屆時能有一輛配備 KERS的賽車,但是要用它參與實戰是非常困難的,我只能說這麼多。我們必須改進它使其 能夠參賽。」   拋開KERS的效用不談,John Howett指出,確保系統安全可靠是他們最關心的,而且 這也是他們決定推遲引入KERS的根本的原因。   大家知道,F1明年還將引入光頭胎。Williams車隊合作者Patrick Head指出,由於此 舉要求車隊在設計賽車時,將重量分配前移。因此使得KERS的問題變得更加棘手--因為 KERS的系統位置處於車身後部。因此這可能進一步導致大量的車隊跟隨Toyota的做法,將 KERS的引入時間推後。   「我們現在的輪胎,前胎有4條凹槽,後胎也有4條。當你將這些凹槽去掉(指引入光 頭胎),意味著前胎接觸面積的增量相比之下將大於後胎,這極有可能導致你需要將相當 的車身品質前移。」   「我不知道其他車隊是個怎樣的情況。但是對於我們,一旦引入KERS,我們的壓艙物 質量幾乎全部被它佔據了。要在比側面撞擊更靠前的位置加裝品質幾乎不可能。因此對於 我們來講,要實現理想的重量分配非常困難的,這直接導致我們懷疑自己明年是否能設計 一輛成功的賽車。」   「我認為會有很多車隊賽季開始時的車都不會配備KERS,可能有個漸進的計畫,等到 加裝它能讓賽車的整體表現提高才最終引入。所以我認為明年的澳洲站,會有相當多的車 可能有KERS功能、單體殼是按照攜帶KERS的要求來設計的,但是一開始並不會配備。」   「你必須記住一點:關於KERS,當你在分析它的潛力時,拋開對超車的作用不談,它 的確可能讓圈速提高0.1~0.3秒,也許最大能達到0.35秒。但是一旦你的重量分配和輪胎 有著1%或者2%的偏差,都可能導致賽車的圈速受到影響,這遠遠大於KERS帶來的零點幾 秒的貢獻。」Head從賽車設計的角度,深入的分析了光頭胎和KERS之間的「矛盾」。 http://sports.sina.com.cn/f1/2008-11-07/12114057250.shtml 光頭胎和KERS技術衝突(2):重量前移和尾部增重矛盾 2008年11月07日12:11 新浪體育 編譯:行雲   巴西站期間,我們曾做過一篇名為「KER和光頭胎存在技術衝突,Toyota明年年中才 用KERS」的報導,文章講述了兩個問題,第一,KERS的引入雖然能給賽車的圈速帶來0.1 ~0.3秒的提高,也許最大能達到0.35秒,但是有些車隊懷疑,它創造的80匹馬力的額外 動力是否足以抵消25到60公斤的系統自重帶來的負面效應。   第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由於光頭胎的回歸,可能(注意是可能)導致車隊 在設計來年的新車時,需要將重量分配前移,但同期引入KERS偏偏位於車身後方,這對矛 盾的產生,可能會使得很多車隊在準備明年的新車時,將光頭胎的因素擺在KERS之前來考 慮。   如今,來自Honda、Williams和輪胎供應商Bridgestone的消息,進一步證實了這一問 題的存在。詳情請見下文:   目前,各支車隊都在對「一開始要不要引入KERS系統」等一系列與賽車設計相關的問 題進行評估。按照日程安排,本月17日,F1車隊將在巴賽隆納開始今年的首輪季中測試, 屆時車隊將開始對Bridgestone提供的「實戰型」光頭胎進行評估,很多車隊認為,這次 收集的光頭胎資料,將讓上述問題的答案變得清晰。 由於前胎提供的抓地力大於後胎,Bridgrstone曾建議減小前胎尺寸,結果遭到車隊 反對。   當《汽車運動》的記者問及,離「用與不用KERS?」的答案揭曉有多接近時,Honda 領隊Ross Brawn這樣回到到:「非常快了。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我們開始更多的測試後 ,對光頭胎特性的瞭解。」   「我們已經全盤預估了我們想要的重量的分配--包含KERS因素。但當然,如果重量分 配變了。要繞著車身挪動KERS主要部件會更加困難。這取決於我們對正確的車身重量分配 情況預測的有多準確。」   「如果你開始在重量分配上做出妥協,你便會發現你會失去KERS潛在的優勢。它大概 每圈能帶來0.25~0.3秒的速度。如果你的賽車運行不佳(指重量分配不對),這點優勢 很容易就沒了。」前Ferrari技術總監接著說到。   Williams技術總監邁克爾則表示:一切問題,他們需先把第一輪真正的光頭胎測試工 作完成了再說。   