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Geograph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記者 喻文玟 大陸長江三峽三期圍堰工程六月初成功爆破拆除,象徵大壩全線開始運作。不過中央研究 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指出,世界各地興建水庫後,都造成水庫所在的河川 生態系改變。 三峽大壩工程從1994年動工,歷經12年,是史上最浩大的工程;大壩雖可解決電力、水患 問題,不過學者憂心的是,未來三峽上游的汙染以及對東海海洋資源的衝擊。 因為,水庫上游若水土保持不佳,雨水沖刷土石,把淤泥推入水庫,長期下來,蓄水能力 減弱;淤泥造成水庫「優養化」,藻類繁殖會使水中的溶氧量降低,影響水質。 下游部分,水庫完成後,「攔截」優養化的「營養鹽」、「河沙」,沒辦法流到下游,長 期下來也會使河口海岸線消退。 尼羅河建水壩 河口變了 鄭明修以埃及尼羅河為例,尼羅河幾千年來定期氾濫,把上游養分沖刷至下游,堆積城肥 沃綠洲;但上游興建阿斯旺(Aswan)水壩後,尼羅河口面臨土壤鹽化、沙漠化的危機, 尼羅河入海口的三角洲日益縮小,埃及海域已捕不到沙丁魚。 三峽大壩興建之後,生態學者都預測,東海漁獲量會因此銳減,尤其是台灣人喜歡吃的「 烏魚子」,未來會逐年下降;連每年秋季讓饕客食指大動的大閘蟹、太湖蟹等美食,都可 能因為三峽大壩興建後,造成下游營養鹽不足而減產。 鄭明修說,大陸沿海地區地形特別,長江河口附近兩百公尺內是「大陸棚」,過去長江氾 濫會把上游豐富有機生物沖積到下游,豐富的營養鹽提供魚類、蝦蟹養分,大型魚類也會 到河口附近產卵。但三峽大壩興建後,攔截上游的泥沙,沿岸海岸線消退,沙洲縮小,漁 業養分面臨「斷糧」,衝擊漁獲量。 長江基層生態 結構失衡 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化學與生態研究所教授龔國慶在三年多前三峽大壩開始蓄水後,就曾調 查發現,長江水中的浮游植物明顯減少;流進東海的營養鹽比值不斷下降,從1998年1.5 下降到2004年的0.4,浮游植物提供生態系最基層的養分,基層生態結構失衡,影響難以 計量,龔國慶估計,三峽大壩興建後,東海漁獲年產量將減少100萬公噸,且會愈來愈糟 。 台大環工所教授吳先琪指出,三峽大壩上游最令人擔憂是優養化,台灣水庫亦然。他說, 目前大陸在三峽上游只有兩成做汙水處理,上億人口排放的廢水、工業水源、動物排泄物 ,都沒有經過廢水處理淨化,全流入水庫,「真是可怕。」 水壩供電供水 永難滿足 鄭明修說,興建水庫、水壩象徵「人定勝天」,不過這都是從經濟面考量,經濟可能「泡 沫化」,而人類供電、供水問題永遠無法滿足,任何水壩面臨生態考驗,都可能從「多功 能」變成「無功能」。 生物控制→淨化水質 水庫的生態系大致由浮游植物(藻類)、浮游動物、捕食浮游生物的魚類、獵食性魚類組 成,任何一環數量過多,都會造成生態失衡。台灣普遍水庫,都面臨優養化問題,主要是 藻類繁衍過盛,及獵食性魚類被釣客過度捕釣等造成。 台大環工所教授吳先琪和幾位學者,今年在基隆新山水庫,嘗試以「生物控制方式」淨化 水質。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是放養慣食藻類的貝類,平衡藻類生態;其次是想辦法混合 水層,類似「把死水變成活水」,把水庫表層藻類混合到水庫底層,減少藻類光合作用, 減緩水質溶氧量降低速度,淨化水質。 曾文溪三水庫 河口溼地變樣 台灣有50多座水庫,密度非常高。台大環工所教授吳先琪說,它是不自然的建築,只要建 水庫,河川生態都會改變。 吳先琪說,像曾文溪、濁水溪之間著名的「外傘頂洲」,其形成是海流將它南端曾文溪、 北端濁水溪的河沙,相互沖積形成;但近年面積逐漸縮小,就和兩條河川上游興建水庫, 讓河口沙量來源減少,有密切關係。 曾文水庫是全台最大的水庫,曾文溪支流上還有南化水庫、烏山頭水庫,曾文溪口有著名 的「七股黑面琵鷺保護區」,曾文溪口生態多樣性豐富,溪水挾帶砂石、生物碎屑,沖積 到出海口沉積,豐富河口底棲生物、浮游生物,吸引大批水鳥棲息。但因曾文溪上游集水 區過度開發,河沙流量逐年減少,曾文溪河口的濕地生態其實多少已受到影響。大甲溪也 有同樣問題。 【2006/06/21 聯合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70.20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