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Geograph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知識空白區 從香港機場飛到桃園機場,感覺像從城裡到了鄉下。旅客少,顯得機場空蕩蕩的。 檢查護照時,香港機場的「訪港旅客」那一行永遠大排長龍,持身份證的香港本地 人卻是寥寥可數。台北海關則剛好倒過來,都是相濡以沫的自己人,看不到幾個外 國人。兩千三百萬人口的台灣,在二○○四年來了一百零三萬人次觀光客。七百萬 人口的香港,觀光客卻超過兩千一百萬人次,是台灣的二十倍。觀光產業佔全球生 產總額的百分之十一,但是二○○三年台灣的觀光收入只佔總收入的,對不起,百 分之一點三。外國訪客很少,因此人們直接在生活裡接觸或接待外國人的機會也就 少了。觀光客不熟悉台灣,國際上有頭有臉的人物也罕來台灣。假設布萊爾或者席 哈克會來,那麼透過起鬨的媒體,人們也會對英國和法國多了點認識。假設曼德拉 或者安南會來,那麼小學生也可能知道了南非的一點歷史和聯合國究竟放在哪一國 。但是這些人都不可能來。 假設我們的元首副元首可以常常出訪外國,那麼隨著他們的攝影隊伍,人們或許對 華沙或索非亞或莫斯科或奈若比也會增加一點活生生的印象、深刻一點的認識,但 是,他們也不可能去。 假設台灣是許多國際公約的簽訂者,假設台灣民間團體是許多國際組織的成員── 醫學衛生的、文學藝術的、企業產業的、環保人權的、兒童福利的、婦女運動的… …許多大大小小的國際組織年會此起彼落、經年不絕地在台北發生,那麼我們處理 文書的基層公務員、作義工接待的大學生、商店售貨員、採訪記者和社會各個階層 ,也就會逐漸熟悉這些國際組織運作的方式和全球關注的議題。但是這些會議,也 不會來。 正常的國家裡一定會有的正常的國際交往,以及因為這些交往和交流而產生的知識 積累,在台灣,有一片空白。台灣與二十五個國家有邦交──常常變動,所以下筆 時說不定數據已經不正確。十二個國家在拉丁美洲,七個在非洲,五個在大洋洲, 一個嵌在歐洲。二十五個國家中,只有八個國家面積超過十萬平方公里。大多數的 國家,被聯合國列為最貧困國家。小而貧困,並不代表不值得我們認識,而且既是 邦交國,我們被允許去深交,但是,這些國家:伯利茲、多明尼加、甘比亞、查得 、馬紹爾群島、基里巴斯……多少人認識呢? 元首副元首倒是常常往那裡去,而且每次去一定有大批媒體緊緊跟隨,但是這些鏡 頭對準的仍是熟悉的政治人物的嘴臉,而領導人即使到了人家的土地上,對著鏡頭 談的還是台灣國內的事。多少人聽說過瓜地馬拉市曾經是一個藝文薈萃、思潮發達 的文化重鎮?多少人知道中美洲這些窮國有著強大的藝術原創力,有著驚心動魄的 大歷史?元首副元首和他們的龐大記者團、攝影隊,對這些國家既沒有認識,也沒 有興趣。小而窮的邦交國,只是台灣玩弄內部遊戲的政治道具。 台灣有多少大學生瞭解京都議定書是個什麼來龍去脈?假定他聽過這個詞,他又是 否知道為什麼俄羅斯簽,而美國不簽,中國又簽了沒有?他是否說得出來「溫室效 應」究竟影響了什麼?布希侵略伊拉克這個行為,包含了幾個層次的意義?他是否 能以全球貧富差距問題進行一場辯論?聯合國的二○一五計畫──走在街上的人們 ,有幾成的人聽說過?幾成的人知道「撒哈拉沙漠以南」代表什麼? 在無限聒噪的扣應媒體中,在老師講課的教室裡,在酒酣耳熱的晚餐桌上,在文人 聚會的咖啡館裡,在大學和中學的校園裡、在青少年的網路聊天室裡──溫室效應 、伊拉克戰爭、聯合國扶貧計畫、北剛果的種族屠殺、俄羅斯的民主困境、富國與 貧國的劇烈矛盾、歐盟整合的障礙……這些議題在台灣的生活環境裡,被提及、被 討論、被辯論的機率有多少? 《未完待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240.7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