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FengYu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以前豐原在17世紀漢人來此開墾的時候,這邊是平埔族中巴宰海族的領域 岸裡大社分成九社,是為大社、岸西社、岸東社、岸南社、西勢尾社、麻里蘭社、翁仔社 、葫蘆墩社、岐仔社,另外再加上阿里史社、樸仔籬社、掃涑社、烏牛欄社,共計十三社 最大的聚落是神岡岸裡社,也就是在岸裡國小前後左右一帶,現在稱為大社的那邊 它最大最有權勢,是因為協助清廷安撫地方亂事 最重要的功績是協助清政府平「吞霄之亂」(通霄),當時頭目叫做阿莫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岸裡社獲准開墾大甲溪南側的大片平原。 康熙六十年,敉平朱一貴之亂後。清廷賜官位給阿莫,土官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岸裡社首度賜姓「潘」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皇帝親自召見潘敦(阿莫之孫,又稱潘阿敦/潘敦仔) 聲望攀到巔峰,但往後就漸漸往下坡,成敗都是一位漢人 在阿莫的時期,來自廣東大埔的客家家族張達京來到這哩,因為剛好岸裡社遭逢瘧疾 張達京通醫術,治好族人,所以阿莫土官將女兒許配給張達京。所以張達京接收 了岸裡社在地方的勢力,與潘敦相輔相成.... 雍正十二年(1734年)張達京以岸裡大社通事(翻譯)身分出資成立懇號,從中國大陸徵募 秦、姚、廖、江、陳等墾戶,合組六館業務,出資鑿葫蘆墩圳,築埤於樸仔籬口(現在 萬順宮後),引大甲溪水灌溉農田,後來陸續開鑿多條支圳。 葫蘆墩圳灌溉區主要在豐原北部、神岡大部分、大雅、潭子與西屯一部份 這些都是巴宰海族的領域,也是清廷的賜地,可是水利是漢人開的,錢是張達京的 所以張家就以「割地換水」方式,漢八番二的的比例分水。 有了田與水,漢人移墾愈來愈多,而巴宰海族人土地被瓜分與侵犯、水權受限, 在西元1822-1858年之間,大批移往埔里盆地。 (中區的其他平埔族也因類似因素在此期間遷往埔里) ----------------------------------------------------------------------- 謝謝各位看完這些歷史資料,接下來要介紹平埔族人在豐原留下的痕跡 張達京他們一家在朴子豐年路附近的萬選居形成聚落,所以那邊有很多古厝... 潘敦一家則在大社仍留有一棟三合院,規模狠大 在當地燦坤那條路一直過去路底向右轉,可以看到"潘"家的墓園,上面有十字架的 那裡多是岸裡社平埔族的族人 岸裡國小裡面設有"岸裡文物藝術館",並留有乾隆時代的古碑 不過最重要的文物叫做「岸裡大社文書」,是清朝時潘家留下的契約文書 原件在台大圖書館,有些在台灣博物館常態展出。很多人藉由這套文書了解平埔族與漢人 在開墾時的族群關係。 但留在豐原神岡的巴宰海人,因為漢化很嚴重,很多古老傳統都消失了。沒有拜壺, 沒有巫師舞樂、也因為過去輕視原住民,很多族人不願意承認平埔血統 現在更多人不知道自己的血統。不過只要您住在那附近,姓潘,就很有可能是巴宰海後裔 請參考 http://www3.nccu.edu.tw/~g9254012/new_page_28.htm ----------------------------------------------------------------------- 移居到埔里的巴宰海族人,主要在愛蘭里一帶聚集。在近年,在教會的促成下 他們開始找尋自己的文化、學習自己的語言,編撰巴宰海語典。 還有一支族人殘留在苗栗鯉魚潭一帶,開始在鯉魚潭國小辦理"巴宰過年"的豐年祭 http://plog.tcc.edu.tw/post/128/23319 岸裡一帶的教會也有些復興文化的努力,不過還是要看族人的意願哩 ----------------------------------------------------------------------- 在豐圳公園有潘敦仔與張達京肩並肩的雕像,但後來兩方部族的興衰互長,真是令人感慨 歷史真是不可逆啊,接下來請討論吧。請勿出惡言批評平埔族人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2.156.35
mimosabox:我媽是張達京的後代 外婆家的確是在豐年路那邊沒錯 10/29 21:24
mimosabox:所以其實大家可能多少都有原住民的血統 只是自己不知道 10/29 21:24
jeana:過年會回去萬選居祭祖耶。 10/29 23:17
korona32:來豐原板長知識…^0^ 10/29 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