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Guardian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在 蘋果日報 上看到這個投書,總版也有人轉貼。 之前 台灣社區棒球協會 也傳出要購買 興農牛,雖然被婉拒了。 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構想,把 股權 打得很分散, 讓地區民眾來持股,而且把買賣規則訂的非常嚴格, 委任專業經理人來經營球隊。 盈餘也僅能用在球隊、球團 和 社區 的建設上,不分紅。 更具體的經營方式,都可以向國外取法。 很多球迷不滿意,中職聯盟 和 興農集團 的經營方式, 那不如自己當股東,試試看。 不知道,有沒有版友要發起具體的企劃方案, 嘗試說服 中職聯盟 和 常務理事們? -------------------------------------------------------------- 蘋果日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1102/34614619 興農牛 該走社區共有制(陳柏謙) 2012年11月02日 由於興農集團不堪長年虧損,正式停止對職棒經營。有趣的是,因憂慮球隊乏人問津,不 少球迷一度討論由球迷捐款或集資買下球團可能性。事實上,這類構想非但不是癡人說夢 ,在國外職業運動中更不乏成功案例,更大的意義是,此種由地(社)區球迷共有經營球 團的模式,可能為百病叢生的中華職棒帶來改革生機。 盈餘轉為球隊經費 一個值得參考、也最成功的案例,當數美國職業橄欖球(NFL)綠灣包裝人隊。包裝人隊 位於威斯康辛州一個名為綠灣的小城市。這座城市人口只有10餘萬人,包裝人自1923年起 就成為唯一一家由綠灣市以及附近區域球迷公共持有股份的球隊。至去年為止,約36萬名 「股東」共同持有了500餘萬股,但因發行時即限定同一股東不能持有超過20萬股以防止 少數人掌控球團,亦規定股票僅能轉手直系親屬。因球隊經營以追求比賽精采與勝利為主 ,經營的盈餘並不進行股利分配,直接轉為球團經營與各項設施的經費來源;持有股份球 迷則可參與一年一次股東大會選舉董事會成員。董事會成員則幾乎全由社區人士擔任,沒 有高額分紅獎金與報酬,義務性質居多。更重要的是:包裝人是北美職業運動球團當中唯 一一支將財務報表公開的球隊! 因球隊存在不以獲利為目標,即便比賽場場爆滿,包裝人隊球賽票價始終訂於NFL平均水 平,盡量使多數球迷都能買得起票進場看球。但這絲毫不影響包裝人成為NFL最具競爭力 球隊,球隊在聯盟歷史中贏得了13次聯盟冠軍;更是2010年超級杯得主。也正因包裝人是 屬於所有球迷共有的球隊,球迷向心力和支持度更為死忠,主場比賽超過六萬個座位永遠 一票難求,周邊商品收入在整個聯盟裡更是數一數二。過往美國職業運動發生危機時,「 包裝人模式」總會被拿出來作為典範討論,1997年職棒大聯盟洛杉磯道奇隊打算出售球隊 時,洛杉磯市議會甚至做出決議循地區球迷共有模式買下球隊,卻因聯盟主席以商業利益 優先為考量而遭阻止。 反觀台灣,牛隊長期耕耘中部地區,全盛期中台灣球迷支持度頗高(每場平均觀眾曾達近 4000人),由地(社)區球迷共有經營的模式並非沒有空間,唯一的問題是,台灣職業運 動一直未經營出損益兩平乃至盈餘規模,球迷入股共同持有所募集資金,如在每年虧損下 可能不到幾年又須重新募資。但包裝人模式同時也證明了,由球迷共有經營的球隊與整個 地(社)區關係更加緊密,整個球隊無論決策或財務也都更加透明與公開。因此,思考台 灣職棒乃至於其他職業運動出路時,「社區共有制」應該是重要而值得參考的方向。 作者為英國倫敦大學Queen Mary學院商管系博士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2.47.125
nothero:台聯牛的第三點聲明,任何捐款企業或是捐款人,並不持有股份 11/02 19:38
nothero:至於綠灣的案例,台灣人愛棒球沒辦法像他們愛美式足球的... 11/02 19:44
我的意思不是讓台聯牛來經營,而是純走「綠灣模式」,或者可以說, 說服 台灣社區棒球協會 作為平台,走「綠灣模式」。 至於,台灣人愛棒球,有沒有辦法跟美國人一樣是「真愛」,我想這可以討論。 曾經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台灣,談起任何運動,都有一種民族情感的現象: 「把運動當成了民族爭霸的工具,平常不關心,紅了才關心。 然後,從沒有真正的投入基礎建設,戲下檔了,棚下的人也散了。」 只有民族情感,沒有真正的運動文化和氣氛,這樣的特徵,很多人都討論過。 但問題在於:我們只能這樣被「說死」嗎? 以前用民族情感的方式看棒球,以後世世代代,就像基因一樣,控制著台灣人, 就只能用同樣的模式,來看、來報導、來參與各種職業運動? 還是,中間可以有一些新的嘗試跟轉機? 「綠灣模式」可以做做看,我認為比較大的可能性,是由現在的興農集團來主導轉型。 具體的經營策略,馬上成立考察團,向國外取法。 把防治各種舞弊的遊戲規則訂出來,讓地區民眾參與球團經營, 而且不以追求最大收益為目的,全面投資在球團、球員、社區上, 過去喊了半天的屬地,真正落實。 而「棒球文化」也比較有可能出現。 再反過來說,如果說,台灣人只有一窩蜂湊熱鬧的興趣, 即使換了另一個球團來經營,棒球文化還是養不起來。 不如,把球隊的經營責負給地區民眾,訓練民眾對棒球的經營熱情。 (如果要誘之以利,也可以明訂,一旦獲利超過多少, 完成球隊、社區建設後,就可以分紅) 我希望的是,有人可以發起企劃,聯絡原作者去弄清楚「綠灣模式」是什麼? 接著,我們需要一些 商管 和 財法背景 的版友,去估計「綠灣的台灣版本」如何可行, 然後,帶著企劃書去拜訪 楊仁佑,尋求支持,並說服 中職聯盟 和 理事會。 如果,可行的話,馬上成立考察團,去美國取經, 一個職業運動的經營可能遇到的總總困難,做為實踐者,綠灣都已經遇過, 我們可以從中事先預期地知道會遭遇哪些困難和障礙, 然後,就更有可能移植對方的經驗,並加以調整改良。 所以,我才會說: 版大 或是 熱心版友 要不要試試看? 至少,上書給 楊仁佑 看看。 ※ 編輯: lomogenie 來自: 111.242.47.125 (11/02 20:37) lomogenie:轉錄至看板 Baseball 11/02 20:44
roverchi:這是一個很大膽的賭博喔~如果台灣的社群意識已經很健全 11/02 20:49
roverchi:是有很高的機會賭贏~但台灣現在是如何~沒人說的準~~ 11/02 20:50
roverchi:依照台灣商人膽小保守的性格~我想其他三隊不會肯讓興農賭 11/02 20:51
nothero:我之前推愛可能不太恰當, 應該說美國人對於美式足球 11/02 21:20
nothero:是一種近乎瘋狂的去追求!~看看超級盃那精美的廣告費用 11/02 21:22
Iadefy:推這篇的觀念 不過另外得說 GB packers的狀況.... 11/03 13:07
Iadefy:就算在美國/NFL來說也算異數 11/03 13:07
CombatSniper:gb 一股 1000usd 11/19 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