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Gulong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古龍的三個階段   古龍從1960年出版《蒼穹神劍》開始,到1984年的《獵鷹,賭局》收場, 1986年因病逝世。他這一生當中,一共創作了68部武俠小說。其中《楚留香傳 奇》包括3部,《多情劍客無情劍》分為上下,因此也有算作71部的。   民國六十八年(1979),已經接近古龍創作的尾聲(在這之后他只有7部作 品),他受到金庸修改舊作的啟發,開始對自己的早朋作品作些改寫的嘗試。 這一年,他寫了《一個作家的成長与轉變──我為何改寫〈鐵血大旗〉》,敘 及20年來的創作歷程,曾將自己分為三個階段:……寫武俠小說,我也寫了二 十年,在這段既不太漫長也不太艱苦的過程中,也可以分為三段時期。   早期我寫的是《蒼穹神劍》(1960,按:括號內的年份是引者所加的,下 同)《劍毒梅香》(1960)《孤星傳》(1960)《湘妃劍》(1960)《飄香劍 雨》(1963)《失魂引》(1961)《游俠錄》(1961)《劍客行》(1963)《 月异星邪》(1960)《殘金缺玉》(1962)等等。   中期寫的是《武林外史》(1965)《大旗英雄傳》(《鐵血大旗》1965) 《情人債》(《怒劍》,1964)《浣花洗劍錄》(《浣花洗劍》,1964) ( 絕代雙驕》(1967),有最早一兩篇寫楚留香這個人的《鐵血傳奇》(1967) 。   然后我才寫《多情劍客無情劍》(1969),再寫《楚留香》(1970一1972 ,1978一1979),寫《陸小鳳》(1972一1975),寫《流星蝴蝶劍》(1970) ,寫《七种武器》(1971一1973,1979),寫《歡樂英雄》(1971)。   而一部在我這一生中使我覺得最痛苦,受到的挫折最大的便是《天涯明月 刀》(1973)。   在這三個階段中,第一個階段的古龍,主要還是模仿,一方面与臥龍生、 諸葛青云、司馬翎所謂台灣武俠小說界的“三劍客”交往,一方面又不安于作 他們的小兄弟,潛心悟道之后,得出必須求新求變求突破的結論,終于成為与 “三劍客”齊名的“四大天王”。但這時的古龍,還沒有真正開出自己的面目 ,他的武功也只不過是遍使十八般武藝,樣樣都能摔打兩下,卻沒有一樣是自 己的絕活。   第二個階段,古龍開始了自己的創造,但也還是以綜合前人為主的初級創 造階段。以他在1964年出版的《浣花洗劍錄》(《江海英雄》)為標志,書中 有大量關于武學的討論,如紫衣侯論錦衣侯周方能將天下劍法全部記往又全部 忘記;如周方唱“劍道理無窮,此心亦無极,傳得心劍而合一,一劍掃群魔” ,又以江水和庖了解牛為喻,闡釋無上劍道;這些都很明顯地和金庸相似。同 時他又以天刀梅謙及日本白衣武士表現了日本武術的精華,創造出他后來多次 用到的“迎風一刀斬”精華,從此,古龍的“武功”在綜合前人又借鑒他人的 基礎上,開始形成了金庸所沒有而古龍獨有的特色。   第三個階段是古龍開出自己面目別具一格的階段。溫潤安稱他的武功為“ 气氛打斗”,江上鷗推他的手法為“迎風一刀斬”。這時的古龍武功,大致有 兩個新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在武學哲理上“超武學”,古龍的武學,也許不像金庸那樣 体系完整,也不像全庸那樣有融合了儒、釋、道三教歸一的龐大傳統文化作后 盾。相反,古龍的武功顯得更加玄妙、更加不可思議,有時簡直就是以美感遮 掩了哲理,讓人屏息以觀,從忘情和惊艷中体會到一种“至境”,另一方面, 古龍雖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借用了些禪理妙語之類的東西,但他也十分喜歡 將日本武學的玄奧和歐美文學如007那种“优雅的暴力一引入中國傳統的武俠。 所以,古龍的武學,便不像金庸那樣“純粹”,它更是一种中西文化、中日文 化融合的產物,是武學与武學之外各种因素相混飩融合的產物。我們姑且將它 稱為“超武學”。“超武學”的好處,在武學中顯示深沉与惊艷的美感,又可 以避免再走金庸、粱羽生的老路,避己之短,揚己之長。又騰出筆墨來寫人情 、心態,把男女之情、朋友之義寫得淋漓盡致,為武俠小說之“武”開一新面 目。   第二個特點是武功招式的簡略化。也許因為金庸、梁羽生寫招式已經大多 ,古龍的小說便不再寫打斗的具体入微的過程,往往是只有結果,瞬息之間, 胜負立判。這樣做好處很多,一是留出大幅空白,給讀者以神秘的体味。二是 這表示雙方動作太快,快刀只是一刀,只見刀光,甚至連刀光也不見,像《風 鈴中的刀聲》,花錯的人影奔跑著,忽然斷成了兩截,“他的上半身往后倒下 去的時候,下半身的兩條腿還往前跑出了七步”。因為姜斷弦的斷弦三刀刀法 太快了,三是這樣做絕無重蹈前人老路之嫌,而可以隨時寫出新意。   古龍武功的這個傾向,愈到他的后期,愈是明顯,越是強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4.59.9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