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Health_Lif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camelking 信箱] 作者: [email protected] 標題: [轉寄] 從腦科學看憂鬱症 時間: Fri Aug 20 14:03:48 2004 發信人: bluemilk (★藍色~愛~牛奶★), 信區: MEDICAL 標 題: 從腦科學看憂鬱症 發信站: 台北科大計中紅樓資訊站 (Tue Aug 17 19:36:35 2004), 轉信 ⊙吳佳璇(精神健康基金會執行長) 近年來,憂鬱症與躁鬱症已成為國人日常生活的語彙,但若要以此現象斷言國人的精 神健康教育大有進展,恐過度樂觀。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不定期出版的世界健康報告,2001年首度以精神衛生為題,凸顯 精神與神經疾患影響人類健康至鉅的現況與挑戰。 報告中除了強調有限的醫療資源必須重新分配外,精神醫療還須普及至基層醫療,以 追求全民最大的健康利益,更呼籲各國政府推出「在地化」的精神衛生教育計畫,提 升民眾的精神健康知識。 破除精神疾病迷障 需要再教育精神疾病之所以嚴重危害人類健康,源於太多的無知、 忽視與誤解。 許多民眾將自己與周遭親友精神的痛苦過度歸諸於家庭社會等外在因素,或是性格等 內在心理因素;更有民眾因為精神疾病的「烙印化」,延遲接受治療。 而破除上述迷障別無他法,唯有教育、教育、再教育。 腦科學進展日新月異21世紀是腦科學的時代,腦科學提供日新月異的知識與技術,使 人類面對精神疾病的病因與治療,不再束手無策。 世界各國精神衛生教育運動經驗顯示,認識憂鬱症是認識精神健康、認識腦科學極佳 的切入點。 憂鬱症罹患人口多且病程長,解除切膚之痛是最大的利基。 憂鬱症的治療隨著腦科學的發展有長足的進步,有效且安全的藥物治療,就可以幫助 大多數患者回復健康;然而卻有一半以上罹病的民眾,尚未接受治療,還有三分之一 以上的病人,治療半途而廢。 只要每個人能多帶自己身邊一個親友接受治療,或是鼓勵已接受治療的親友持之以恆 ,其成效將難以數計。 大腦非常有可塑性以腦科學的觀點認識憂鬱症,除了強調治療的成效,更重要的是要 瞭解腦的運作是人類情緒與行為表現的基礎。 行為科學與心理學告訴我們,腦的奧秘在於其可塑性。 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增進壓力調適與情緒管理技巧,不僅健康的人可以減少憂鬱症等 精神疾病的發生,曾經罹病的康復者,更可以有效的降低復發機會。 腦科學日新月異的進展,即便無法完全阻止疾病的發生,然而更多的認識、瞭解腦科 學,及實踐促進精神健康的方法,勢將改寫疾病的病程。 -- ※來源 : 台北科大計中紅樓資訊站 redbbs.cc.ntut.edu.tw ※FROM : 61.229.87.64 -- ※轉寄 : 台北科大計中紅樓資訊站 redbbs.cc.ntut.edu.tw ※FROM : 140.112.16.3 -- 1 0 0 0 0 0 0 0 0 0 0 健 父 家 兒 朋 金 房 車 權 成 地 康 母 庭 女 友 錢 子 子 力 就 位 當代表我們健康的 1 被拿掉了之後, 後面再多的 0 都只是無意義的 0 而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2.1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