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oldpipi (...)》之銘言: : 請問金磚四國除巴西俄國外,還有哪兩各國家? : 另外請教此名稱由來? : 謝謝幫忙 金磚四國和新金磚都是出自美商高盛證券的報告,網路隨便搜尋就是一大堆 簡單介紹一下好了: BRIC 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 2003.10 由 Dominic Wilson & Roopa Purushothaunan 提出 "Dreaming with BRICs: The Path to 2050" 報告 N-11(Next Eleven):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韓國、墨西哥、奈及利亞、巴基斯坦 、土耳其、越南 2005.12 "Are there more BRICs out there?" 報告中所提出 有興趣的可以去參考商周、致富、天下、遠見、財訊等雜誌,細節部分就不贅述 無論是BRIC或是N-11,都是根據勞動力成長、資本存量與技術成長三項指標來推估國內生 產毛額(GDP)的成長率,其共同點均為人口多的新興國家,同時在國內總體經濟良好 、強而有力的政府體制、開放的經濟市場與高教育水平等四項前提下,BRIC及N-11才有可 能達到高盛所提出的榮景。 當然,高盛的報告多以樂觀經濟面來看待這些國家的發展,然而卻忽略了政府體制等政治 面的因素,看看現在的巴西,要讓人相信她是金磚四國其中一國十分困難。而高盛乃是金 融公司,若以其背後的商業利益、金融炒作利益來說,金磚四國與新金磚11國的提出似乎 是高盛公司的陰謀。 而我個人的看法較傾向支持《數位時代雙》吳向前的論點 http://www.bnext.com.tw/mag//2005_03_01/2005_03_01_2999.html 真的有金磚嗎?換副眼鏡看看「BRICs金磚四國報告」 美國高盛證券(Goldman Sachs)一份17個月前的報告,意外在三月的台灣媒體釀起風潮 ,這份報告預估: 印度在45年後將是日本經濟體的四倍,而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 一大經濟體。 在媒體跨國採訪動員的背後,我們其實應該省思, 在美麗、浪漫的異國情 調畫面背後,真的有金磚嗎? 《數位時代雙週》 吳向前 在國內《商業周刊》和中天電視台的聯合企畫下,「金磚四國」(BRICs)這個大預言般 的議題,即將在三月份掀起國內財經產業界熱烈討論的風潮。 什麼是「BRICs」,它指的 是四個目前土地碩大、人口眾多的開發中國家: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 度(India)、中國(China),把四個國家英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組合,就構成了「 brick」(磚塊)的同音字「BRIC」,所謂「金磚四國」,指稱的則是:再四十多年後, 這四個國家的經濟將呈現出不可思議的新風貌,對於善於掌握這四國投資機會的人,「 BRICs」就意味著「golden bricks」(金磚),這也是「金磚四國」這個名字的由來。 前提改變,結論將大不相同 在台灣當前這個政經時空中拋出這麼一個議題,可想而知的連串反應一定是:當這四國經 濟急起直追,甚至公然超英趕美踩日之後,台灣的前途將如何?台灣過去也是流行名詞「 四小龍」中的一員,當國際社會把眼光放在「BRICs」之上而再也不管「Little Dragons 」,台灣是否該緊張起來? 作為一個財經雜誌工作者,疲乏地浸泡在各種「財經大論述」中多年後,我認為有必要提 出一個對「金磚四國」議題的另類看法,這看法倒不是反對「金磚四國」未來的成長性, 而是來質疑「BRICs∥金磚」這個命題的有效性,以及工作者個人對於這類大議題的知識 態度和恰當反應。 「BRICs」這個字眼首度登上國際媒體,來自美國高盛證券(Goldman Sachs)在二○○三 年十月一日發表的一篇投資研究報告〈與BRICs共同築夢:通往二○五○年之路〉( Dreaming with BRICs: The Path to 2050)。在這份由研究員威爾森(Dominic Wilson )和普魯修撒嫚(Roopa Purushothaman)執筆的二十三頁報告裡,高盛研究團隊運用總 體經濟學界常用的「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來計算出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未來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產值。他們得出一個 十分爆炸的數字:在公元二○五○年之時,在全世界那時的六大經濟體中,BRICs就佔了 第一(中國)、三(印度)、五(巴西)、六(俄羅斯)名,而目前的世界經濟兩強美國 和日本,將只居第二和第四名。