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Fun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slitlamp (一刀)》之銘言: : KD上了80以後,很容易走強勢市場,形成所謂的高檔鈍化。 : 但是,大部分人不敢在這個時機點買,原因就是受制於KD>80的緣故。 : 但對少部分人來說,那是一個大好的買點。 : 於是,多數人會望著指數興嘆,卻不敢跳上去。 : 其實,你只要投入一點資金,就知道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 : 錯了,頂多下車就是了。 很好找到的:菲律賓股市三年來的K線圖與KD指標。 http://i.imgur.com/zlMoB.jpg
一個菲律賓股民可能從09年的四月開始煩惱自己該不該進場或續抱持股, 而那段KD值於高檔鈍化的過程,無論讓他獲利豐盛還是讓他抱憾終身, 那段時期想必都會成為他深刻的記憶。有關工具制約的理論告訴我們, 如果這位股民的認知反應為「KD高於80是強勢市場於高檔鈍化前的進場指標」, 這段急速獲利的上漲波段就可以成為其認知反應的絕佳增強物。其強度遠超過閾限, 並隨著時間的增加產生強度的積累,產生良好的強化學習效果。 總之,鮮明的印象也許讓他開始愛上「KD高於80就搶進一張」的感覺, 依照之後的發展,依賴單一指標的他會被巴五次,但由於都是小額投注, 在這個「長期多頭」的波段中,實質虧損也不會有多大,簡單地說, 在學習上不會因為指標無效而產生有效的減弱效果。巴到第六次, 在今年的三月,他又碰上一波能夠稍微增強自己信心的小漲幅。 有關工具制約的理論又告訴我們,透過不定期的增強物所強化的學習行為, 會變得相當難減弱或消滅。所以在接下來的七、八、九、十次, 他會一邊微笑被巴,一邊開始相信自己透過市場磨練掌握了投資的紀律與信念。 完全不去思考:把一個短線指標失效的現象視為波段預測指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追本溯源,傳統的行為學派對於試誤學習的看法是十分中性的。 動物透過試誤學習,人類也與動物無異。 若讓老鼠發現拉桿子會掉落食物,牠會將這樣的行為漸漸定型化。 而即使是隨機或定時拋進箱子裡的食物,對於一支擁有學習能力的老鼠來說, 也是可以產生意義的。最後,有些老鼠們會自行產生一些奇妙動作, 因為牠們學習的成果告訴牠們,透過那些奇妙動作可以讓食物掉下來。 對於這樣的結果,行為學派稱之為「迷信行為」。 也是很好找到的:台灣股市月線圖。 http://imgur.com/BtRLJ.jpg
在1996年十月左右開始的月KD指標高檔鈍化期間沒有賺到那波的人之中, 也許有看著後照鏡心中暗暗發誓著:原來KD要反著看,下一個波段別再錯過了。 而對那樣的人來說,在往後的十多年中,那麼明顯好賺的日子可曾到來? 今年初坐雲霄飛車的感覺如何? 作為一個人類,要瞭解試誤學習的閾限與極限(想玩試誤就不能憑印象請自做統計), 同時,不要浪費掉身為一個人類所具有的「跳脫系統與框架的思考與學習能力」。 實際的問題到底是什麼?到底是短線指標出問題,應該採取「反向操作」, 與「多數人」對作,灑點資金賭一把,期待強勢市場的到來。 還是該跳出那種對比思考模式,檢討自己是否在長線單與短線單上混淆不清, 沒有想清進場的理由,沒釐清在短線與長線上各自可持守與認同的操作系統, 碰到短線買賣訊號過於敏感與頻繁的問題,就急甩手上的長線單, 或開始有想要逃出市場的焦慮,最後在所謂的主升段或主跌段之中, 莫名其妙建立起對於短線訊號毫無必要的長線解讀方式? 在一個強勢市場中,要進場或抱住你手上的長線單, 有千百個比KD高檔鈍化更有說服力的理由,搞出月KD來看的理由是什麼? KD指標對於基金這種中長期投資而言,即使要單用他來搞定期不定額, 如Leepofeng所說,比起定期定額也不見得會有顯著差異。 對我而言,一群泛用的技術指標,重點在圍繞著他們所產生的社會意義, 以及他們對於群眾與機構產生的心理、實踐與系統效果, 透過媒體反覆折射整體醞釀出的市場默契、共識與氛圍。 微觀來說,就像是實驗者心裡想著「硬幣正反面的機率各50%」, 要他們擲硬幣作「統計」時,就很有可能硬掰出「正反正正反反正反反正」 這類「看起來很符合所謂機率」,「很有科學感受性」的「實驗」結果。 就算一組被學術機構驗證,具有統計相關意涵的指標, 在他們被符號化成為社會意義的時候,就已經與實證科學脫勾, 而成為社會心理學與文化人類學的研究範疇了。 在一個悲觀的市場氛圍中,所有技術指標都看空,而一個公認重要的支撐被跌破, 這時候就不用再嘴硬說什麼市場是隨機不可預測的了,一個風險趨避的投資者, 面對明天很有可能發生的恐慌性賣壓,做好避險準備或直接落跑吧。 至於在KD指標上,大家喜歡在黃金交叉時買進,在死亡交叉時賣出, 就給他們去吧。抱著基金享受每半個月就來個小波浪的感覺,不是不錯嗎? 而把指標失效的狀態當作反指標來使用,我覺得是不倫不類。 廢話完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8.205.144 ※ 編輯: Maetel 來自: 118.168.205.144 (07/13 03:21)
ffaarr:這篇不錯,不是說技術分析一定不行,但起碼要有足夠的反省 07/13 11:23
ffaarr:而不是什麼跳進去試,失敗就能學習。 07/13 11:23
MnO2: 這討論串啟發不少:) 07/13 16:28
siang:推這篇 精采! 07/13 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