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Gulong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作者:風中的玫瑰 坦白說,對日本文化,我了解不多,因此,我不很清楚武士道的全部內涵。關於日本人對死亡的看法,我到略知一二,從我所看的日本作品中,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一,日本人崇拜自殺,尤其是所有自殺方式中最殘忍,最痛苦的剖腹自殺,他們相信這種自殺方式可以帶來榮耀和旁人的尊敬。第二,日本人向往死亡,甚至有熱戀中的男女相約自殺。可能他們覺得這樣可以留住愛情吧。至少,日本人是不反對死亡的,正如蕭兄所說,日本人將死亡看作是一種解脫,一種很美麗的事情。總之,日本人對死亡有一種病態的迷戀。 再來看看古龍的生死觀,首先,古龍是反對自殺的,除了楚留香中,有幾個自殺的人,其他我到不記得還有什麼,楚留香中的自殺,主要是為了配合香帥的從不殺人,在有就是自殺的那幾個人,都是極度自傲的人,她們不能容忍別人殺死她們,所以,當他們被楚留香打敗的時候,就只好自殺了。這種自殺不是為了什麼榮耀,也不曾給她們帶來什麼尊敬,只是逼不得已。而在《流星,蝴蝶,劍》中當孟星魂自殺的時候,小蝶就勸阻了他,問了他一句:“你是否活過?”雖然,孟星魂的自殺其實可以理解,那是因為,他對生命方式感到了厭倦,他那種生命方式確實是生不如死。 但這種理由是古龍所不能接受的,他不能容忍厭倦生命,無論為什麼原因,在他認為,除非是你的退路都斷了,不得不死,否則只要你還有一線生機,就應該堅持到底。 第二,在古龍書中,是有一些人有著類似自殺的行為,比如龍嘯云,郭嵩陽(多情劍客無情劍),比如楚留香......但是,他們的行為并不等同與自殺,龍嘯云飛蛾投火去找上官幫主,那是為了他的孩子,為了贖清他自己的錯誤﹔郭嵩陽不自量力是為了友情﹔楚留香選擇生死未卜的天梯是因為自由...... 我想這種為了比生命更重要的理由,而放棄生命的行為,是無法讓我聯想到日本人那種對死亡有一種病態的迷戀,到能讓我想起一句話,一句很著名的話“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也。”當然這句話寫的很大義凜然。而在武俠的世界中,尤其是古龍的武俠世界中,義的範圍做了延伸,比如:尊嚴,自由,愛情,友情,甚至仇恨.....其中有些,我們做 讀者的未必能接受。但我想這不重要,每個人對生命中這些東西的排位都是不一樣的,而且,我想有些東西,古龍自己也未必是這麼排的,只不過,他覺得,在武俠世界中應該這樣。反正,古龍筆下的人物即使做出了類似自殺的行為,也是因為在生命的各種要素之間進行了選擇,而不是出於拿死亡做逃避,或者崇拜死亡。 第三,古龍書是有一些場景將死亡寫的很美麗,或者很悲壯。 我想這應該也是與日本沒有關系的,因為小日本那種自殺從來也沒讓我覺得美麗或者悲壯過,只是讓我覺得惡心和害怕。古龍這樣寫,應該是和上一條有關,因為至少從他那些書中的角度看,人物所以選擇死亡,往往是因為一個更崇高的理由(就是我上一條所說的那些理由),這種“舍生取義”的死亡當然可以寫的美麗或者悲壯一些。這種悲壯的場面不會讓我想到日本,到讓我想起我們國家一個久遠的時代,一個已經快被忘卻的時代-------春秋戰國。 想起豫讓,樊於期,荊珂......那是中國歷史最精彩紛呈的時代,更重要的是,那是中國歷史中最有激情的時代,那段歷史有悲憤,有悲壯,有熱血,有熱淚。只是在後來,選擇了儒家作為最高准則的中國,漸漸的淡忘了這段歷史,甚至開始反對這段歷史,將這些悲壯的故事作了不同程度的貶低或者改造,要麼讓他成了儒家忠孝的典范,要麼就讓他成為作亂犯上的方面教材,而失去了他們本身那種原始的悲壯感。而古龍則復活了其中的一部分。(說到這裡忍不住想起,要是按照我們的傳說,日本剛好是在那個年代之後成立的,也許,他們真的保留了一點戰國遺風?不過,日 本這個民族很奇怪,他們偷人家的科技到是挺好,但別人的思想體系,往往被他們改造的不倫不類,唉,題外話!) 第四,古龍是熱愛生命的,甚至比一般人更熱愛生命,他筆下的主人公經常在很困難的生存條件下闖出生路,金庸也常這樣,但金庸筆下的人物得以生存往往是因為很神話的天賜,比如寒潭中的魚啦,深山裡的桃啦.....而古龍筆下的人物逃出生天,往往是因為自己的意志和努力,我想,這之中應該是有差別的吧。 總之,古龍的生死觀在適應了儒家體系的中國人看來,也許真的有些奇怪,但是,無論如何,他和小日本沒有關系,他的思想應該還是來源於我們的中華文明,只是久遠了一些。(順便說一句,日本人在古龍筆下只有一種角色,那就是完全沒有大腦,只知道比武的武痴,而且,最後總是要敗在我們中國的高人手下,而且是絕對正大光明的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22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