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Geograph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1922年4月1日台北州台北市管轄區域的一部分改編為64町,即為文武町、書院町、 乃木町、榮町、大和町、京町、本町、表町、明石町、御成町、三橋町、大正町、 樺山町、幸町、東門町、旭町、富田町、水道町、川端町、古亭町、錦町、福住町、 新榮町、千歲町、兒玉町、佐久間町、南門町、龍口町、馬場町、東園町、西園町、 堀江町、柳町、綠町、龍山寺町、有明町、入船町、新富町、八甲町、老松町、若竹町、 新起町、元園町、濱町、西門町、築地町、壽町、末廣町、北門町、泉町、港町、 永樂町、太平町、上奎府町、建成町、日新町、下奎府町、大橋町、蓬萊町、河合町、 大龍峒町、宮前町、圓山町、大宮町。 個人將這64町的名稱由來分為幾類: 1.町名源自於町內的地名,如下: a.清領時期的舊地(街)名全部或是一部分保留於新町名中 新町名   舊地(街)名 文武町   文武廟街 書院町   書院街 三橋町   三板橋 東門町   東門外(三板橋之內的小字地名) 古亭町   古亭村 龍口町   龍匣口 龍山寺町 龍山寺街 八甲町    八甲街 新起町   新起街 西門町   西門外街 北門町    北門口街 太平町   太平街 建成町   建成街 日新町   日新街 下奎府町  下奎府聚街 大橋町 大橋頭街 大龍峒町 大龍峒 本小類之例外: 上奎府町:町名改正以前的舊街名之中並無"上奎府聚街",看似較有關連的舊街名      應該是"頂奎府聚街",但是頂奎府聚街並不在上奎府町的範圍內;個人      認為上奎府町應該是在町名改正的時候對應於"下奎府町"而新成的町名 b.清領時期的舊地(街)名改造為日式名稱: 新町名   舊地(街)名 元園町   後菜園街? 濱 町 江瀕街? 永樂町 長樂街? c.源自日本時代的地(街)名,如下: 新町名   舊地(街)名  說明 大正町   大正街    大正街為1910年代三板橋庄內的俗名,不在土名之列 新榮町   新榮街    新榮街為1910年代古亭村庄內的俗名,不在土名之列 2. 町名源自於町內或是附近的各種景觀與設施: a.山丘、河川、圳溝: 圓山町:町內有圓山 川端町:該町瀕臨新店溪,意即位在川端(河邊、河岸之意),因而得名。 堀江町:町內有人工開掘的河道(赤江)而得名,赤江即為二戰以後所稱的特三號排水溝。 河合町:基隆河於該町西北角匯入淡水河 b.各種設施或是建設: 入船町:該町瀕臨新店溪邊之處有艋舺碼頭(今之貴陽街西端) 港 町:該町瀕臨淡水河邊之處有大稻埕碼頭(今之西寧北路86巷西端) 御成町:町內有為裕仁皇太子行啟台灣所立之御成碑 築地町:該町為1914年10月底至1917年5月初之間填築艋舺窪地所成新生地的一部分 大宮町:町內有台灣神社(今之圓山飯店所在位置) 宮前町:該町位於通往台灣神社的要道上(敕使街道,即今之中山北路一到三段) 水道町:町內為台北水道水源地之所在,供水設施工程於1907年開始,1909年7月底完成。 馬場町:町內有練兵場,供士兵操練與騎馬之用。 東園町:該町位於茉莉花農園之東 西園町:該町位於茉莉花農園之西 南門町:該町鄰近舊台北城的南門 柳 町:該町瀕臨淡水河邊之處多種植柳樹 綠 町:該町東北角為填平蓮花池(在龍山寺前,今之艋舺公園)所成綠地的一部分 3. 町名源自於幾位台灣總督的姓氏: 樺山町:紀念第一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1895年5月10日到任,任期1年1個月) 乃木町:紀念第三任台灣總督乃木希典(1896年10月14日到任,任期1年4個半月) 兒玉町:紀念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1898年2月26日到任,任期8年1月餘) 佐久間町:紀念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1906年4月11日到任,任期9年1個月) 明石町:紀念第七任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1918年6月6日到任,任期1年4個月餘,卒於任) 4. 日式常用名稱 榮 町 大和町 京 町 本 町 表 町 幸 町 旭 町 富田町 錦 町 福住町 千歲町 有明町 新富町 老松町 若竹町 壽 町 末廣町 蓬萊町 5.不確定 泉町:不知道和町內的舊街名河溝頭街有無關係? 註:內容中有問號者為本人私自推測或有疑問者,這部分或是其他部分如有錯誤 懇請鄉親不吝指正。 最後淺論一下個人以為1922年台北市內部分區域之地籍改劃為町的理由,可由幾方面 來看: 1.傳統"台北三市街"之內沿襲自清國時代的舊街名多達101個(台北城內:12,艋舺:37 大稻埕:52,但普通稱呼與地籍上的稱呼略有不同,以後有機會再討論),管理起來多所 不便,乃有此次將合併數街改劃為一町的措施,改劃之後台北三市街加上少部分鄰接地區 成為37町:即台北城內的大部分改劃為9町,跨台北城內與艋舺者1町,艋舺的大部分改劃 為11町,跨艋舺與其南郊者4町,跨艋舺與大稻埕者1町,大稻埕的大部分改劃為7町, 跨大稻埕與其北郊者3町,跨大稻埕與其東郊者1町。 2.傳統"台北三市街"之內的街乃是以清國時代的街道兩旁為範圍的單位,而清國時代的 街道大部分狹窄彎曲(台北城內除外),長度也短,依清國舊街道劃分的"街"其邊界大多 不規則,更重要的是當時部分清國時代的舊街道已被日本時代依都市計畫開闢的長直 道路所覆蓋,或取直或拓寬,甚至消失,由此可見這101個"街"的劃分與當時的情況 多有扞格,乃有依照當時都市計畫新闢街道重新劃分的必要。 3.當時的台北市的鬧區已逐漸發展超出台北三市街的範圍,而這些新興市街地處清領 時期乃至日本時代初期的郊外,其地籍劃分雖在廿世紀初經過重整,仍無法完全符合 都市發展所需,亦有重新劃分的必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7.179.201
richardfan:m大,抓個bug, 乃木「希」典。 09/16 13:03
※ 編輯: mintap 來自: 122.127.179.45 (09/16 19:20)
mintap:感謝指正,原文已訂正 09/16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