「向哪邊傾斜(指光頭胎和KERS兩大新因素),取決於對於單圈成績來講,哪樣的重 量分配是最合適的。你可以按照任何不同的重量分配需求來設計賽車,因為如果不要求留 出壓艙物的品質,要實現你需要的重量分配,你只需要移動前後軸、或者改變你的懸掛幾 何結構就能做到。這取決於一支車隊到底想做到什麼程度(讓賽車留出多大的重量調配空 間)。」邁克爾說到。 Williams表示,KERS只有當安全和性能兩個問題解決時,他們才會使用。   「著眼輪胎,你會發現前胎可利用的抓地力比後胎要大,因為凹槽被填平了。所以平 衡性告訴你,你需要按照前輪抓地力的增加量,將你的重量分配往前移。」   「但它是光頭胎。它的工作特性和凹槽胎是不一樣,它將在不同的溫度下工作。所以 不到測試之前,沒有人100%瞭解它的習性。而且是處於不斷變化當中的,這裏不存在一 個最佳的重量分配,它會隨著一條賽道到另一條賽道不斷的變化,而且由於賽道溫度,變 化會非常明顯。」   「關於KERS,首要挑戰是讓它安全可靠。第二件事才是性能。只有當我們把這兩件事 情處理好了,我們才可能將它裝車比賽。」邁克爾以非常通俗易懂的話解釋道。   關於前胎提供的抓地力比後胎大,暗藏著小故事。很早以前,Bridgestone就意識到 這個問題,因此建議縮小前胎的尺寸,結果卻遭到車隊的反對,原因是他們擔心那樣將給 賽車的空氣動力學和懸掛設置帶來巨大的衝擊。   「我們建議減小前胎尺寸,但遭到車隊拒絕。」Bridgestone賽車輪胎發展總監 Hirohide Hamashima說到。「因此我們改變了後胎結構以增加抓地力,但當前我們還不能 找到妥協方案。如果車隊設計的新車類似於今年的車,那他們將遭遇轉向過度的趨勢。因 此如果一開始,他們的車出現轉向不足的趨勢將是好事。」日本人的話對車隊具有巨大的 參考作用,但KERS,他卻沒能提供什麼建議。   「但車隊會在賽車的設計上遇到麻煩--因為位於車身後部的KERS會比較沉。」 Hirohide Hamashima補充說。   儘管到現在為止,KERS的實際貢獻仍處於理論階段。但是Ross Brawn認為,在有些賽 道,有和沒有KERS將有著很大的區別,特別是在發車時。 Brawn表示在直道長的賽道起步,擁有KERS能獲得兩到三個車位的優勢。   「它可能帶來相當大的戰術優勢。」Brawn說到,「在有些賽道,一輛裝配KERS的賽 車相較於另一輛不配備該系統的車,在起步時能獲得兩到三個車身長度的優勢。」   「在其他一些賽道則無法提供優勢,因為在首彎之前,沒有足夠長的直道(讓KERS發 揮它的功效)。但是有大量的賽道,KERS對發車是非常有用的。這可能贏得兩到三個車身 的位置。」Ross Brawn強調說。 -- ψ raepopo ██◤▏ ◢ ◣ // █◤◤ ╲▏ 她! _ ◣ ◥ // ..... ____ ((____╱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1.236.68
u1302094:PH的意思:「用了比沒用更糟糕。」(擅自作結論XDDD) 11/07 15:48
※ 編輯: Aurona 來自: 122.121.236.68 (11/07 15:51)
wadel:不好意思可以請問KERS是什麼嗎? 11/07 15:58
wadel:是混合動力嗎? 11/07 15:58
ShowMing1218:KERS(Kinetic Energy Recovery Systems)動能回收系統 11/07 16:01
ShowMing1218:應該是說把浪費掉的動力回收再利用 算是節能科技運用 11/07 16:04
haoto:Williams選用飛輪式的KERS 不像電池可以隨便擺 看來麻煩大了 11/07 16:27
SuperAguri:Renault : 其實 04 年我們已經使用 KERS 來發車了 (誤) 11/07 18:47
gerrit:不是要減少研發經費 怎麼又搞一堆有的沒的? 11/07 18:53
pow:減少研發經費原本就只是一個幌子..... 11/07 20:08
ShowMing1218:F1向來就是以高科技著稱 引進KERS也是為了順應潮流吧 11/07 21:17
festi:看不懂為什麼換光頭胎後前輪接觸面積會變大,抓地會變好? 11/07 21:37
