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Franc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除了基因和運氣,法國女人還掌握什麼樣的美麗密碼? 如果有本女人大辭典,「法國女人」的查閱率一定名列前茅。當然不是只有法國出美女, 但不可否認,她們象徵著浪漫、優雅又精緻的世界,擁有婚姻束縛不了的自主,無視世俗 眼光的信心,令人欣羨嚮往。 中國歷史雖然悠久,有特色的經典女性卻乏善可陳,大體不脫紅顏禍水或以夫為貴兩種, 即使再有才華,也往往被性別偏見遮蔽。 法國可不然,兩千年的歷史舞台上,各式各樣的女性競相爭輝。遠有對抗英軍的聖女貞德 ,心狠手辣、被譽為16世紀最有權勢的女人Catherine de Medici皇后(她讓3個兒子都當 上國王,女兒瑪歌也曾是皇后),以及對科學、哲學頗有研究,也是沙龍文化代表人物之 一的夏特蕾侯爵夫人等。 近代則有身兼作家、記者,才氣縱橫並投身社會改革的喬治.桑;得到諾貝爾獎的居禮夫 人;改變女性時尚的香奈兒;寫出《第二性》,成為20世紀婦女運動先驅的西蒙波娃等。 她們之所以經典,並非把男人踩在腳底下,而是善用女性的天賦,忠於自我又能活得精彩 豐富。 是什麼因素,造就法國女人美的傳奇? 特色決勝負 在法國,以貌取人絕不是說說而已,「我們是用美來表現自己的地位,」正在台灣唸研究 所的盧艾雯(Albane Lahlou)說,女生從小就學習怎麼打扮好看,而且要有自己的個性 ,「模仿一定會被朋友笑。」 想遇見麗質天生的大美女,在巴黎的機率並不會比台北高太多。但要看到打扮得體、別具 風情的女子就容易多了。地鐵、露天咖啡座,路上稍微駐足,便能有這種邂逅。 對法國女人來說,塑造風格而非跟從流行是天經地義,「比美」絕不是以計算全身上下的 行頭值多少錢為準,「也會用名牌,但更重要是保持自己的特質,」《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雜誌國際編輯部時尚暨美容總編輯Marion Dufour-Lahore說。 兩百多年的時尚傳統,讓法國女性對流行擁有高度敏銳和自信,「打扮是一種遊戲,」 Marion形容,運用創意混合不同價位、設計的衣著,讓旁人稱讚自己好看才是高手,「不 夠自信才需要靠牌子炫耀,」Marion認為。 「了解自己的特質,做最好的呈現,給別人深刻印象就是美女,」曾在台灣工作的冉師蘭 (Nathalie Geslin-Yu)表示。她也這麼身體力行教孩子,女兒吵著想跟同學一樣穿牛仔 褲上學,她會說別人穿好看,但不適合你;還帶她們到博物館、畫廊欣賞藝術,潛移默化 養成自己的審美觀。 用智慧抗老 台灣女性常被教育,胖的人最好穿深色,上班族不能穿低胸,結了婚的女人要端莊樸素… …然而在巴黎卻觀察不到這些邏輯,只要覺得自己是美的,怎麼打扮都行。 這樣的美,出自個人的品味,融合獨特的真我,既不會隨歲月消逝,經時光雕琢反而愈發 深刻優雅。 法國人看女人有沒有魅力,比起外表,更重視她們展現的智慧和自信,「『charming』( 迷人)對法國女人來說,不是只靠肉體上的吸引力,」Marion指出,包括處世的幽默風度 ,言語的巧妙機鋒,都是迷人與否的指標。 「她有很強的個人特質,讓她的內在很美,」Marion總編輯以法國影星伊莎貝拉羅塞里尼 為例,即使因為皺紋失去代言化妝品的機會,她也不想改變自己去模仿任何人。 「我不怕老,只怕未老先衰,」法國人心中永遠的女神凱瑟琳丹妮芙,在60大壽接受採訪 時表示,「我從不隱瞞年紀,我服膺真理,也以說實話為榮,如果隱瞞年紀,反而是壞的 開始。」 法國女人並非不在乎皺紋,而是能用歲月的歷練超越年齡、增添魅力。年輕男子拜倒成熟 女性的裙下,在法國從不是特例,而是傳統。 18世紀法國有名的交際花Ninon de L'Enclos,最後的戀情發生在72歲時,對象是才20歲 的瑞典王室成員,他給Ninon的情書寫道:「年輕女孩令人乏味,我更欣賞成熟女人的智 慧,尤其是我甜美溫柔的Ninon。」 「法國女人可以談一輩子到死的愛情,和年紀無關,」作家鍾文音指出,在台灣女人要保 持姿色才有機會,惶恐於對抗地心引力,「哪有空經營自己的大腦?」 踩著前人成功的步履,法國女人不浪費時間對逝去的青春無病呻吟,能有更多心力花在活 得熱情獨特,成為出色的女性,作家Edith Kunz在《法國女人怎麼做到》(How French Women Do It)分析。 為自己的命運負責 事實上,法國女人為了擁有這份獨立與自信,也奮鬥過漫長的時光。 