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Geograph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台灣現代化的全面性人口普查始於1905年,比起日本本土的第一次甚至早了15年 ,是台灣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任職1898~1906年)的生物學統治方針下之必然產物。 第一次人口普查之得以順利推展,是立基於土地調查的成果之上的。後藤新平先於 1898年展開台灣土地調查事業,目的在建立地籍清冊、調製基本地圖,以釐清土地權 力、區分土地地目和等則、並詳細查明地形。經過6年的努力,於1904年將成果繪製 成466張二萬分一的地圖,即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台灣堡圖」。在此之前,台灣的街 庄都是自然村落,並無法定的界線,因此人口數只能概估,誤差甚大。然而土地調查 事業確立了每個街庄的界線,賦予其行政村的地位,從此精確的人口統計成為可能。 於是在土地調查有了成果之後,人口普查也就箭在弦上了。日本將人口普查稱為「國 勢調查」,先前日本國會已於1902年通過了國勢調查法,於是後藤新平決定緊接在土 地調查之後,立即於1905年與內地同步舉辦國勢調查。然而日俄戰爭旋即爆發,由於 經費短缺與年輕人大批出征,日本國內的國勢調查無限期延緩。雖然如此,後藤新平 為了全面建立台灣的戶籍資料,仍決心如期在台灣獨自舉辦國勢調查,只不過換了個 名目,稱為「臨時台灣戶口調查」。首次的人口普查以1905年10月1日零時為基準時 間,產生了台灣詳細到街庄(與1920年以後的街庄意義不同,可稱為小街庄)的有史 以來首見之精確人口數。 往後經過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台灣的人口分佈已有了顯著的變化。台灣總督府為 了掌握最新的人口資訊,乃於1915年獨自舉辦「第二次臨時台灣戶口調查」。到了 1920年,日本首次全國性的國勢調查終於展開,台灣也同步舉辦了「第一回台灣國勢 調查」。總督府為了標榜台灣人口普查史的淵遠流長,特地又將本次國勢調查稱為「 第三次臨時台灣戶口調查」。1922年日本國會通過了國勢調查法修正案,規定往後每 逢西元年尾數0舉辦大規模國勢調查;每逢西元年尾數五舉辦簡易國勢調查,調查項 目較少,目的在瞭解兩次大調查之間的變化。因此往後台灣又陸續舉辦了四次國勢調 查。最為可惜的是1940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雖然在戰火中如期完成,然而受到日本 戰情惡化所波及,終戰之時都未及將原始資料整理完成。尤其在美軍空襲之下資料有 所損失,往後政權交接時又遺漏了不少,以致於後人待要整理時已殘缺不全。1953年 ,在美國顧問的建議與經費協助之下,第七次人口普查終於整理出部分結果,然而僅 限於街庄級(1920年合併後的大街庄,相當於今鄉鎮)以上的數據,町字級(1920年 以前的小街庄)的數據則付諸闕如。 台灣在日本時代雖然有七次人口普查的經驗,然而國民政府來台後,由於其在中 國大陸未曾進行過人口普查,再加上政權尚未穩固的緣故,是以台灣錯過了1950年的 人口普查年。直到1956年,在美國顧問的指導之下,台灣舉辦了戰後第一次人口普查 。十年後,即1966年,又舉辦了戰後第二次人口普查。往後為了符合國際慣例,政府 決定下一次普查改在西元年尾數為0時舉辦,然而因1970年距離上一次普查在時間上 太近,因此戰後第三次人口普查乃於1980年舉辦。而為了彌補1966年與1980年間過長 的時間間隔,另於1970年與1975年進行抽樣調查。直到2000年為止,戰後台灣總共舉 辦了五次人口普查與兩次抽樣調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6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