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標題:達爾富爾:被遺忘的衝突地區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15277302,00.html?maca=chi-rss-chi-all-1127-rdf 在過去幾個月裡,國際社會的關注焦點都集中在剛剛獨立的南蘇丹身上,而自從2003年就 一直陷入衝突的達爾富爾地區卻似乎被遺忘了。聯合國和非洲聯盟在那裡共同執行的維和 使命期限週日結束,達爾富爾何去何從? 數字可以說明一切:根據聯合國的估算,蘇丹西部省份達爾富爾的內戰在過去8年中一共 造成30萬人死亡,270萬人被驅逐。從2003年起,不同反叛武裝團夥和政府軍之間的流血 衝突不斷。儘管衝突各方已經簽署了無數份所謂的和平協議,但是始終沒有給這個地區帶 來持續的和平。7月中旬,喀土穆政府和達爾富爾叛軍才剛剛又簽署了一份和平協議。但 是受威脅民族保護協會的非洲問題專家德留斯(Ulrich Delius)表示,這還遠遠談不上 真正實現和平。 "達爾富爾的和平基本只是一紙空文,並不實際存在。人們抱怨無法回到自己滿目瘡痍的 村莊,抱怨自己沒有安全保障,得不到足夠的基本生活供應;那些公開抱怨人權受到侵害 的人常常在難民營受到襲擊;揭露報導強姦罪行的記者也會受到攻擊。總體上講,那裡的 情況非常不和平,沒有司法,只有獨裁,而且生活也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國家機構在達爾富爾不是保護者而是迫害者" 在南蘇丹7月初獨立之後,蘇丹的政治局面發生了一些改變。然而權力格局的變化會對達 爾富爾的情況帶來影響嗎? "從某種程度上講可以,因為蘇丹政府方面肯定會採取更加強硬的路線來處理達爾富爾問 題,因為誰也不希望那裡成為第二個南蘇丹,也分裂出去。" --但是德留斯並不認為該地區會很快實現和平。德國康斯坦茨大學客座教授、蘇丹問題專 家舒曼也持相似的觀點,他本人曾經在聯合國駐蘇丹維和使命中擔任領導職務多年。 "安全得不到保障。在達爾富爾,國家機構扮演的更多的是迫害者的角色,而不是保護者 。" 達爾富爾聯合國混合行動組織無法勝任維和使命 多年以來,由政府裝備的民兵團在達爾富爾肆意擄掠,屠殺平民。據舒曼講述,過去幾天 那裡又發生了轟炸和戰鬥。擁有26000兵力的達爾富爾聯合國混合行動組織(UNAMID)到 目前為止,對和平解決衝突所作的貢獻微乎其微。自2007年啟動以來,這一由聯合國和非 盟共同執行的維和使命原本應該為達爾富爾帶來安全和穩定,但是結果卻非常的不盡如人 意。受威脅民族保護協會的德留斯認為: "假如我回憶一下我們直接從身在達爾富爾的人那裡所聽到的,那麼他們對維和部隊的評 價是非常低的。在人權侵害事件發生時,達爾富爾聯合國混合行動組織常常是視而不見; 就算他們採取了行動,也常常是為時過晚,而且行動方式也比較笨拙。 " 蘇丹問題專家舒曼批評道,多年來,聯合國混合行動組織的表現證明了它不能勝任維和的 責任。儘管如此,他還是認為維和使命原則上講是必要的: "達爾富爾聯合國混合行動組織從政治角度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構建。人們試圖將地區組 織非洲聯盟也納入到解決衝突的進程中來。非盟其實應該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它 總是由於聯合國方面持有不同的、有時甚至是對立的利益立場而喪失行動能力。也就是說 ,這是兩個原本就不願意好好合作的組織之間的聯姻,這樣的婚姻關係肯定會常常出現摩 擦。" 舒曼認為,目前要解決延長維和使命期限的問題,必須從政治方面有所創新。他認為德國 也承擔著一定的責任,德國必須更好地利用擔任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國的機會,以推動 政治解決達爾富爾問題的進程。德國目前為達爾富爾聯合國混合行動組織派遣了十幾名士 兵和警察人員。 作者:Katrin Ogunsade,編譯:雨涵 責編:李魚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 「就像其他各類集體主義一樣,種族主義也尋求不勞而獲。它尋求自動獲得知識﹔它尋求 自動評價人們的品質而忽略運用理性或道德判斷的責任﹔而更重要的是,它尋求自動的自 尊(或偽自尊)」 Ayn Rand<The Virtue of Selfishnes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2.11.173
usualjoy:有意思的是聯合國維和部隊還在當地發生多起強奸案涉及很 07/31 22:29
usualjoy:多國家的維和士兵 07/31 22:30
Crazyfire:非盟-UN達爾富爾混合行動 http://tinyurl.com/3hdzg9p 07/31 22:36
Crazyfire:簡單來說 該篇認為"混合行動"在維和任務的執行上是失敗 07/31 22:41
Crazyfire:的 但又是"政治上"需要繼續的XD 07/31 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