festi:不好意思,能有人解答我的疑問嗎? 11/07 21:38
wildcat:有溝紋的輪胎與地面接觸面積比光頭胎(無溝紋)小 11/07 21:49
wildcat:因為溝紋不會觸碰到地面 11/07 21:49
festi:感謝板大,對不起我問的不精確... 11/07 23:10
festi:我想問這篇中,為什麼改光頭胎後前輪會比後輪的接觸面積大? 11/07 23:12
Lipatti:我覺得這個還沒成熟的技術 遲早用"KERS"的車隊會有"curse" 11/07 23:21
tonyatta:curse? cures? 解藥? 11/07 23:57
ShowMing1218:L大應該是說用KERS可能會帶賽... XD 11/08 00:10
alpha1511:因為溝紋一樣寬,前胎卻較窄,因此佔前胎面積比例較大 11/08 02:02
festi:經樓上跟板大的解釋,加上找車體照片來看,豁然開朗!感謝! 11/08 16:14
> -------------------------------------------------------------------------- < 作者: tonyatta (湯尼阿塔.TF108) 看板: FORMULA1 標題: Re: [情報] KERS和光頭胎存在技術衝突 時間: Fri Nov 7 23:56:32 2008 全文吃光 關於這個KERS的問題 身為電機人 又想往車輛跑的小咖我 鑒於一陣子來都沒有產出什麼建設性的文章 生活又悶 在這邊分享KERS的相關技術 如果有機械 電機 材料 電力等等的先進們 還請補遺 K E R S 動態 能量 回收 系統 基本上,一台車輛如果要行進一段距離,最簡單的能量計算公式將會是 E = F(力量)* L(距離) {感謝指正} 如果算上時間 P(功率)=F * V(速度) 不過這些前提都是等速運動,而其中加減速都沒差異 問題是: 汽油是能量 => 提供汽車移動 而煞車則是將動能透過夾碟子(碟煞)釋放成熱能 所以如果頻繁的加減速將導致需要更多的能量。 因此常常說要省油就不能重踩油門,不過那是對於市售車。 賽車的引擎要比市售車要強力得多,對市售車來說,是降低能量消耗=>省油 對於賽車來說,確實也是省油,但另一方面則是,當引擎+(另一個驅動來源 ex馬達) 兩者相加的輸出功率可以大於單一引擎輸出。這樣就是比較有Power了[這就是主要貢獻] 而兩種方案 馬達+電池 or 飛輪 飛輪我比較不熟!畢竟他等於只是將輪胎的旋轉動能,回傳到一個很重的飛輪上面。因此 需要一個機械空間,而且飛輪有他物理上的能量限制,加上軸承有阻力,所以會被軸承消 耗掉,基本上它的能量密度算是比較低的,但他在車輛總POWER輸出上,有什麼貢獻就看 有沒有機械魔人解說了。 (飛輪的轉動慣量I 還有你的軸承轉速w 0.5*I*w^2) 如同市售的Hybrid Car, 馬達+電池方案的好處是,馬達的輸出功率將直接與引擎輸出 加上去,等於在你電池可以提供的功率範圍內,你的總POWER UP!!! 而我這邊估計賽車應該不會使用電池,會採用UltraCapacity,因為電池有他充電速率 的限制,雖然電池的能量密度高,充放電的速度卻有限制,等同於提供的功率可能不是 受到馬達限制,而是受到電池限制。 而超級電容UltraCap則可以快充快放,問題是,做為交換,充電容量與能量密度就低很 多了。 在這邊比較一下 Type FlyWheel Motor(Batter) Motor(UltraCap) 能量儲存 輪胎機械->飛輪機械 機械->電能 機械->電能 能量密度 低 高 低 [同樣一公斤 所儲存的能量] 輸出功率 幾乎是高 受限於電池OR馬達 回收功率 全(端看機械) 受限於馬達OR電池 而這邊解釋一下,為何會有電池或馬達的限制。 如果我們手上有200V的電池與電容 A可以瞬間放電100A B只能瞬間放電50A 電容可500A 而我們有馬達是50kw 30kw 15kw 如果我們用 A(200*100=20kw)電池 加上15kw的馬達 最大功率將會是15kw 而換用500A的電容(500A*200V=100kw) 其中的限制就是馬達的15kw了 至於電池與電容在馬達可以用多久,關係到他的容量。 如果A配15kw的馬達,小電池下可能可以用個幾分鐘,加速時多15kw,但是煞車時回收功 率也是15kw。 而電容配上50kw的馬達就可以超級power,而且回收的時候也可以回收50kw,但是加速能 用的時間大概只有幾秒。 