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Gulong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作者:羅立群 羅立群自從《古龍作品集》問世以來,我們編輯部收到了很多讀者的來信。有的讀者在信中詢問《古龍作品集》的編輯。整理情況,有的讀者打聽整套書的價格,希望能郵購圖書,也有的讀者來信探討古龍作品的深刻內涵和藝術特徵,更有讀者在信中暢談自己的創作計畫,推薦自己創作的武俠小說。這表明,在廣大的讀者群中,有相當一批“古龍迷”,他們熱愛古龍作品,關心古龍作品的編輯出版情況。對此,我們感到十分欣慰。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讀者來信問及《古龍作品集》書後附錄的“古龍武俠小說出版年表”中的《劍毒梅香》、《邊城刀聲》、《怒劍狂花》、《那一劍的風情》等書的情況,並希望能繼續出版這些作品。為了滿足廣大讀者的要求,我們編輯出版了這套《續補古龍作品集》。   這套《續補古龍作品集》共8種,分19冊,書名如下:《劍毒梅香》、《邊城刀聲》、《白玉雕龍》、《怒劍狂花》、《那一劍的風情》、《劍氣嚴霜》、《菊花的刺》、《鐵劍紅顏》。   這8種作品為什麼不直接編入《古龍作品集》,而要加上“續補”二字呢?因為這8種書都不是古龍獨立完成的。古龍成名以後,冒其名而問世的武俠作品極多,這些偽作有的經過古龍本人同意用其筆名,有的古龍根本就不知道,完全與古龍毫無關係。大量的偽作充斥市場,嚴重地損害了古龍的聲譽和讀者的利益。但這次編輯出版的《續補古龍作品集》,絕不是上面所說的偽作,它們與古龍本人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其中有的作品是古龍創作了絕大部分,而由別人完成一小部分的;有的作品是古龍完成了前半部分,後半部分是別人代寫的;也有的作品是古龍只寫了其中一 小部分,而大部分是別人創作的;還有的作品是古龍擬好了故事梗概和書名,或只寫了一個開頭章節,後面的內容全由別人代筆完成的。總之,續補作品既與古龍有密切關係,又不是古龍獨立完成之作,而是由別人代筆續補的作品。其實,在已出版的《古龍作品集》中,《名劍風流》、《風鈴中的刀聲》和《圓月彎刀》也屬於這種情況。這一點,我在“古龍武俠小說出版年表”的注釋中及“編後記”中已經提到。   《續補古龍作品集》雖由別人捉刀代筆,續補完成,但仍表現出一定的創作水準。因為續補的作者均為有一定文字功底和一定的創作實踐的武俠小說名家。現在簡略介紹如下:上宮鼎,系劉兆玄、劉兆黎、劉兆凱三兄弟合用的筆名,取“三足鼎立”之意。劉氏三兄弟是《劍毒梅香》的續補者。劉氏兄弟祖籍湖南衡陽,均受過高等教育,有的在國外留學,獲博士學位,有的步入政界,官至臺灣政府部長。上官鼎在臺灣武俠文學界十分有名,其主要作品有《沉沙穀》、《鐵騎令》、《七步干戈》、《俠骨關》、《金刀亭》等。上官鼎續寫的《劍毒梅香》結構嚴謹,情節曲折 ,人物極具個性色彩,文筆亦相當流暢生動,很值得一讀。   于東樓,原名于志宏,天津人,臺灣作家和出版家。于東摟早年留學日本,喜愛文學,創作了不少現代槍戰小說。七十年代中期在臺北創辦漢麟出版社,成為眾多武俠小說家的密友,經常為朋友代筆續寫武俠小說,古龍作品《風鈴中的刀聲》《鐵劍紅顏》等由他續補完成。八十年代後期,于東樓離開出版界,開始獨立創作武俠小說,其主要作品有《煙雨千重劍》、《鐵劍流星》、《魔手飛環》、《短刀行》、《俠者》等。于東樓的武俠小說結構嚴密,情節奇詭,節奏明快,語言幽默風趣,人物性格鮮明,深受學者和專家的好評。   墨餘生,本名吳鐘綺,海南人。生於1921年。卒於1985年,臺灣武俠小說家。