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Geograph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日本時代早期下級行政區劃的"區"源自於1897年5月3日頒布的日皇敕令第157號, 其內容規定設置街庄社長以輔助辦務署長處理基層行政事務。隨後台灣總督府 於同年6月27日公布施行細則,並由各縣知事與廳長規定街庄社長的管轄區域。 可惜的是國立台灣圖書館收藏記載此時期下級行政區劃的"台北縣報"相關資料散佚, 無從得知1897年6月台北三市街各區街長的管轄範圍。 從目前國立台灣圖書館收藏的"台北縣報"中可以找到記載台北三市街各區街長管轄 範圍最早的文件,為1899年10月8日台北縣報第106號刊登前一日發佈之縣令第32號 規定的街庄社長轄區域,其內容顯示當時台北三市街分為兩區,管轄範圍詳如下列: 台北辦務署 大加蚋堡 第一區 管轄區域: 台北城內 府前街 府後街 府直街 府台前街 石防街 文武廟街 西門街 北門街 南門邊街 小南門邊街 東門邊街 艋舺 舊街 直興街 水仙宮口街 新店街 頂新街 廈新街 大眾廟口街 北皮寮街 土地前街 土地後街 半路店街 歡慈市街 布埔街 久壽街 竹巷尾街 滬尾渡頭街 竹仔寮街 大溪口街 帆寮口街 王公宮口街 江瀕街 將軍廟街 蓮花街 草店尾街 祖師廟後街 祖師廟橫街 祖師廟前街 後菜園街 八甲街 萬安街 營盤頂街 草店仔街 新起街 新起後街 新起橫街 西門外街 後街仔街 粟倉口街 凹(月斗)仔街 龍山寺街 大厝口街 大厝後街 竹篙厝街 料館口街 育嬰堂邊街 書院邊街 台北辦務署 大加蚋堡 第二區 管轄區域: 大稻埕 建昌街 建昌後街 六館街 六館後街 千秋街 港邊街 鴨寮街 蘆竹腳街 城隍廟前街 河溝頭街 南街 媽祖宮口街 媽祖宮口後街 中街 中北街 港邊後街 李厝街 普願街 大有街 杜厝街 長樂街 鐘厝街 媽祖宮後街 永和街 太平街 太平橫街 北門外街 北門外後街 福聚街 興仁街 稻新街 法主公街 新興街 得勝街 城隍廟後街 平和街 建興街 建興後街 得勝外後街 怡興街 維新街 建成街 九間仔街 九間仔後街 怡和巷街 飲和街 震和街 隆記後街 獅館巷街 日新街 朝東街 朝陽街 朝東後街 井仔頭街 新店尾街 國興街 大橋頭街 珪瑜粹街 益保裕街 埤仔墘街 枋隙街 枋隙後街 依仁里街 上牛磨車街 下牛磨車街 1900年8月28日台北辦務署所轄大加蚋堡第一區之管轄區域修改如下: 台北城內 府前街 府後街 府中街 北門街 撫台街 新北門街 石坊街 文武街 西門街 書院街 小南門街 南門街 東門街 1901年6月9日台北辦務署所轄大加蚋堡第一區之管轄區域追加如下: 西門外街 新起橫街 南新街 城南街 龍口街 古亭街 1901年底全台行政區劃大改革,原有三級制改為二級制,意即廢縣及辦務署,改設廳, 各廳位置及管轄區域於1901年11月11日公布。然而國立台灣圖書館收藏記載台北廳開設 時下級行政區劃的"台北廳報"相關資料散佚,從同時間的警察管轄區推測台北三市街仍 劃分為兩區:第一區管轄台北城內各街與艋舺各街,同年六月追加之第一區各街應編入 艋舺;第二區管轄大稻埕各街。 1904年4月1日台北廳直轄第二區之管轄區域追加如下: 牛埔仔街 詔安厝街 北門口街 1905年12月27日台北廳管內取消以數字作為區名,改為以地名作為區名,台北廳直轄 第一區改為艋舺區,台北廳直轄第二區改為大稻埕區,管轄區域如下: 名稱   街庄長  管  轄  區   域           堡名    街庄名   艋舺區  街長   大加蚋堡  台北城內  艋舺  大稻埕區 街長   大加蚋堡  大稻埕 由此可見台北三市街的台北城內 艋舺與大稻埕之下一共百餘個街在這時候被歸為街庄 之下的土名。此後一直到1920年底西部廢廳設州的這期間台北三市街的行政區劃應該無 多大變動。 1920年底的行政區劃大改革中撤銷西部十廳,改為五州;原西部十廳下的支廳廢除, 改設為州下的郡 市;新制自1920年9月1日起實施,"台北市"也就是在這一天正式 登上台灣歷史的舞台。 