以上大概是概略性的解說,因為賽車幾乎不需要多大的能量儲存,反正幾乎都是這個彎 的剎車,所得到的能量,下個直線就給他用掉,不大可能聚氣一整場,就為了最後一個 直線,這樣就要一個大馬達,大電池,很重的呀! 所以車隊的難題A:電池?電容?+馬達? 功率要選多少? 機械又該如何設計 接下來跟新聞比較有相關,新聞說KERS將被擺在後面,基本上很合理 F1單倉賽車的前段幾乎沒什麼空間,要放上馬達時在是太難了,這樣可能有個"槌頭鼻" 嚴重破壞空氣動力,而且後軸的是驅動輪,直接放馬達也頗合理。 而我們從車輛的動態也知道,剎車力到幾乎都是前輪提供的!開車騎車踩下煞車,都會有 頭往下沉的感覺,表示重量轉移到前輪了,摩擦力=正向力*摩擦係數 前輪正向力up,所以剎車力量多數在前輪,而KERS放後面表示只能回收40%-的能量。 更糟糕的來了,車輛動態,假設後輪打滑,那就開始SPIN了,而KERS放在後面,等於如果 控制策略沒搞好,很有機會把後輪搞到接近鎖死而過度oversteer!!那就是災難呀! 不過麻煩的是,FIA規定只能有一組馬達,不然我心目中最好的配置將會是後軸引擎, 前輪有兩個輪內馬達,這樣有四個輪子的驅動能力,也可以回收到將近70%前輪的剎車, 問題是輪內馬達一放,Unsprung的重量大增(簧下重量還是簧上重量),懸吊得重新設計 呀! 至於輪胎抓地力問題,就有請其他機械狂人來吧! -- 電機->宅,機械->狂?? 雖然這樣說話很好玩 但是貼標籤的感覺怪怪的 orz 上面有點語無倫次,如果有人願意排版整理那就感謝了! -- Practice Makes Perfect. Panasonic Toyota Racing Team 11-Jarno Trulli 12-Timo Glock http://blog.pixnet.net/tonyatt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5.167.82
corlos:囧 End 11/07 23:57
ShowMing1218:詳細推 11/08 00:08
eddie2570922:認真推 11/08 00:09
j0a8c2k1:看不懂推 11/08 00:15
MattMeng:威 11/08 00:15
emporio1947:討厭彈簧推,彈簧是念土木結構的惡夢啊! 11/08 00:23
joumay:專業推!! <= 不這樣推人家就知道我們看不懂了...... 11/08 00:26
ePaper:看不懂推... 11/08 00:28
henryshih:看不懂推~~~~ 11/08 00:29
kingha:看不懂推 11/08 00:35
PPisMy:看不懂推 11/08 00:46
ayumi09:看不懂推 orz 11/08 00:54
nsysufish:只能說你很厲害....不過在下也是看不懂.....推 11/08 01:00
asdf76126:兩者相加功率不ㄧ定會比較大....好比50度的水加50度的水 11/08 01:04
Raikkonenn:Hybrid 還沒辦法做到將兩種動力源在最大輸出時相加... 11/08 01:19
Raikkonenn:不是一加一就一定等於二倍...又飛輪最主要的功用為平衡 11/08 01:21
Raikkonenn:引擎動力,有些競賽車輛會選擇輕量化飛輪,其主要為較 11/08 01:22
Raikkonenn:容易拉高轉速...但在低速時則引擎震動會相當大... 11/08 01:24
Raikkonenn:市售車之HYBRID SYSTEM中若是其中一種動力源為ICE... 11/08 01:28
Raikkonenn:會盡量選擇較省油之引擎(Atkinson Cycle、HCCI...) 11/08 01:30
Raikkonenn:以盡量不消耗燃油為目的...若是想追求大動力則ICE不見 11/08 01:32
Raikkonenn:得會輸給Hybrid...小弟個人之淺見...看看就好 11/08 01:34
tonyatta:的確不是1+1=2 但如何讓他接近2 就是工程問題了 11/08 01:36
Raikkonenn:小弟在前些日子參加了一個研討會...會中一位GM工程師 11/08 01:40
Raikkonenn:提到...ICE在最你所想要的最佳輸出時,馬達不見得會是 11/08 01:42