雖然法國大革命揭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新主張,但實際的權利僅止於男性享有。直到 20世紀初,法國婦女才有權支配自己的薪資,不必依法全交給丈夫,名小說家兼劇作家米 爾伯(Qctave Mirbeau)還曾大放厥辭:「女人不是頭腦,女人是性,那要美麗得多…… 女人除了做愛和做母親之外,做什麼都不適宜。」 但法國女性可沒有默默三從四德下去,即使被打壓,每一代仍有不畏男性霸權的婦女挺身 而出。19世紀中,民間女權思想開始出現,早在1848年發行的《女性之聲》(La Voix des Femmes)中,便有爭取女性政治權力的呼聲。 等到1944年女性取得參政權,1949年西蒙波娃的鉅著《第二性》出版,為之後風起雲湧的 婦女運動點燃火炬。1970年代被視為法國女權運動的英雄年代,避孕和墮胎合法化,女性 大量進入職場,更推動1980年代新婦女的勝利:不需犧牲事業和家庭其中之一。 「她們是戰鬥力很強的一代,為後來的女性帶來許多自由,」盧艾雯說,生育自主改變了 女人的命運,讓她們能掌握自己的生命方向,而非聽從男人的意志。 所以千萬不要認為法國女子一直過著浪漫隨興的日子,在爭取應得的平等尊重上可非常強 悍,「她們什麼都想要,」《美麗佳人》雜誌國際編輯部總編輯杜魯花(Florence du LUART)指出,包括好工作、好生活、好先生、好小孩,還有愛和自由,「所以抱怨也很 多,」她眨眨眼幽默補充一句。 而能貪心得理所當然,也來自國家支持,除了受高等教育及工作機會,托育系統的完善讓 職業婦女沒有後顧之憂,敢於追求想要的生活,快樂自信去「慶祝生為女人,」杜魯花認 為,這是她們散發迷人魅力的主要原因。 因為女人值得 2004年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選拔全球商業界最有權力的女性,首度由法國核能 電力公司Areva負責人Anne Lauvergeon拔得頭籌。 「法國女性可說是世界的標竿,」歐洲職業婦女協會巴黎分會(European Professional Women's Neteork-Paris )主席Avivah Wittenberg-Cox特別撰文分析,並非因為法國有 較多女性位居管理階層,而是「法國女性擁有更多其他國家女性想要的。」 「在法國,選擇工作或家庭從不是個議題,」她指出,法國花在家庭政策上的經費佔GDP (國內生產毛額)3%,為了幫助父母照顧孩子,創造了「被世人嘲笑的」35小時工時, 及3歲開始的免費幼兒教育,讓養小孩成為快樂的事,而非職業生涯的缺口。 對照北歐鼓勵母親從事兼差工作,女性仍得脫離正式職場;德國提供優渥的津貼想辦法讓 媽媽留在家裡帶小孩;西班牙工時太長,雙薪家庭很難兼顧育兒。只有法國女性,25~49 歲婦女勞動參與率為79.8%,高居歐洲第一(台灣為47.61%),總生育率1.8,僅次於愛 爾蘭(台灣為1.2)。 為了促進工作和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2003年法國政府宣布9項支援家庭育兒 的政策。雖然美國在女權運動上領先一步,但「法國女性已在『擁有一切』(having it all)的路上,」歐洲職業婦女協會巴黎分會成員Margaret Milan驕傲地宣稱。 有趣的是,經過三、四十年婦運的洗禮,法國女人已尋找出不同於上一代的角色扮演,反 而是男性開始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女性則坐享其成。法國《ELLE雜誌》2003年的調查披露 年輕一輩的心聲:女人對男人的要求太高,除了要會賺錢,外表有吸引力,床上功夫也不 能遜色,令男性深感挫折。 女人的改變,促使男人必須尋找新的角色認同,「女人是為了自己的生涯奮鬥,而不是為 了反對男人,」Margaret Milan指出,兩性必須攜手並進,「別忘了,兩個人才能一起跳 舞。」 很難想像,百年前還飽受歧視和貶低的法國女子,現在竟需要提醒她們別和男人犯一樣的 錯,變成過份跋扈、予取予求的大女人!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南西.艾科夫曾在他的著作《美之為物》中寫道:「女人需要更多權力 和快樂的來源,唯有當女人了解美麗只是眾多資產的其中之一,才能更盡情享受美麗。」 似乎是今日法國女性的寫照。她們擁有更多肯定自己的方式,掌握著美的詮釋權,真我的 風采隨之綻放。 自在,盡情享受身為女人的喜悅,但願未來這對台灣女子不再是口號,而是真誠的讚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