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Gulong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qoos.com/news/show.php?a=96004 印象深刻的神眼小說 2006 年 05 月 26 日 -- 澳門日報 胡菊人先生指出:撰寫小說有三種視點,那就是人眼、鬼眼、神眼。 所謂“人眼”,是小說中一切情節?述都是通過主人翁所見所聞而來,一個典型的 例子,便是倪匡科幻小說“衛斯理”,作者是以第一身的“我”,向讀者交代發生 了甚麼事,這種手法很適合偵探小說,透過“人眼”,讀者所知有限,如是者可以 保留故事的懸疑性。 所謂“鬼眼”,是作者好像無形的鬼魅般跟隨?小說人物,作者可以說出“當事人” 並不知道自己處身環境的東西或者對方的內心世界,這種手法很適用於愛情小說, 作者可以自由地形容小說人物的感受,這是“人眼”看不見的。 在最後的“神眼”下,小說家恍如自天上俯瞰大地的神明,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這手法在歷史小說中十分普遍,作者以橫切面方式描繪了某個歷史片段之後,往往 需要交代“幾十年後或者幾百年”後的歷史發展。 筆者對文學的認識甚為膚淺,我只是直覺地認為“神眼”是一個“險?”,若作者交 代太多資料,有時會產生突兀的感覺。舉例說,梁羽生作品《七劍下天山》的時代 背景是明末清初,梁羽生這樣描述順治帝:“在清代的皇帝中,順治雖然是‘開國 之君’,但也是沖齡(六歲)即位,大半生受?叔父多爾袞與母后的挾持,後來弄出 太后下嫁小叔的怪劇。這情形就有點似莎士比亞劇中的哈姆雷特一樣。”一個我期 望?中原豪俠縱橫馳騁的武俠世界,突然間跳出了西方的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我有 種難以形容的奇怪感覺。 梁羽生對清初才子納蘭性德(字容若)作出如下描述:“(納蘭性德)也是有清一代 的第一位詞人……納蘭容若雖然出生在貴族家庭,卻是生性不喜拘束,愛好交遊,他 最討厭宮廷中的刻板生活,卻又不能擺脫,因此鬱鬱不歡,在貴族的血管中流?叛逆 的血液。後世?究‘紅學’的人,有的說《紅樓夢》中的賈?玉便是納蘭容若的影子, 其言雖未免附會,但也不無道理。”同樣,忽然間由清初跳到“紅學”、《紅樓夢》 ,一時之間我的心靈無法適應。 另一位武俠小說家古龍也有“神眼之筆”,在《武林外史》裏面當古龍提起樓蘭時, 他指出在一九○○年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發現湮沒了樓蘭古城。 筆者在幾十年前閱讀《武林外史》,如今已經忘記了當中大部分情節,但對這幾句卻 記憶猶新,無他,因為當時我大吃一驚,這感覺有如讀一本關於美國南北戰爭、解放 黑奴的小說,作者突然加?幾句“南北戰爭之後黑人仍然受到歧視和剝削,直至一九六 ○年代馬丁路德金牧師發起民權運動,黑人權利才受到法律保護。”又或者觀賞一部 關於聖女貞德的電影時,忽然間字幕出現了幾句“在二十世紀英法化敵為友,在兩次 大戰中更是同盟國。” 前面提過,筆者並不是文學家,以上我不欣賞的神眼寫法,也許對許多小說家和讀者 來說並無問題。其實,有時候這可以是出奇制勝的手法,至少驚奇過之後,我對《七 劍下天山》和《武林外史》留下了深刻印象。 (寄自美國) 余創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