這意味著目前世界以「G7」作為國際權力架構的現狀將丕 變,影響自然空前。但也正是在這種「瞬間驚駭」中,我們該提出一些理性的質問。 其 中之一,就是我們必須要問:如此的計算,哪些前提被預設成不會改變的常數,因為一旦 這些前提改變,結論將不會如此驚悚。 命題成立的先決條件 且讓我們先回到「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身上,這個生產力方程式認為:國內生產毛 額積累總額∥國家技術進展力X資本存量(資本要素比重)X勞動力(1-資本要素比重), 對於BRICs四國來說,在「技術進展」上,由於身居後進國,透過學習先進國的技術,可 以獲得較美日等國更快的技術進展(研發新技術耗時耗力);在「資本存量」上,這些國 家由於經濟成長和世界原物料的需求,也可以獲得加速度的資本流入與積累;在「勞動力 」項目裡,這些國家普遍比西方社會年輕,擁有龐大的年輕工作人口,因此當工業國生育 率持續下降,BRICs人海般的年輕就業經濟體就將取得人數優勢。雖然資本存量和勞動力 在要素比重上有著互斥的關係(當國家富有,想投入勞動的人口就會減少,反之當資本愈 少,愈多勞動人口願意投入),但當資本存量和勞動力都快速增加,GDP積累的數量也會 很驚人,中國目前的狀況就是如此。 但別忘了,決定「技術進展」、「資本存量」和「勞動力」的因素還很多,高盛證券的報 告中就坦承:只有在四個但書條件下—有效經濟政策和穩定總經環境、強而穩定的政治體 制、開放的經貿、高教育程度—他們的預測才算數;而不幸的是,除了中國,其它三個國 家目前都在這些標準檢證下問題重重(譬如國際透明組織就認為印度是當今「最腐敗」的 國家之一),而即使是中國,也因為政府強力介入資源分配和保護國營企業,使得金融風 暴危機揮之不去;換句話說:「BRICs∥金磚」的命題,在成為一個知識的可能上就大有 問題。 商業的知識還是知識的商業? 那我們也就要問:為什麼高盛會發出這樣的「自我訐疑」式的研究報告?看看報告的結論 ,其實豁然開朗——兩位研究師的結論是:「較高的經濟成長,必然導引出對資本較高的 需求,以及資本較高的報酬率;……而較高的經濟成長也必然導致BRICs貨幣的升值」, 高盛報告真正鼓吹的,是敦促西方資金儘速投資BRICs資本市場,並且長期持有,如此在 享受資本利得的同時,也可享受貨幣升值的好處。也就在此同時,我們不妨翻翻高盛證券 的年報,也赫然發覺它在這四國近年正大力推廣業務,光在中國,它就承攬了中國移動、 中國石油、中國銀行的IPO,還在前年幫中國政府發行全球債券,這就讓我們高度懷疑這 份報告到底是「商業的知識」,還是「知識的商業」了。 但台灣媒體聯合炒熱「BRICs」這個議題,出發點顯然是和高盛證券不同,媒體所想動員 的,是台灣社會裡隱伏流轉的強烈不安全感——對比亞洲金融風暴時的自信、四小龍年代 的威風,台灣現在活在一個「沒有字眼加持」(no praise)的年代,這種「集體恐慌」 ,就是一種收視率的保證。在二月二十八日出版的《商業周刊》「金磚四國」專題裡,略 掉了高盛證券報告裡的但書,是否就是一種製造緊張感的刻意呢? 人類行為難以準確預測 左右國家經濟成長的因素很多,恐怕遠超過實證預測的能力,祕魯政治經濟學家迪所托( Hernando Desoto)在名作《資本的秘密》裡指出:年輕力壯的拉丁美洲經濟停滯的原因 ,不在缺乏資本和勞動力,而是缺乏「讓資本流動的法律」。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 Joseph Schumpeter,)則根本認為古典經濟學和凱因斯學派的「總體經濟」完全是空中樓 閣,經濟的推動來自社會裡「個別創業家的創造性破壞」;網絡經濟學者們則認為「產業 簇群化,使資訊快速交換與流動」,才是區域經濟成長的關鍵;而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經濟 系教授萊奇(Robert Reich)則認為二十世紀初推動工廠經濟的「勞動力」和「資本存量 」要素,未必再適用於知識經濟的現在,高齡人口退休後,一樣可以透過顧問和演講發揮 高產值。 這樣的推論,並非推翻BRICs經濟高度成長的可能,而是提醒我們自己:人類世 界並非自然世界,人類行為並不能透過「變項控制」,來達到一種理想的演化和準確的預 測,工作者與其想像太遙遠的未來,不如就眼前的目標理性地奮鬥。 所以,我們應不應 該對「BRICs論述」過度恐慌、焦慮、緊張呢?應該大可不必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1.64.250 ※ 編輯: ianc 來自: 220.131.64.250 (05/23 09:40)
oldpipi:謝謝您:> 05/23 13:08
yosomono:轉錄至看板 Fund 05/23 13:11
bestony:推 05/23 13:15
TonyDog:推 05/23 14:06
※ 編輯: ianc 來自: 220.131.65.193 (05/23 18:23)
simmon989:大推 05/23 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