Raikkonenn:是你所想要的最佳輸出,所以往往只能取一平衡點... 11/08 01:43
Raikkonenn:不過話又說回來豐田還真是屌翻了...GM把整台Prius光光. 11/08 01:45
Raikkonenn:所得到的結論是...簡單又好用的關鍵零組件大都已經被 11/08 01:46
Raikkonenn:豐田所申請的專利綁死了... 11/08 01:47
tomofan:看不懂但原PO好厲害推~~~~ (優質好文長知識呀~) 11/08 02:25
skiOMG:邊看文邊作筆記,好嘉在略懂.不整理會看不懂(俺是唸生物的 11/08 02:29
WellyT:推一個 真專業!!! 11/08 02:50
tonyatta:豐田光Prius就生出將近500+的專利 其他人要做 11/08 08:33
tonyatta:Parallel-Series Hybrid幾乎快被卡死 11/08 08:33
tonyatta:所以很多廠商都直接改攻電動車 11/08 08:34
tonyatta:但是依照馬達的扭力轉速曲線 挑得正確 低速可以彌補引擎 11/08 08:36
tonyatta:但是嘴巴再怎麼說也是Generally.. 工程都是個別case.. 11/08 08:36
diadia:哇 以後是不是大家都會像瑪琍賽車一樣 一直蛇行噴射呀?! 11/08 09:02
tonyatta:想了一下 這篇文章要專不專 要淺不淺的 11/08 09:12
SatanClan:認真推。 11/08 11:14
brokenleg:很有趣 推一個 11/08 11:23
mryeh:推你這篇! 平平是電機人我懂的比你少很多= = 11/08 11:24
bjorn607:馬達放後面 一方面屁股變重了 煞車比重多了 也許再針對 11/08 11:36
bjorn607:懸掛和空力套件設計 可以將衝突減低? 11/08 11:38
tonyatta:KERS放後面等於有一份等同KERS重量的壓艙重量與空間放上 11/08 11:39
tonyatta:車隊要設計到以前 得要放上其他的東西抵消 或大改 11/08 11:40
LucaBadoer:推一下~專業的東西果然還是需要科班出身的來講~ 11/08 12:34
ShowMing1218:要深不深要淺不淺就可謂深入淺出阿 相當的好阿 11/08 12:44
tonyatta:但是我看起來就向潛艇上上下下的.. 寫出東西還差很多 11/08 12:57
kyphosis:不好意思挑個錯誤,應該是 能量(E)=力量(F)x行走距離(L) 11/08 13:08
kyphosis:功率(P)=力量(F)x速度(V) 11/08 13:11
garlicidiot:解說詳細推 11/08 13:44
※ 編輯: tonyatta 來自: 140.112.20.23 (11/08 14:23)
tonyatta:果然那個時候腦袋不清楚 ma還有FL搞混了 11/08 14:24
e46m3s15:看不懂<囧 還是要推!!!!!!! 11/08 18:54
RonDennis:金價跨無 推~ 11/10 15:09
PhyEng:推一下 不過 E,P兩式應該是"等加速度"為前提(也就是F為定值 11/10 20:10
PhyEng:但是F非定值也可利用積分去算出來E和P 11/10 20:12
> -------------------------------------------------------------------------- < 作者: tifiosi (new) 看板: FORMULA1 標題: Re: [情報] KERS和光頭胎存在技術衝突 時間: Sat Nov 8 12:53:01 2008 如果是我,我會把一顆馬達放鼻子 然後拉傳動軸出來推前輪 第一是文中所講,前後輪都取消掉溝槽之後,跟過去相比,前輪抓地力增加的比例比較大 F1本來就是配重都集中在後方的賽車,這樣一改的話會有偏轉向過度的狀況產生 第二是馬達的重量可以當慣性阻尼用,穩定車頭。 這樣在騎上路緣石的時候安定性會比較好 東西再往後塞只會讓轉向過度的特性更惡化 第三是出彎的時候,兩顆前輪有驅動力是很有利的。 特別是要是有隊伍魔改出扭力分配,這樣賽車就只要叫猴子來開就好了 其實不見頭又大會比較有利,因為他們的動力分配技術都是基於CVT的 本田也不會,因為他們的是輪殼一體式跟飛輪一體式的馬達 日產還比較有機會,上述的配置方式跟他們的e-4WD基本上概念相同 不過日產沒參加F1 而且KERS也規定馬達要放後面 這樣只有讚而已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2.3.41