台北州台北市的管轄範圍已跳脫傳統三市街的格局,主要是由原台北廳直轄的艋舺區 大稻埕區 大龍峒區與古亭村區等四區構成,除此之外還納入原士林支廳士林區管轄 的芝蘭一堡大直庄;原來各區轄內的街庄改為大字,舊制街庄之下的土名改為小字; 因而1920年底台北市設置時的管轄區域如下(括弧內為小字地名): 台北城內 艋舺 大稻埕(此三大字下有百餘個上述的街沿革而來的小字,此處不再重複) 下崁(頂石路 中石路 下石路) 崁頂  龍匣口  林口  大安(龍安坡 十二甲 坡心) 古亭村  頂內埔  下內埔  六張犁  大龍峒(大龍峒 下牛磨車)  番子溝  山子腳 西新庄子  中庄子  中崙  三板橋(東門外 埤頭 埤子腳 大竹圍 莿仔埒)  牛埔 下埤頭(下埤頭 東勢)  朱厝崙  上埤頭  加蚋子(堀子頭 客子厝 後庄子 中崙 港子尾 下庄子 八張犁)  大直(大直 劍潭) 1922年4月1日台北市實施"町名改正",市境西部劃分為64町,相當於大字的層級, 部分町內再劃分為若干丁目,相當於小字的層級,其餘未劃分為町的區域包括六張犁 下內埔 大安 大直 西新庄子 中庄子 中崙 下埤頭 朱厝崙 上埤頭等大字及 其下的小字大部分維持不變(小部分被劃入新設的町內後詳)。新設的64町詳如下列: 大宮町  圓山町 大龍峒町 河合町 宮前町  大橋町 永樂町  上奎府町  泉町  港町 蓬萊町  太平町 日新町  御成町 三橋町  大正町 北門町  建成町 大和町  榮町  文武町  書院町 下奎府町 明石町 表町   本町 京町   東門町 福住町   錦町  新榮町   千歲町   兒玉町  古亭町 佐久間町 龍口町 乃木町  水道町 富田町  樺山町  幸町  旭町 南門町 東園町 西園町 八甲町 老松町 若竹町   新起町 西門町 川端町 馬場町 入船町  有明町 龍山寺町 新富町 堀江町 壽町 築地町 濱町 綠町 柳町 末廣町 元園町 町名改正前的大字頂內埔全部劃入新設的富田町與水道町內,町名改正前的 大字大直之內的小字劍潭有一部分被劃入新設的大宮町內. 從此次町名改正可見町名之中大幅以日式名稱取代沿襲自清國時代的舊名,因而 傳統台北三市街之內從清國時代沿用下來的街名(小字)在此次調整中大部分消失 (少部份仍保存於新設的町名中)。雖然如此,比起台南城內外的170個清國時代 舊街名約在1906~1907年間就逐漸改革而不再使用來看,台北三市街之內的舊街名 還多存活了十幾年。 另外,町名改正同日還有兩處變動,分別是台北州海山郡中和庄龜崙蘭溪洲大字之內 的小字下溪洲的一部分劃入台北市加蚋子大字之內的小字八張犁(隨即變更為西園町) 以及台北市番子溝大字的一部分改劃為七星郡士林庄社子大字之內的小字葫蘆堵. 此後十餘年,因為都市計劃推行或是其他的原因,少數的町(大字)界線有小幅調整, 或是少數町內的丁目界線或是數目略有變動之外,台北市內並無大幅調整行政區劃 的情形。 1938年4月1日台北州七星郡松山庄遭裁撤,原松山庄所轄松山 中坡 五分埔 三張犁 興雅 頂東勢 下塔悠 上塔悠與舊里族等9個大字劃歸台北市管轄, 日人文獻稱此次行政區劃調整為"解決多年的懸案",至此,台北市的轄區漸形完整, 配合1932年的都市計畫,已具備了"大台北都會"的雛形。 本想一直寫到戰後時期,然而實在太餓太累,而且更嚴重的問題是以前看過 1941年以後的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人為加強控管而在台北市設置"區會"的資料 不知道是沒收集還是忘記放到哪裡去了,只好先在這裡打住。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1.99.11
eslite12:區會的資料其實很亂 09/22 23:08
MAXPONGPONG:好文 請受小弟一拜 09/23 08:48
※ 編輯: mintap 來自: 220.131.101.40 (11/14 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