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Foo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每到節慶氣氛濃郁之際,扮演催化劑角色的香檳 也開始活躍起來,稍微留意一下就可發現最近 香檳的活動相當多,一點也不比去年千禧倒數差, 拜酩悅香檳(Moet & Chandon)龐大的宣傳預算之賜, 香檳在台灣總算不像以前那麼陌生,但距離生活化仍然路迢迢。 提到香檳,大家馬上連想到Party。在Party上衣 香鬢影的紳士淑女人手一杯香檳,是社交最佳的 利劍與盾牌,幾口香檳下肚,原本陌生的人之間 冷冷的氣氛,很快就被融化。開香檳助興、慶祝 是老戲碼,單純是為了白色泡沫亂噴亂射的話, 只要有氣泡帶酒精就夠了,是不是法國香檳有什麼關係? 香檳的角色以往老被侷限在助興工具上,比較講究的人, 準備法國香檳當然面子更有光彩,擺出莫名其妙的水果氣泡酒 可能會留人話柄,工具化的香檳當然是名氣愈大愈有機會出線, 於是香檳變成像香水一樣的廣告包裝大戰,品牌形象比內容還重要, 這在葡萄酒世界是不可思議的事,香檳之間的界線變成形象作戰時, 少有人再提及他們是如何用心釀出這瓶香檳。 香檳營造出的氣氛效果遠勝其他酒款,從19世紀後半到20世紀 二次大戰前,香檳一直和上流貴族階級緊緊扣在一起, 豪華奢侈的排場中必然要有頂級香檳助陣,甚至於有帝俄貴族 掄著Magnum大瓶裝香檳往牆壁砸來取樂,那種近乎殘忍地炫耀 老子有錢的變態行為。 從那時開始,香檳的戰場注定要在品牌形象的領土上進行, 早期叱吒歐洲上流社會的香檳品牌如VCP、Bollinger、 Louis Roederer、Perrier-Jouet等,無不在報章雜誌上 大打廣告,鞏固名聲和人氣。到了今天,香檳品牌操作 形象的手段與時尚設計師並無二致,時髦精品感是每個 香檳品牌殊途同歸的目標。 香檳的競爭可以分成兩個層次,普通非年份香檳 (Non Vintage Brut)和年份香檳(Vintage),炮火最猛烈 的集中在前者,單價較低,適合Party場合,品牌形象幾乎 決定了酒款的生死,特別在香檳起步較遲的台灣市場, 大者恆大的排斥效應更加明顯。 Moet & Chandon的強勢宣傳造就出第一品牌的地位, 許多零售通路根本就變成Moet獨佔,加上台灣日漸風行 的各類Party,在尋找酒商贊助香檳時,也只有公關預算 夠多的品牌能提供漂亮的價錢,甚至是免費合作互蒙其利。 久而久之,所謂台灣進口香檳數量成長,其實是Moet & Chandon 的成長,其他香檳品牌的佔有率仍然是差不多的小。 與Moet & Chandon同屬LVMH集團下的VCP(事實上LVMH集團下 的香檳House還有Krug、Pommery、Chandon Estate、Ruinart), 在法國是銷量第一的品牌,到了台灣受限預算關係, 始終居於Moet的下風,最近代理商經過整合之後, 擁有國外原廠更強的支援,VCP的宣傳動作將可預期。 Moet & Chandon最近一連串的大手筆,請Hugh Johnson站台、 和服裝設計師洪麗芬合辦時裝秀等等,炒熱年終歲末香檳 買氣用意明顯,搭配強勢密集的飯店合作促銷和零售通路, 其他香檳品牌要搭到順風車的機率不高。 市場光環集中在Moet & Chandon一家的原因除了曝光率高之外, 市場能見度也是重要的關鍵,一些酒商手上握有不錯的香檳品牌, 但是貨舖不出去,消費者買不到,說什麼都是枉然, 或許是香檳對酒商來說也是能賺多少算多少,賣多賣少並不放在心上, 這種放牛吃草的心態要談競爭力當然是緣木求魚。 當消費者走到賣場只買得到Moet & Chandon,在餐廳只有 Moet & Chandon提供單杯選擇,一牌獨大是想當然爾的結果。 預算不足是其他香檳賣不好的標準理由,但實際觀察結果 不盡然如此單純,有些餐廳和酒吧為了突顯出酒單的豐富性, 光有Moet一款實在太單調了,想多收一些香檳酒款, 卻又不知找誰才好,可見酒商和下游的零售通路存在嚴重的斷層。 就是因為酒商心中已經存在香檳根本做不起來的預設立場, 所以台灣香檳市場一直被Moet & Chandon一家獨佔, 酒商低估了消費者的接受能力,過於悲觀的結果反而讓Moet佔盡上風。 這並不是說Moet不好,而是香檳市場不應該如此單調, 有更多品牌參與遊戲,對香檳絕對是好事。 -- 好想好好愛你 這一句話 只能藏成秘密 好想好好愛你 卻沒有權利 再把你抱緊 從今以後 如果你能快樂 就別管我想你 -- Origin:<不良牛牧場> zoo.ee.ntu.edu.tw (140.112.18.36) Welcome to SimFarm BBS -- From : [sogo.k2.dorm.nck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