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數字「非」真相:盡信GDP 非洲恐付出龐大代價 2013-01-30/台灣立報 李威撰策劃、編譯 (譯自路透社) 非洲自1980年代開始推行經濟自由化, 直到上世紀末,投資非洲的熱潮才明顯湧現, 一種擺脫悲觀的樂觀情緒,似乎在非洲傳遞開來。 然而,經濟發展、GDP成長與吸引外資等訴求的背後, 究竟替非洲帶來何種利益,而遠憂又是甚麼? 最近新出版的一本著作指出,包括非洲在內的部分新興經濟體,正享受全球最強勁的 經濟成長率,但成長只是幻象,且長期看來可能是有害的。 《總國內問題:全球最強勁數據背後的政治學》(編按:「總國內問題」字首亦為GDP) 這本新書指出,經濟成長絕非經濟進步的徵兆,用國內生產毛額評估成長是要付出代價 的,因為它經常伴隨著天然資源的耗盡,以及高度的收入不均。著眼於GDP的成長,將促 使政策制定者端出刺激消費及吸引短期投資的政策。該書作者是南非普勒托利亞大學的 副教授費歐雷蒙帝。 吃晚宴留下的剩菜 「非洲國家將馬上體會到,自己是派對上的遲來者。」透過電訪,他告訴《路透》: 「想像你辦了一場晚上8點開始的派對,但預計凌晨2點結束,而非州國家1點半才抵達。」 「他們感受到的是,參加派對就會加入發財跟發達的行列,但派對行將結束。」 正統經濟學將GDP視為最重要的經濟指標之一,而這本新書則挑戰了這個想法,並追溯 GDP這一概念的源流,這個概念是美國統計學家在面對大蕭條時的發明。 當時,這個概念被當成是「戰爭機器」,於二戰期間用來衡量在不損及國內消費的情 況下,支持軍事行動的經濟能力。 許多年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缺少衡量GDP的統計資源。但自從1970年代起, 聯合國、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提出計畫,讓他們開始具備彙編日常經濟數據的專業 能力。 作者說,現在非洲的政策制定者,正好是屬於極力高唱GDP魔咒的那批啦啦隊,而這些 人不承認這是西方的創造物。 「非洲領導者反對殖民主義跟帝國主義,但他們忘了,他們如此開心地使用它,將它 當作衡量當前事務的成敗時最重要的設計時,這是他們從西方搬過來的整套東西裡的一 部分。」 費歐雷蒙帝認為,目前非洲的經濟體,跟那些工業化國家在1960及1970年代一樣,步 上相同的軌道,只是現在經濟成長步調更快,但也更短暫。 他說,GDP高速成長的國家,終究會撞上三面牆,而非一面牆──經濟的、社會的及環 境的。他們傾向依賴出口導向的經濟成長,意味著他們會更依賴外資。 被剝削的惡性循環 費歐雷蒙帝表示,這些國家亦無法在經濟目標與社會需求之間達成平衡,導致更嚴重 的收入不均。他以南非為例,指出這非洲大陸最大的經濟體,也是全世界最不公平的社 會之一。 「不公的問題會因為傾向推動經濟成長的政策而變得更糟。」他說:「這是惡性循環, GDP的成長要高到足以消弭經濟不公,這個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 最後,絕大多數的非洲國家倚賴天然資源,並靠著剝削資源來達到推高GDP的目的,他 們「從根本上掏空了他們的未來」。 費歐雷蒙帝舉出一個赤裸裸的類比,他說那些兜售自然財富的國家,就好比是那些一 點一點販賣自己器官的人。 他說:「我也許感到有錢了,因為我得到很多現金;但這是時間問題,我的身體機能 也許受損,最後要花好大一筆錢去療復損傷。」 他表示,GDP導向的經濟體,嘗試吸引投資者尋求快速獲利,而不是專注在長期的穩定。 費歐雷蒙帝強調,他不反對GDP本身的成長,他擔憂的是非洲領袖毫不遲疑地去擁抱GDP 的福音;與此同時,在美國及歐洲興起一股群眾及知識運動,意圖要凸顯統計數據背後 的失衡問題。 他敦促政策制定者去重新思考,增加及支持有助於穩定、社會公平及創造就業的投資, 究竟是甚麼意思;而非擁護借來的、錯誤的思考方式。 他說:「如果我們要創造條件,使民眾未來的生活更快樂、更穩定,我們需要非洲以 別的方式來彰顯自己。」 (路透Reuters)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6316 ────────────────────────────────────── 數字「非」真相:沒有工業化的崛起 只怕非洲跌更深 2013-01-30/台灣立報 李威撰策劃、編譯(整理自《外交政策》期刊) 高速的經濟成長,不斷湧入的外國直接投資,「非洲崛起」(Africa Rising)幾乎成 為一種常識,它描述了一種發端於1980年代、現在正加快推進速度,朝未來榮景邁進的 經濟趨勢。 