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HsiaYu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延伸夏宇的答覆。 Eugene Ionesco的劇作在Youtube上就可搜到 《禿頭女高音》(La cantatrice chauve)可找到非常多,但不諳法文,沒輒.. 《教訓》(La leco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1PaOY-mDsg
...................................................................... 剪貼一篇Eugene Ionesco介紹 原文部落格 http://blog.sina.com.tw/451/article.php?pbgid=451&entryid=13583 法國劇作家 Eugene IONESCO Premiere partie 無心插柳的劇作家 尤金‧伊歐涅斯科(Eugene IONESCO)生於羅馬尼亞的斯拉梯那(Slatina),父親是羅馬尼 亞人,母親是法國人,出生不久即遷往巴黎,所以他的母語是法語 ─ 他的劇本都是由法 語寫成的,到了十三歲,伊歐涅斯科才又隨父母回到羅馬尼亞。由於他的法文背景,在後 來進入羅京布加斯勒特大學時成為主修法文的學生,。在校期間,他開始寫詩,也嚐試從 事文學評論。大學畢業後,他先在加勒斯特的一所中學教授法文。1936年,他取了一個嬌 小玲瓏名叫洛笛卡‧布利莉諾的女子為妻。由於他的妻子具有東方女性的撫媚,所以有人 謠傳她是國人,其實這是無稽之談。1938年,伊歐涅斯科得到了一筆公費,使他能夠到法 國去從事研究,計畫寫一篇論文,題目為『波特萊爾以降法國詩中的罪惡與死亡』,到了 法國他的論文卻隻字未寫。二次大戰結束後,他差不多33歲,在一家出版社工作,一點也 看不出來他將成為一位聞名遐邇的劇作家。他曾經說過: 「我讀小說、論文,也很高興看電影。我不時聆聽音樂,參觀畫廊,但是幾乎不曾到過劇 場。」 他不喜歡劇場甚至討厭劇場,因為他看到有血有肉的的人們在舞台上表演,感到很困窘。 覺得物質破壞了想像(以真實侷限了真實,使人們失去了想像能力)。 1948年38歲,他覺得自己應該學點英文。他所使用的課本叫做《學英文不費力》,(L’ anglais sans Peine),伊歐涅斯科回憶: 「我開始用功。仔細地把我這本入門書的每個句子抄寫一遍,為的是要把它們背起來。把 這些句子小心地重讀一下,我學到的不是英文,而是一些令人驚異的真理─ 譬如說一個 星期有七天,這個我已經知道的;又如:地板在下天花板在上,這些說不定我也已經知道 ,但是我從來沒鄭重其事的思考過,或者已經忘記了,而突然我覺得這些都是令人驚愕, 同時也是真實的無可爭辯。」 一對夫妻互相一本正經的告訴對方一些顯然是屬於她們共同的事情,伊歐涅斯科覺得很滑 稽,於是提起筆來撰寫一個劇本─或說「反劇本」,而英語課本中的人物史密斯先生、史 密斯太太、女傭瑪莉、客人馬丁夫婦就成了處女作《禿頭女高音》(La cantatrice chauve)中的人物,一次都偶然使它成了『荒謬劇』的代表人物。 1950年,《禿頭女高音》在巴黎的『夢遊者劇院』(Theatre des Noctambules)首演,情況 悽慘,不是觀眾不解和不滿,就是根本沒觀眾,只有少數的劇評者為它鼓掌喝采。過了一 年,此劇與伊歐涅斯科第二劇作《教訓》(La lecon)同時再只有五十個座位的『口袋劇院 』(Theatre de Poche)上演,竟連演至今不曾輟演。 伊歐涅斯科的戲再戲劇發展中形成了一次強烈的革命,因為在表現的方式上完全背離了戲 劇傳統,荒謬劇在結構上常常有頭無尾、有尾無頭或無頭無尾,通常無情節可言,人物以 符號代之,不必有性格,思想最好不像思想。過去的修辭邏輯及美學標準一律失效,荒謬 劇不但是呈現人生的荒謬更表明呈現方式也是荒謬的。 伊歐涅斯科的著作有《禿頭女高音》、《課堂》、《椅子》(Les chaises)、《犀牛》 (Rhinoceros)等四十多齣劇作,他是荒謬劇作家中最多產也最雄辯的一位,如果有人要非 難他的作品,他就會滔滔不絕的加以反駁,因為它是一個創作與理論並重的劇作家。 Deuxieme partie 一個英國的靜默,一個英國的劇作 起初他想把劇本叫做《學英文不費力》,後來改名為《英國時間》,最後在排戲的時候, 有一個演員把劇中的「金髮碧眼女教師」說成「禿頭女高音」。伊歐涅斯科覺得這是一個 很好的標題,便把此齣名為《禿頭女高音》,同時在劇本中插進幾句有關這位禿頭女高音 的話。 首演雖然失敗,但伊歐涅斯科第一次的與戲劇接觸,卻成為一生事業的轉戾點。他不但看 到觀眾對於他認為是人類生活的悲劇發笑,而覺得驚訝,同時看到自己想像中的人物活在 舞台上,也深受感動。他覺得自己的命運就是要為劇場寫腳本。 《禿》劇是悲喜劇式的人生寫照,伊歐涅斯科說: 「我們不能夠避免問我們自己:我們在這個地球上是幹什麼的,而且對於我們的命運沒有 深切的感覺,我們如何受得了物質世界的沉重壓力。不再有為非作歹的動機時,人人都是 善良的,那麼對於我們的善良,或者我們的非邪惡,我們的非貪婪,我們終極的中立,我 們要怎麼辦?《禿》劇裡的人物沒有飢餓,不感到有慾望;他們是厭煩而呆板的人。他們 模糊的感覺到這一點,因此才有事後的爆發,因為人物和情況兩者都是靜止而且可以互換 的,同時每一樣事情都在他開始的地方結束。」 《禿》劇另一個重要的主題是傳統語言的破滅,對於空洞言詞的使用,不但阻止了思想的 溝通,而且也破壞了結合感。劇中的人物滿嘴都是口號,都是集體一致主義的陳腔濫調, 但是她們不再能夠談話,因為他們不再能夠思想和感覺。他們沒有個人的身分或本體。我 們可以把馬丁和史密斯互換而沒有人會注意到。在高潮的地方,語調的節奏和強度達到了 突然的激發,而語言則粉碎成為許多無意義的聲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05.26.54
poverty:上下看完~非常有意思!突然想起..好久沒看戲... 03/01 16:48
texwood:對啊,很有意思。希望大家都有耐心看這種長篇文章.. 03/02 02:20
※ 編輯: texwood 來自: 221.169.22.8 (05/23 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