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標題:土敘衝突 美中競合白熱化 新聞來源: 台灣醒報 2012-10-05 【本報記者王世傑綜合報導】此次土敘衝突的發生,是因敘利亞發動先制攻擊,擊落了土耳其一架飛機;土耳其除已回擊,並打擊了敘利亞境內的一些目標外,也訴諸北約、安理會譴責。這場邊界衝突的國際政治因素,可追溯至以美中為首的權力競合對抗,在土敘兩造間縱橫捭闔。 就土敘衝突較淺層的分析看來,近期因中俄否決歐美針對敘利亞的制裁草案,而土耳其即要求歐美國家在土耳其和敘利亞邊境的北方設立禁航區(ADIZ),因而造成敘國發動先制攻擊。 土敘交界走私武器而較為長久性的因素而言,則是由於兩國有著地理上之鄰近性,即一條長達910公里的敘土交界,使得邊境可能成為走私武器,或恐怖武裝分子出路的最佳通道。 以土耳其為例,其主動請纓願意為美國打敘利亞,有人認為,土耳其僅是想成為中東霸主。因此,土耳其在以巴和平問題上往往與美國唱反調,以求阿拉伯國家的信任;但一方面卻看準美中之間存在衝突矛盾,又與中俄支持之伊朗進行合作。 而敘利亞部分,在中俄於安理會的撐腰下,敘利亞外長近日在聯合國大會演說中大打口水仗,義正詞嚴地重申美英法等國的行為,已公然違背了聯合國憲章第二條第七款,嚴重干涉國家內政,違反國際法的強制規律(Jus Cogens)。使得直至聯大10月1日閉幕前,化解危機的共識方案仍難產。 但以美中為首的權力集團角力,所導致的敘利亞問題之延宕與周邊衝突,是否意味著中美間之衝突亦隨此而白熱化呢?可由美國學者Organski等人所提出之「權力移轉理論」來探討這個議題。 權力移轉理論 「權力移轉理論」的發展,一開始是先透過探討19世紀末德國國力上升,轉而挑戰當時之霸主英國,進而引爆世界大戰的歷史,來找出國際秩序動盪與變遷的基本原則。該理論發現,當國際體系結構出現權力分配「不均」時,戰爭爆發的機率較小。 此基本結論的後設因素在於,強權的相對地位愈強,主導能力愈加,戰爭爆發機率也愈低。因此,戰爭的爆發主要是來自於國家間彼此權力實力差距的縮小,或是後起國實力已超越霸權國。 但後起國的崛起,並不意味著它就必然是現存國際秩序的挑戰者,必須視其「意圖(intention)」而定。因新興強國對於國際現狀若感到「滿意」,則不論是與霸權國的權力差距縮小,還是已超越此支配性強權,戰爭皆不會爆發。 但相反的,若後起之新興強國認為有勝算,且也想要主導國際秩序時,則可能透過與霸權國一戰,以取得霸權地位。因此,「權力移轉理論」等於間接否定了傳統國際關係理論中的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外交政策,認為權力平衡將導致戰爭,而非帶來和平。 美中衝突的解釋 就美國而言,在美國西方學界炒得沸沸揚揚的「中國威脅論」,即是對於崛起中之中國的「意圖」有所疑懼。因此,「中國威脅論」成為美國近15年來對中政策的基調。而由此出發的「美國重返亞洲」外交戰略,我們因而不難理解,這是基於「權力移轉理論」,所對中國進行的新「圍堵」。 就中國方面,對於「中國威脅論」的看法,則強調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中國皆無挑戰現狀秩序的「意圖」。就過去而言,自19世紀以降,中國的發展向來並非以對外侵略為主,而僅是一區域強權。 而在當前,除在中國早期提出「具有中國特色之社會主義」作為其共產主義之修正外,近年來亦提出建構「和諧社會」的構想。於此,中國認為自身「意圖」自始是以扮演好一個國際上的「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responsible stakeholder)」,而非現狀秩序之挑戰者。 總言之,透過「權力移轉理論」可以理解中美在全球的權力競合,其根本原因,即對於彼此「意圖」認知上的南轅北轍。認知上的差異,可能來自於雙方在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上的不同;而為何重視彼此之「意圖」,則是考量國際秩序主導權之獲得,最終攸關的是國家利益。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7.67.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