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FORMULA1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資料來源 AutoRacing 疾速網 (http://www.autoracing.com.tw/ ) 科技篇-排氣系統 F1 在過去封建觀念中,一般相信進氣效率可以有效降低引擎溫度進而提升工作效能,使引擎 組件達到更耐久的目標。事實上,有效增進引擎特性與輸出性能的法門卻不一定是進氣系 統,而是鮮少人知的排氣系統。引擎的作用功率在輸出動力,如果藉由排氣系統的改良, 更能幫助引擎節省燃油找到最佳的效能。 演進 過去較早期的年代,引擎的轉速頻率與排氣系統每一分鐘的頻率皆相符,例如學術研究下 發展出來的汽缸引擎即是如此,但直到近代開始著手如何經由排氣系統增進引擎表現等相 關科技的萌芽,進而自麻省理工學院發表了相關的學術理論,排氣系統的重要與延展性確 實進入了史料未及的蓬勃時期。40年代末期至50年代初期,最初的實驗是從機車的排氣效 率開始,他們嘗試各種不同長度的排氣管,以及單一並有弧度的排氣導管在單汽缸引擎上 壓榨出最大的動力值。某些證據顯示,Mercedes-Benz在大戰前也有類似的實驗計劃,不 同的是他們以F1賽車為應用對象;但是沒有任何書面文件提及他們的實驗方式、技術等資 料記載,可能是因為當時的環境與理解性並未達到任何程度上的成功所致,直到1950年代 ,藉由排氣管效率增進引擎效能的系統才開始應用在F1賽車上。 設計 引擎設計者的目的在於,當引擎運作中排氣閥門開啟的期間產生排氣回壓,並從進氣閥門 強制導入,並讓這種作用重覆運作;這種設計概念是為了讓排氣系統的共振在特定轉速域 產生,並利用排氣回壓的循環節奏更改排氣閥門作動的週期效率,由於每一個汽缸產生的 派波之間相互作用,結合兩個或更多的汽缸排出的氣體,便能藉由壓力的推擠加強轉速的 發揮。而且,排氣方向從多來源至末端結合成單一束管,這可以促使這種作用更緊密的結 合並在排氣管尾端發揮強大的共振效益。同時,設計者亦考量到選擇導入長度以形成另一 次共振,它也能與排氣系統相互作用。當兩個以上的汽缸排氣進入排氣管時,燃燒的順序 就變得很重要,V10引擎的順序在排氣系統調節上,排氣共振與扭力之間必須在曲軸上尋 求妥協與平衡。 排氣管的長度決定排氣頻率,較短的排氣管排氣效率更快更頻繁。由於引擎轉速每年不斷 的攀升,排氣管為了配合引擎的性能表現,近年來其長度也有驟減的趨勢。 為了達到""盡可能""的理想排氣效率,必須比較和計算一些很不同的元素。像是排氣及進 氣的比率幾何因素、閥門時間、廢氣溫度與速度、轉速等所有的影響與曲線數據,經由這 些特性最佳的掌握才能夠對每一次的排氣過程發揮最佳效益,因而產生最好的轉速強化作 用。另外一方面,排氣管的長短左右引擎的最大動力輸出值,而排氣管形狀〈弧度〉則會 對引擎扭力有絕對的影響,但兩者最大效益不可兼得。因此,排氣管的設計必須與引擎的 最大動力及轉速的高低尋求良好的平衡點。 近年排氣系統除了被研究於節省燃油、增進局部輸出強化、加強引擎工作效率之外,更被 拿來應用於空氣力學方面。一般而言,F1賽車透過空氣快速通過分流器獲得大部分的下壓 力;經過研究發現,排氣管排出的廢氣,經過良好導流至分流器也可以獲得額外的下壓力 。但問題是,高溫擴散的的廢氣通常是不規則供輸,簡單的說,車手踩下油門的多寡會影 響排出的廢氣體積,不僅如此還會影響氣流的運動方式,一方面也會跟FIA制定的賽例有 所牴觸。儘管如此,排出的氣流已經被證明會影響空力的表現,所以利用排氣對分流器造 成空力效應的科技被全面禁止。這也可能是Ferrari放棄傳統下置式排氣系統,而發展出 潛望式排氣管的原因之一。而排氣管排出的廢氣通過尾翼之前,已有大量的氣流經過該處 ,因為引擎排出的廢氣高溫異常,如果沒有妥善的防高溫處理或措施,尾翼及其週邊套件 將會變得易碎。 然而,兩種排氣口設計走向引領Ferrari考慮在傳統與革命兩條路上二擇一。一方面因為 新賽制規定的車寬度較過去狹窄,致使車重心從後輪偏向前輪,而溝紋胎的實施也讓當時 輪胎的領導者Bridgestone於1998年引進較寬的前胎。相對的因應新賽例的準則,以後輪 車軸中心線為基準引擎配置也從後方移到更前方:同時引擎轉速最高峰值也逐年攀升,現 在每分鐘引擎轉速已經達到一萬八千轉以上之譜。這樣一來,儘管為了配合引擎每分鐘的 高轉速,理論上排氣管必須縮短長度,但排氣管則必須因為以傳統配置方式置下則會跟縮 短長度的概念相牴觸。因此,Ferrari率先突破傳統,以車身上方為排氣口找到出路,最 大的好處當然是距離引擎近、排氣管長度有效減短,這樣的創新設計將比以往的排氣方式 更具效率與優勢。至於McLaren跟他們的引擎供應商Mercedes-Illmor,則仍採取他們認為 最佳的妥協方式配置排氣管的佈局,但近年他們也拋棄了傳統佈局改採潛望式排氣手法。 散熱器排氣 散熱器的熱源排出口,McLaren曾經以創新的車旁導口〈煙囪狀〉設計引領風潮,2001年 賽季許多車隊都樂意的接受了這種潮流的洗禮〈事實上,Jordan在2003年賽季仍承襲這種 設計〉。這樣的設計動機事實上非常簡單,冷空氣經過散熱器形成熱空氣然後經由導口排 出,但以F1自然進氣的冷卻方式,其冷卻效率取決於車速。但煙囪導口不僅僅是散熱功用 ,因為賽車的速度可以加快空氣導入進氣口的速度,相對就更快產生熱空氣,最後當然是 從導口排出,不過如果可以讓熱空氣排出前在車內部停留更久的時間,一方面對車身而言 也有增加下壓力的功用。" Achilles-200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