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Geograph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2005.03.17  中國時報 文/龍應台) ■人間---請問雅典在哪裡?──談台灣的「國際化」危機 不知道雅典在哪一洲,不知道雨林在哪裡,不知道胡錦濤是誰──這樣的不知 道,我們的台灣真的承受不起。弱者沒有無知的權利,無知會招來懲罰。 ●全球公民意識 台灣不少有遠見的人,在大聲疾呼「國際化」的重要。但是「國際化」不經思索就 被簡化為「學英語運動」;要把英文變成「官方語言」的說法更是直接從陳水扁的 口中說出。英語運動鋪天蓋地,漢語都還講不好的幼兒開始上密集的英語課。其中 隱藏的邏輯是,英語好,就有國際觀,就能與國際接軌。 國際觀,與國際接軌,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回到三月十二日的報紙。許多西方的重要報紙都特別開闢「學生版」,引導十來歲 的中學生關心公共事務。「紐約時報」的學生版比較淺顯,德文「時代週報」的學 生版比較深入;三月十二日的新聞主題之一就是南亞海嘯。 學生先讀一篇聯合國經濟顧問薩賀斯的專訪。薩賀斯的主要觀點是,海嘯或地震種 種自然災難事實上不僅只是自然災難,受害的輕重與人為因素有關。譬如同樣一場 加勒比海颶風,同樣的威力,在貧國海地死傷上萬,在彼岸的邁阿密卻只有十來個 人死亡。預警系統的完備、房舍的堅固、政府危機處裡的效率、災後重建的財力和 救濟網絡,在都凸顯全球的貧富差距,因此富國對窮國有協助的義務。薩賀斯批評 聯合國做得不夠。 由南亞海嘯引出全球貧富問題,由貧富問題引出對聯合國計畫的檢驗。緊接著中學 生會看到這樣一個對照表: 給學生的討論命題是: 1、南亞海嘯和貧富差距有什麼關係? 2、西方國家有責任嗎?為什麼有責任?或者貧國之間也缺乏統整? 3、除了政府以外,跨國企業的責任可能會是什麼? 4、比較聯合國的目標和薩賀斯的批評。你覺得他的批評合理嗎?為什麼你這樣認為? 這是德國的中學生所看的報紙,所討論的議題。在一篇報導中,中學生認識了亞洲 ,認識了貧國與富國之間的互動關連,認識了全球災難中自然和人為的因素,認識 了聯合國的體制運作,認識了富國對地球村的道義責任。事實上,這樣一篇國際新 聞是在培養下一代的「全球公民意識」:我們在地球這一端吃的食物、穿的衣服、 呼吸的空氣、製造的垃圾、發展或收斂、激進或保守、掠奪或放棄,每一個動作都 和萬里以外另一端的人們有最緊密的關連,彼此的作為互相影響,而且最終要共同 承擔後果。 有了這種超越國界的公民意識,人們對於自己國內的事務就有不同於以往的評斷標 準。所謂國際化國際觀,所謂與國際接軌,指的應該是這種「全球公民意識」的建 立: 對於其他國家的歷史和現狀有一定的認識,對於全球化的運作和後果有能力判 斷,對於人類社區的未來有所承擔。 有足夠的知識、能力、承擔,去和全球社區對話、合作、做出貢獻,叫做國際化。 《未完待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240.7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