tonyatta:本田的IMA似乎沒繼續用了 Insight全系列停止 11/08 12:58
tonyatta:因為那個薄薄的15cm馬達 主要是輔助用的 省油Prius全面 11/08 12:59
tonyatta:但是卻也創造了一個簡單 便宜 負擔得起的Insight 11/08 12:59
tonyatta:更正 insightI到06 二代2010似乎還是IMA 所以IMA目前沒有 11/08 13:03
shdai:按照規則 F1應該只能以後輪傳動吧?! 11/08 19:27
meimeidog:看到猴子,還以為是叫ROSSI來呢~_~ 11/09 19:14
> -------------------------------------------------------------------------- < 作者: PhyEng (今勾標) 看板: FORMULA1 標題: Re: [情報] KERS和光頭胎存在技術衝突 時間: Mon Nov 10 21:16:23 2008 ※ 引述《tonyatta (湯尼阿塔.TF108)》之銘言: : 而兩種方案 馬達+電池 or 飛輪 : 飛輪我比較不熟!畢竟他等於只是將輪胎的旋轉動能,回傳到一個很重的飛輪上面。因此 : 需要一個機械空間,而且飛輪有他物理上的能量限制,加上軸承有阻力,所以會被軸承消 : 耗掉,基本上它的能量密度算是比較低的,但他在車輛總POWER輸出上,有什麼貢獻就看 : 有沒有機械魔人解說了。 : (飛輪的轉動慣量I 還有你的軸承轉速w 0.5*I*w^2) 在這裡覺得怪怪 首先有關於輪胎大致上可以分成兩種能量 1.行進時(無論加減速):都會有轉動動能 2.煞車時︰因為摩擦力消耗輪胎的轉動動能,而消耗掉的能量會轉換成熱能 因此想藉由輪胎上得到多餘的能量,在第一點已經不太可能(畢竟只會讓車速降低) 而第二點就牽扯到熱能要如何轉換成動能,在設計上太困難 所以我稍微搜尋了一下找到這網站的解說 http://sports.sina.com.cn/f1/2008-07-28/00173812280.shtml 因為這網站是簡體,我就稍微大略的解說,想進一步了解可以看網頁的說明 簡單的說,他是利用車子在煞車時引擎不需要提供任何的動力給車子 但是引擎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此時就會有能量的浪費 這時就利用一套變速系統連結到一般車上的變速箱 將引擎的轉動能量傳遞到飛輪上以儲存能量 而當需要利用到此能量時在反向操作以達到我們需要的額外加速 有錯請指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3.28.166
tonyatta:我的想法是 如果我有一個超級理想變速箱 可以用輪胎能量 11/11 00:00
tonyatta:用來加速 透過變速箱後相對較慢的飛輪 11/11 00:00
tonyatta:這樣可以減少煞車在輪胎上的減轉速力矩 11/11 00:01
tonyatta:這樣的話就避免再從自身的燃油獲取能量 11/11 00:03
tonyatta:也符合 "由自身剎車能量回收"的目的 11/11 00:04
df140:不如想成是煞車外的一種制動裝置就比較清楚了 11/11 10:58
df140:只不過它能轉移制動動能在加速時成為加速動能 11/11 11:00
tonyatta:CORRECT!! 11/11 12:40
PhyEng:恩恩 有道理 這也是一個方法 11/11 15:38
Yanten:我以為會用磁的效應來回收能量哩...將輪胎內裝有磁性牒盤 11/12 08:00
Yanten:然後煞車時 另一組牒盤開始產生磁場將動能轉為磁能又可煞車 11/12 08:01