他創作了幾十部武俠小說,其中《瓊海騰蛟》、《海天情侶》、《明駝千里》三部曲最為有名,在大陸也曾一版再版。墨餘生的作品蘊藉深沉,情節奇幻,場面極有氣勢,而文筆又頗有古風,人物刻劃也有一定功力。古龍作品《劍氣書香》、《劍氣嚴霜》由他續寫完成。   丁情,本名蔣慶隆,曾在臺灣電影界工作,後投入武俠小說創作,被視為古龍最得意的弟子,《那一劍的風情》、《怒劍狂花》、《邊城刀聲》等作品均由他創作完成的。從現有資料來看,丁情身世孤苦飄零,性格孤獨複雜,又愛惹事生非,人生之途坎坷。古龍卻十分喜歡他,並以自己的智慧和天才去影響他,鼓勵他放手創作。丁情沒有辜負古龍的厚望,於是武俠小說家的行列中,又多了一位新秀。丁情的創作深得古龍的精髓,從語言到情節到人物,幾乎是原汁原味,令讀者真假難辨。但這種刻意模仿卻不符合文學創作的真諦,寫出的作品雖然很有古龍小說的神韻,卻 失去了自己的創作風格。   此外,司馬紫煙、喬奇、申碎梅等武俠小說作家也曾續補過古龍小說《圓月彎刀》、《名劍風流》、《白玉雕龍》、《菊花的刺》等,文筆均不乏可觀之處,不失為精品。   在今天,古龍是擁有讀者數量最多的小說家之一,然而,古龍也是極有爭議的小說家。   古龍創作小說的原則是:求新求變,打破常規。對武俠小說的文體、情節、語言甚至意境,古龍都作了大膽而可貴的嘗試,力圖突破已有的小說格局,創造出新的天地。   古龍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寫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武俠小說,形成了“古大俠”特有的風格,為武俠小說的創作開闢了嶄新的空間。   對古龍的創作實踐,人們的評價有褒有貶。褒之者認為,古龍小說創造了一個文化奇跡,古龍在武俠文化史上是一個開創時代的作家。貶之者則認為,古龍小說行文隨意,文風輕他,缺少文化,破壞了漢語言規則,是一種創作上的“走人入魔”。不管是褒還是貶,有一點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古尤創作的武俠小說不同於前人之作,為後人提供了新的東百。   能為一種歷史悠久、大眾化、通俗化的文體提供新的範本,注入新的活力,而且贏得眾多讀者的喜愛,這無異于創造了一個神話!   臺灣著名評論家胡正群先生這樣評價古龍武俠小說創作的業績:“古龍之前無新派。”   關於武俠小說的新、舊之分以及新派武俠小說的誕生,發展,分期等問題,本人在專著《中國武俠小說史》《中國俠文化》以及其他文章中均有論述。筆者認為,金庸、粱羽生創作的武俠小說與舊派武俠小說不可同日而語,應為地道的新派武俠小說。尤其是金庸小說的博大精課,西學中用,已創立一種新派武俠小說的模式,形成了新派武俠小說的高峰。但是,古龍之“新”畢竟不同于金、梁之“新”,他另辟溪徑,自出機抒,創造了另一種新派武俠小說的模式,樹立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另一座高峰。可以這樣說,金、梁的“新”是對舊派武俠小說的巨大改良,是在繼承中 力求創新,有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之妙;而古龍之“新”   則是對舊派武俠小說的徹底變革,是另起爐灶,重造“江湖”,具有脫胎換骨之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1.59.169 ※ 編輯: Dinner0318 來自: 218.161.59.169 (07/21 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