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Geograph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Richter78 (The Enigma)》之銘言: : 事實上,臺灣幾個大型市街的通名, : 於日治初期都舉棋不定,直到1904年才完全定下來。 : 以下為臺灣總督府統計書當中的變化: : 基隆→基隆市(1898)→基隆街(1900) : 宜蘭→宜蘭城內(1898)→宜蘭街(1900) : 臺灣城內→臺中城內(1898)→臺中(1900)→臺中街(1902) : 嘉義市街→嘉義街(1904) : 臺南→臺南城市(1898)→臺南市街(1899)→臺南市(1904) : 鳳山城內→鳳山市街(1900)→鳳山街(1904) : 恆春市街→恆春街(1902) : 媽宮→媽宮城內(1898)→媽宮(1901)→媽宮街(1903) 日本時代初期台灣各地的幾個大城鎮(日人稱之為市街地)內,一條街道的兩旁 就是一個地籍的單位(很像是後來的町),其地位等同於市街地之外的街或庄, 在行政管轄的文件中有時將這些市街地之內的街與郊外的街庄一起羅列出來, 然而有些市街地內的街數目眾多,為了簡便有必要將整個市街地合稱,這一類 的名稱在日本時代初期的確略嫌混亂。 私將台灣總督府府報發布行政管轄命令文件中對這一類市街地的稱呼整理出來:            1897.6.10  1898.6.28  1901.11.11 1905.12.1    六縣三廳設置 三縣三廳設置 廿廳設置  廿廳管區改正    (辨務署設置) (辨務署設置) 廳位置     廳位置      縣廳位置 縣廳位置   (辨務署位置) (辨務署位置) 台北 台北 台北 大加蚋堡   大加蚋堡   (台北城內) (大加蚋堡) 台北城內   台北城內  (台北城內) 基隆 (基隆街) (基隆堡) 基隆堡 基隆堡 (基隆街) 基隆街 基隆街 滬尾 (滬尾街) (芝蘭三堡) (滬尾街) 新竹    新竹 (竹北一堡) 竹北一堡 竹北一堡 (新竹城內)   (新竹城內)  新竹城內 新竹街 台中   台灣     台中 藍興堡 藍興堡 (貓羅堡) (貓羅堡) 台中城內 台中街     (台中城內) (台中城內) 彰化 (彰化城內) (線東堡)   線東堡 線東堡 (彰化城內) 彰化城內 彰化街 鹿港  (馬芝堡) (馬芝堡)     (鹿港街) (鹿港街) 嘉義   嘉義    (嘉義西堡) 嘉義西堡 嘉義西堡 (嘉義西堡) (嘉義城內) 嘉義市街 嘉義街    (嘉義城內)      台南   台南 台南 台南市街 台南市 (台南城內) (台南城內) 鹽水港 (鹽水港堡) (鹽水港堡) 鹽水港堡 鹽水港堡     (鹽水港街) (鹽水港街) 鹽水港街 鹽水港街 北港  (大糠榔堡) (大糠榔東頂堡)     (北港街) (北港街) 鳳山   鳳山 (大竹里) 大竹里 大竹里 (大竹里) (鳳山城內) 鳳山市街 鳳山街 (鳳山城內) 恆春 (宣化里) (宣化里) 宣化里 宣化里 (恆春城內) (恆春城內) 恆春市街 恆春街 宜蘭   宜蘭 (本城堡) (本城堡) 本城堡 本城堡 (宜蘭城內) (宜蘭城內) 宜蘭街 宜蘭街 媽宮  媽宮城 東西澳 東西澳 (澎湖本島) 媽宮城內 媽宮街 (媽宮城) 註:1901年5月1日台南縣管轄之恆春辨務署脫離台南縣,原恆春辨務署管轄區域   設置為與縣同等級的恆春廳,而當天的府報記載恆春廳的位置為"宣化里恆春" 由上表可見日本人在佔領台灣的最初十年間,對於如何稱呼各地的大城鎮是經過一番 摸索的。