> -------------------------------------------------------------------------- < 作者: ultimachen (Ultima) 看板: FORMULA1 標題: Re: [情報] KERS和光頭胎存在技術衝突 時間: Tue Nov 18 14:06:42 2008 分享一下飛輪系統的部分,大部分資料都是由wiki上看來的 所謂飛輪就是把能量存在一個快速旋轉的碟盤上 好處是不受溫度影響、沒有記憶效應,簡單說就是電池的缺點它都沒有 壞處是碟盤的強度及陀螺儀效應,而陀螺儀效應會造成車子難以轉向 不過這跟碟盤轉動的方向有關,適當設計的話不見得是個缺點 反而可以增加車子的穩定度 以下是最先發表給F1 2009用的KERS: Flybrid system http://www.flybridsystems.com/Technology.html 大部分報導的規格都是從這個系統來的 總重24kg,最大輸出功率60kw,體積 13公升,轉速可達60000RPM 工作原理是充能時用傳動帶動飛輪,放能時用飛輪帶動傳動 靠的是CVT系統(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改變CVT的比例便可決定充能或放能 吊詭的是,這個系統會省油嗎?? 會不會看到車手在進彎時猛踩油門幫KERS充能,一出彎馬上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3.169.50
wolfgangc:使用次數限制或耐久度 配重 慣性 輪胎壽命等 應會考量到 11/18 14:22
pohsienwu:以後不叫退檔補油...叫退檔充電XD~ 11/18 17:14
chrisdar:進彎換成彎道模式充能 出彎換成氣流模式放能當boost? 11/18 17:40
shdai:KERS要回收動能 不是直接連結到輪軸嗎 引擎拉轉只要車速沒 11/18 18:18
shdai:提高 就不能把額外的能量給KERS 應該是這樣才對吧?! 11/18 18:18
shdai:啊我在寫什麼...回文好了 11/18 18:21
windless1222:這應該就是惰輪應用吧...以前那種拉發條的陀螺 11/18 23:36
> -------------------------------------------------------------------------- < 作者: shdai (shdai) 看板: FORMULA1 標題: Re: [情報] KERS和光頭胎存在技術衝突 時間: Tue Nov 18 18:30:28 2008 ※ 引述《ultimachen (Ultima)》之銘言: : 分享一下飛輪系統的部分,大部分資料都是由wiki上看來的 : 所謂飛輪就是把能量存在一個快速旋轉的碟盤上 : 好處是不受溫度影響、沒有記憶效應,簡單說就是電池的缺點它都沒有 : 壞處是碟盤的強度及陀螺儀效應,而陀螺儀效應會造成車子難以轉向 : 不過這跟碟盤轉動的方向有關,適當設計的話不見得是個缺點 : 反而可以增加車子的穩定度 : 以下是最先發表給F1 2009用的KERS: Flybrid system : http://www.flybridsystems.com/Technology.html : 大部分報導的規格都是從這個系統來的 : 總重24kg,最大輸出功率60kw,體積 13公升,轉速可達60000RPM : 工作原理是充能時用傳動帶動飛輪,放能時用飛輪帶動傳動 : 靠的是CVT系統(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改變CVT的比例便可決定充能或放能 : 吊詭的是,這個系統會省油嗎?? : 會不會看到車手在進彎時猛踩油門幫KERS充能,一出彎馬上用.... 感謝u大提供的網址 小弟對於最後兩行有不同的看法 KERS只有踩剎車時才作用 把車子的動能轉換為飛輪的動能儲存起來 車輛加速時再釋放出來 也就是說 KERS有某種設計 使它在踩剎車時才會啟動 應該沒辦法邊煞車邊猛踩油門 (不是在空檔) 而且進彎時剎車已經放掉 猛踩油門應該也沒辦法讓KERS動作才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94.192.106.2
Solzeta:應該說KERS就是煞車系統吧 11/18 21:04
as0:應該說是兩者連動 11/18 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