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FORMULA1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資料來源 AutoRacing 疾速網 (http://www.autoracing.com.tw/ ) 日本黑黃金-Bridgestone F1 Shojiro和Tokujiro Ishibashi於1906年在日本南方的九州島繼承了一家小型家庭成衣公 司,為了拓展這項事業,他們開始製造日本傳統鞋,直到1920年他們開始將橡膠使用在鞋 類產品上,當時這是一項創新的做法,隨後,橡膠漸漸成為他們事業上另一項主要的經營 方針,尤其是輪胎。 1931年,他們嘗試用英文把日本字""ishi""、""bashi""〈Ishibashi一字日文即石橋,也 就是Tokujiro Ishibashi創始人的姓拆開來。〉翻譯成英文,""ishi""即是石頭〈英文 =stone〉,而""bashi""則是""橋""的意思〈英文=bridge〉,於是他們將他們的公司正式 命名為""Bridgestone""。 1930年日本迅速擴張經濟之際也是亞洲第一個帝國主義興起的時候,這個大環境的因素帶 來了戰爭,但Bridgestone非常幸運的不是美國砲彈轟炸的目標,他們在悲情的年代躲過 了這場災難。 戰爭結束後,Bridgestone很快的進行事業體重組時代,他們開始製造腳踏車,正巧那是 這條產品線大受歡迎的工業時期。50年代初期,他們與Goodyear公司建立技術合作關係再 一次涉獵輪胎市場。因此,日本汽車在七十年代普遍使用Bridgestone輪胎,Bridgestone 更在80年代將他們的品牌推展到國際舞台放眼全世界。1983年這家日本輪胎公司買下了位 於美國田納西州的Firestone工廠〈火石輪胎〉,五年以後更斥資26億美金的天文數字擊 敗Pirelli〈倍耐力〉買下整個Firestone集團。 Firestone創始人Harvey Firestone在他叔叔的建築公司擔任推銷員時對輪胎工業即產生 興趣。1896年,他以美國芝加哥為基地開始拓展輪胎銷售業務,只消四年就在美國俄亥俄 州亞克朗市〈Akron〉創立""Firestone輪胎與橡膠""公司;1906年Firestone與Ford簽署 合約,成為提供該公司T型汽車的主要輪胎供應商,並很快的使該車型成為最暢銷的車款 。隨著汽車工業的昌盛Firestone因此發跡,Firestone必須尋找更廣泛的橡膠來源,他們 自賴比瑞亞腹地百萬英畝的橡膠農園中得到更多的橡膠來源,同時也建立了銷售與服務並 進的全國連鎖行銷網。1930年代末期,Firestone在美國的輪胎市場佔有率已達25%。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Firestone看上橡膠合成纖維在其他市場發展的可能性,於是 Firestone開始併購諸如Seiberling及Dayton等小型的輪胎公司,只局部供應汽車市場將 更多的資源延伸到其他的行業,開始朝向多角化經營。 80年代Firestone被迫重組,爭食該集團這塊大餅的過程競爭相當激烈,角逐者 Bridgestone與Pirelli誰都想藉由這次併購擴展自己的版圖,最後日本輪胎獲得勝利,介 入經營核心之後,他們立即放棄藉由傳統經營通路供給一般道路用車,同時該公司成立全 自動化服務網路中心,甚至藉此管道銷售對手的產品。 Bridgestone持續在美洲、拉丁美洲以及亞洲市場吞食小型輪胎公司,Firestone部門雖然 在整合上出現不少問題,但在近年這個現象已經成功的獲得解決。在大多數專業輪胎廠中 ,Bridgestone是將產品銷售航空業和重設備為主的輪胎製造公司,他們同時也涉獵其他 商業領域,包括運動器材、建築材料、工業紡織原料、運輸傳送帶、紡織品、橡膠管、單 車。 他們研發的機構除了亞克朗的研究中心之外,另在義大利羅馬、日本Kodaira也有專責機 構。除此之外,在日本北海道的Kuroiso和Shibetsu亦有兩條專屬測試跑道。 Bridgestone在賽車運動中向來擁有高競爭力的傳統,他們參與的第一場比賽必須追溯到 1963年的日本,Bridgestone該年開始參加當時日本最高等級單座賽車系列賽〈現今已發 展出F 2000、F2、F3000與日本方程式等級別〉,在1973年首次證明該公司的產品有統治 比賽的實力,儘管他們必須面對二個強勁的敵手--Sumitomo橡膠工業〈該公司於1984年發 展出Dunlop輪胎品牌〉、以及Yokohama輪胎〈橫濱輪胎〉,Bridgestone仍然勇奪日本第 一。1976年Bridgestone更首次打破Goodyear長期壟斷的小型賽車市場,並從此控制小型 賽車比賽用胎的市場直到今日。 80年代Bridgestone開始不斷藉由商業與運動雙面策略在國際舞台伸展。1981年該品牌始 導入歐洲二級方程式,提供比賽用胎給Ralt-Honda、Geoff Lee、Mike Thackwel等對象。 在這個級別中,Bridgestone透過Geoff Lee展現出該公司產品的優異性,拿下該年世界冠 軍頭銜,一舉擊敗Pirelli輪胎與來自美國的M&H輪胎。同年,Bridgestone製造的F3用胎 在歐洲F3系列賽也創造了戲劇性的成功里程碑。 Michelin也在1982年出現在歐洲二級方程式中,在接下來的四年賽季,這兩家輪胎公司在 F2與F3000兩個級別賽事中揚起輪胎大戰。然而,FIA卻制訂出新的賽例,從此規定F3000 系列賽只能有一家輪胎公司參與,而Avon輪胎獲得了這份合約。 介於80年代後期與90年代初期,Bridgestone支配日本國內的二級方程式跟F3000系列賽; 除此之外,他們同樣在小型賽車賽事中稱霸,並於80年代中期進入澳大利亞賽事,同樣交 出漂亮的成績單。80年代後期,首次進入歐洲Touring car比賽,與AMG Motorsport搭檔 拿下德國1992年Touring car世界冠軍,繼而一口氣連霸1994與1995年兩個賽季。 Bridgestone長期以來始終想參與一級方程式比賽,但因為介入Firestone營運之後讓他們 沒有多餘的預算空間。使得這項計畫延宕至1989年,他們才開始嘗試研發F1用胎並持續至 1994年。到了1996年他們終於宣佈將以Arrows車隊為進入F1的跳板。1997年賽季, McLaren與Benetton車隊棄Goodyear轉而加入該廠牌陣營;1998年,McLaren車隊的Mika Hakkinen讓他們嚐到第一個世界冠軍頭銜的滋味,並開創一個秋風掃落葉的賽季局勢。 1998年賽季結束之後,Goodyear退出輪胎廠競爭行列,Bridgestone成為一級方程式中唯 一的輪胎供應商。這種局面直到2001年賽季法國輪胎公司Michelin宣佈加入戰局;不過 Bridgestone仍藉由與Ferrari車隊的合作,繼續保持競爭優勢直至2002年,Ferrari繼 McLaren 1998年的獨強之後再度刷新紀錄拿下15場分站冠軍與2002年雙料世界冠軍。直至 2003年賽季,FIA制定了新的賽例之後,輪胎大戰已然進入白熱化新世紀。 Achilles-2003/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