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劉必榮部落格-東協40年 http://www.wretch.cc/blog/BiRong&article_id=10872737 今年(2007)8月8日是東協成立40週年的日子。上個月東協外長會議在馬尼拉舉行時,也 興沖沖地把8月8日訂成了東協日。 回首40年,東協儘管風風雨雨地,也已到了不惑之年。但真的就此不惑嗎?細看東協發展 ,我們應該說它是到了另一個轉型的十字路口。 東協40年來是成長不少。從最初5國到現在涵蓋整個東南亞10國(尚缺東帝汶),就是一 個成長。東協部長會議,從最初只有外交部長參加,到後來經濟部長加入,再到2006年各 國國防部長也一起參與,又是一個成長。 東協成立之初,並不想成為軍事同盟,更不願成為東方北約,所以不談安全議題。但1990 年代初期開始,安全議題已經逐漸被提出討論,到2003年峇里島高峰會議時,更通過要把 東協建立成包括「安全議題」在內的「安全、經濟、文化共同體」,更是一個轉型。 東協成立之初,一直沒有秘書處,所以只是一個論壇,並不是國際組織。一直到成立十年 後才有秘書處,如今則更進一步準備在今年11月峰會時通過「東協憲章」,則是朝完整的 國際組織更邁進一步。 由東協為核心的東協區域論壇也是一樣。1994年成立時只是一個論壇,但這個月初在馬尼 拉開會時,27的會員決議成立「快速反應小組」,以因應沒開會時,所比需快速處理的反 恐及打擊跨國犯罪等問題。這個名為「東協區域論壇主席之友」(Friends of the ARF Chair)的臨時編組,是由輪值主席任命三個國家的外長組成,論壇也從此由「會議外交 」,變成可以從事快速反應與「預防外交」的機制。 這些都是東協組織成長的軌跡。但要再往下發展,卻又碰到一些關卡: 2003年峇里島峰會提出建立東協共同體的時間是2020年,後提早到2015年。共同體有三個 支柱:安全(包括在擬議中的「反恐公約」與考慮中的「引渡條約」)、經濟、文化。但 以東協各國發展差異之大,要在2015年成立經濟共同體,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另一個考驗是「共識決」與「不干涉內政」的原則,是否應該放棄? 東協過去標榜「東協方式」(Asean Way),講究「共識」、 「協商」、與「不干涉內政 」。這些原則過去雖曾幾次遭到挑戰與質疑,但總能得以堅持。如今再度因為緬甸人權問 題而被提出。 菲律賓在上個月底主持東協外長會議時提議,東協行之有年的「共識決」決策模式,應改 為「多數決」,以加快東協內部決策的速度。結果東協內部富國(星、馬、泰、印、菲) 都同意,但其他窮國沒同意,而胎死腹中。 另一個成立「人權委員會」的提案雖獲通過,但緬甸堅持文件中不得提到翁山蘇姬的名字 ,使得人權委員會未掛牌就先摻水。但即便如此,在經過「霾害」、「金融危機」,以及 「打擊跨國犯罪與反恐」等事件之後,東協事實上已經逐漸放棄不干涉(或不過問)會員 國內政的政策。這也是一種轉型。 以上是東協本身的轉變。那外部環境呢? 東南亞國家在抱怨,八月初東協區域論壇開會的時後,美國國務卿賴斯並沒有參加。反恐 戰爭之初,美國介入菲南反恐、與印尼軍方也恢復關係,似有重返東南亞之勢,但現在又 回到以中東為重的老路。東協區域論壇開會時,賴斯正在中東進行穿梭外交,為布希今秋 以巴和會鋪路。 美國不重視東協,讓東南亞國家沮喪。 以前西方評論指出,亞洲分成兩個亞洲:日本、韓國、台灣、香港,對西方比較友善,所 以西方人在這些地方也比較自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則屬另一個亞洲,對西方尤 其西方價值與文化,不是那麼友善,所以西方人在此比較有壓力。 但是現在看法已經改變。現在的亞太國家現在分成三塊:日本、中國、東南亞。日本因為 首相支持度太低,反對黨聲勢上升,所以還在內部盤整,在外交上幾乎無法施展。中國則 正在崛起,所以美國人現在想到東亞,想到亞洲,不管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腦子裡浮 現的就是中國,沒有東南亞。東協國家大聲呼喊:我們五億人口,經濟實力也不可小覷, 但仍沒獲得應有重視。 可是反過來從美國的角度看,東協10國加速經濟整合,以及東協與中日韓的「10+1」、「 10+3」架構,通通沒有美國的角色。所以美國也有被排除在外的感覺。因此美國加強經營 APEC,也導致APEC變成與東協相互競爭的另一個國際組織。 東協要在國際上發揮影響力,必須做到「區域國家有能力處理區域事」。但是許多「域外 強權」對區域事務的涉入,如印度與日本也想插手麻六甲海峽的海上安全,以及歐美對緬 甸的制裁,都是東協要展現區域「韌性」以及區域主義的最大考驗。過去東協想自己處理 好柬埔寨戰爭,結果沒辦法,最終還是由聯合國出面解決。那今後呢?有能力處理好和域 外強權的關係,並同時保有東協的自主性與影響力嗎? 東協和中國大陸的關係,是一個重要的觀察點。在美國「重中東、輕亞洲」的政策下,中 國變成亞洲最重要的強權。中國大陸很小心地強調睦鄰,盡全力維護東協國家在東協區域 論壇裡面的主導地位。但是東協國家還是有一些抱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經濟投資的不對 等。 截至去年上半年為止,東協國家在中國大陸的投資達到400億美元,但中國在東協的投資 卻只有10億。相差達到40倍!所以如何在投資向加以平衡,可能是中國大陸必須考慮的。 中國的崛起,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很多類似的例子。1870年德國統一之後的德國崛起,二次 大戰之後的美國崛起,都曾讓國際感到緊張,也都要過一段時間,才能沈澱出適當的因應 政策。今天面對中國也是一樣。 從中國這一邊看過去呢?今年3月份,英國《經濟學人》有一篇文章談到中國為什麼讓周 邊國家感到猜忌與緊張。很有啟發性。文章中強調,中國一直小心翼翼地維持和平的形象 ,強調睦鄰政策,也參加許多國際組織,讓自己的行為受到組織的規範。但是中國卻缺少 一個「足以吸引人的理想或價值」(attractive ideas or values)來吸引周邊國家。這 才是學者所謂的「軟權力」(soft power)的本意。 什麼是中國的理想與價值?學中文的風潮不算,那只是工具性。文化外交?還是讓中國更 開放,更有吸引力,以達到近悅遠來?這些都值得中國大陸思考。 東協40年,下一步該怎麼走?又會怎麼走?對東協,對中國,都是考驗;對所有關心亞洲 事務的人,也都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7.21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