以基隆為例,在日本時代最初,沒有任何基層行政區以"基隆"為名,與基隆 傳統街區有關的基層行政區,是基隆辨務署管轄的基隆堡第一區,包括傳統鬧區的 十多個街與郊外的十多個庄;然而台灣各地的作法並不一致,比如說彰化就是以彰化城 為範圍設為一區,而嘉義城內就被劃為四區。 從上表可知,幾個在清國時代是省城 府城或縣城所在地的大城鎮,在日本時代最初 就被稱為"XX城內",其他非府縣城所在 未築城或是所築之城非官城的要邑,則以 "某堡(里)某街"稱之,再以基隆為例,儘管當時行政或是地籍管轄系統都還沒有 "基隆街",但是府報已開始使用;然而全台各大城鎮並非適用同一套標準,比如說 滬尾 鹿港 鹽水港這些地方在行政管轄系統中很早就以滬尾街 鹿港街 鹽水港街 稱呼之,由此可見日本時代初期在全台各大城鎮名稱方面存在著混亂的情形。 1901年底廿廳設置之時可見到以"某市街地"來稱呼某城鎮,奇怪的是有的地方還維持 某某街或是某某城內的稱呼,有一點要強調的是在此之前以宜蘭城為主的範圍已在 地籍上正式改為本城堡宜蘭街,城內的多個"街"編為宜蘭街之下的土名,而在1900年底 這些土名進一步整併為宜蘭街之下的乾門 坤門 艮門與巽門等四個土名,因此, 府報關於1901年底廿廳開設命令文件內容所稱的"本城堡宜蘭街"已是正式的地籍名稱 (此外鹽水港堡鹽水港街友是正式的地籍名稱)。 廿廳開設之初正是土地調查事業如火如荼進行的時代,到了1904年台灣西部諸廳皆已 將調查之後整併而成的新街庄付諸實行,原本八千多個街庄被整併成為兩千多個, 1905年底乃以整併後的街庄重新公布各廳的管轄區域;上述在地籍上有諸多"街"的 大城鎮除了台北三市街與台南以外在地籍上全部改稱為某堡(里)某街,即為整併之後的 街庄層級,市街地內原本的"街"整併為街庄之下的土名(新增的層級),而且將原本的 "街"字刪去,舉例來說原本的基隆堡罾仔寮街整併之後成為基隆堡基隆街土名罾仔寮; 至此全台各大城鎮的稱呼除了台北三市街與台南之外大致統一,1920年底全台行政區劃 大幅調整之後則又是另一種風貌。 講一下寫這篇文章時發現的有趣現象,不揣鄙陋,野人獻曝:清國時代台灣的省城  府城與縣城理論上應不在堡里的範圍之內,日本剛占領台灣的時候顯然也注意到這一點, 不過仍有幾個城被劃入城郊的堡里,從上表可知到了1901年底的時候只剩下台南城還 獨立與堡里之外,再後來由於城牆成為都市發展的障礙,大部份被拆除,再加上上述 地籍整併統一名稱的結果,某某城內的稱呼除了台北以外("台北城內"這名稱一直用到 1922年町名改正前,那時距台北城牆全部拆除已有十餘年了)都不再使用;台南城的 特殊性,我想在於其不論面積之大與城內人口之眾皆冠於全台諸城,日本時代初期 不論是台南縣還是台南廳,"台南城內"皆列在首位,其後才是諸里堡,放眼諸城, 全無此種地位,上文有謂1905年底府報正式出現等同於堡里的"台南市"稱呼,從之前 同性質的文件來看其實是有軌跡可循的。 最後還有一問,台中城在日本時代置縣時期被歸入貓羅堡,到了置廳時期改為藍興堡, 有人知道其中的緣由嗎?懇請不吝開示,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7.178.134 ※ 編輯: mintap 來自: 122.127.177.225 (06/18 05:07)
kaod:好文章,推一下 06/18 10:36
courtyard:藍興堡是否為貓羅堡所析出 就像南北投堡為貓羅堡所析出 06/19 18:06
courtyard:查了資料藍興堡是貓霧東堡所析出 不是貓羅堡 06/19 18:36
mintap:古怪的是到了日本時代初期台中城周圍除了北邊一小角以外 06/22 20:07
mintap:皆為藍興堡所包圍,如果一度劃入與台中城不相鄰的貓羅堡 06/22 20:08
mintap:豈不成了貓羅堡的"飛地"? 06/22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