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Golden-Awar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金馬獎大事紀 ‧金馬的誕生:1962年,「金馬」兩字 取自金門、馬祖的頭一字而成。 ‧60年代,金馬偏重鼓勵「主題意識正確」,中影倡導的「健康寫實」蔚為主流。胡金銓      「龍門客棧」觀眾數達200 萬人以上。此時,古裝片大行其道,香港時裝片式      微,國片曾經獨霸香港市場10個月,所向披靡。 ‧70年代,國片外銷創紀錄,總數超過150部,外銷區達53國,收入超過4億。李小龍功夫      片,胡金銓武俠片席捲各地,並橫掃歐美市場。國內觀眾平均每人看電影15部      ,電影一片興茂景象。宋楚瑜任新聞局長提出「國際化」目標,金馬獎邀伊莉      莎白泰勒等外賓,聲望遽升。中影也邀梅爾吉布遜來台拍「Z字特攻隊」。 ‧80年代初,盜錄問題顯現,港片崛起於金馬,1982年領獎台上更是一片粵語聲。次年,       「小畢的故事」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開啟台灣新電影風潮。不過緊隨「童       年往事」也引發「擁侯」、「倒侯」之爭。港片「英雄本色」則引發跟風。       末期台灣電影年產量只剩30部,為香港片的5分之1,電影不景氣,199家       戲院倒閉。 ‧90年代,金馬獎設常設機構,李行出任首任主席,大力興革。「喜宴」、「霸王別姬」      、「臥虎藏龍」成功叩開了奧斯卡的大門,台灣電影登上國際舞台。末期,台      灣電影文化公司921毀損,中影文化城改建為大型娛樂中心, 台灣大片廠時代      走入歷史。 ‧2003年,大陸嚴格限制合拍片不得參加金馬獎,台灣片產量不足(8部),合拍港片不      敢來,只有28部劇情片參加競賽,創歷年次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