然而《新自由主義的致命觀念》(The Deadly Ideas of Neoliberalism)一書的作者 羅登(Rick Rowden),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上指出,只要非洲工業化的 程度始終低落,「非洲崛起」所預期的璀璨前景終究只是鏡花水月。 在非洲,經濟飛快成長、平均個人所得上揚、手機使用率爆炸性成長(利用手機進行 借貸相當熱門);而觀光、零售及金融等產業也蓬勃發展;另外,新的石油及天然氣蘊 藏逐一被發現,非洲看來是在如火如荼發展沒錯。 但羅登指出,從15世紀的英格蘭到20世紀後半葉的亞洲四小龍,「發展」幾乎等同於 「工業化」,它使經濟活動的收益隨時間而遞增,而非遞減。但在非洲,1980年代以來 的自由化路線,未能帶動製造業的發展,朝工業化的方向前進。 按自由市場的教條,國際市場各有分工,窮國被要求堅守自己擅長的初級農業及採掘 業。因此,GDP跟貿易量儘管有增加,但這些都無法跟「發展」畫上等號。 以馬拉威為例,GDP及貿易量(大量出口茶葉、菸草及咖啡)的成長不凡,但仍舊缺少 勞力密集的製造業,服務業依舊不振,整體上仍停留在初級農業經濟。 非東亞經濟奇蹟再版 非洲常被比作過去的東亞。許多人相信,非洲能複製亞洲經驗,讓無數民眾脫貧。非 洲被喻為30年前的中國,經濟即將起飛。然而其他的經濟指標,或許能更準確地評估非 洲經濟是否在起飛,如製造業占GDP的比重,以及出口的製造業附加價值(MVA)是否提 升等。 聯合國最近公布的研究指出,非洲大多數國家的「工業化」程度不是陷入停滯就是倒 退。非洲2000年的製造業附加價值(MVA)占非洲GDP的12.8%,2008年降為10.5%;同 期間,亞洲從22%增加至35%。 非洲製造業的總產出,2000年有43%用於出口,2008年下降至39%。就製造業的成長 來看,1990至2010年間,非洲多數國家陷入停滯、23個國家的人均製造業附加價值 (MVA per capita)是負成長。 報告指出,非洲的製造業在全世界仍無足輕重。全球的人均製造業附加價值,非洲從 2000年的1.2%減少至2008年的1.1%;同期間,亞洲從13%增加至25%。除此之外,勞 力密集的低技術製造業,產量也有下滑趨勢,2000年至2008年間,生產量從23%減少至 20%。 最後,製造業過度仰賴天然資源。這意味著,經濟活動多樣性不足,以及低生產技術 仍裹足不前。 經濟結構不見鬆動 非洲發展銀行(African Development Bank)近來的報告指出:「非洲的成長,傾向 集中於有限的商品範圍及採掘業。」然而:「這些部門卻無法創造讓大多數民眾都能利 益均霑的就業機會。這顯然迥異於亞洲經驗,亞洲靠發展勞力密集的製造業,幫助數百 萬的民眾脫離貧困。」 因此報告指出,非洲的經濟發展,必須超脫採掘業及範圍有限的初級產品,採納更具 包容性的經濟成長政策,讓窮人分享成長的利益。 去年年底角逐迦納總統失敗的阿庫佛艾杜(Nana Akufo-Addo)警告:「約莫30年前, 在迦納與烏干達等幾個非洲國家的帶頭下,推動自由經濟改革,試圖終結經濟衰退。但 在許多案例上,我們打開了市場,開放全球競爭,超脫採掘業,但我們沒東西跟人競爭。 所以,當非洲大陸過去10年持續享有愈來愈多的外國直接投資(FDI)時,絕大多數的 投資只是強化了我們這些經濟體的結構赤字。」 羅登認為,所有成功的工業化國家,走的都是相同的路徑,因此非洲必須採行某些產 業政策,達到振興製造業的目的,譬如暫時的貿易保護、信貸補貼,以及著眼於「研究 與發展」(R&D)的科技及創新政策。 難走出自己的路 自由貿易及自由市場的意識型態下,政府的干預經常受到譴責。非洲大部分國家都獲 得雙邊或多邊的外國援助及貸款,而這些也成了其他先進國家威脅非洲政府不得干預經 濟的把柄。富國提出的貸款條件、簽署的貿易與投資協議,都阻止非洲國家採取對自己 有利的產業政策。 由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主持的非洲進步小組(Africa Progress Panel)最近指出, 非洲的問題在於沒有足夠的「政策空間」。以歐盟與非洲的經濟關係協定(EPAs)來說, 歐盟讓非洲商品打入歐洲,條件是進入非洲的歐洲商品要減少80%的進口關稅,這對非 洲國內產業將是嚴重衝擊。 羅登表示,當全世界都在高呼「非洲復興」或「非洲崛起」的口號時,工業化的推動 幾乎消失在發展的議程中。就算服務業及人均收入皆有起色,但非洲仍舊無法崛起。服 務業無法創造足夠就業,非洲日益嚴重的青年失業也無法獲得解決。 改變的關鍵,在於修改世界貿易組織協議,以及重新審視許多正在磋商的貿易協定及 雙邊投資協議,讓非洲有權決定對自己有利的產業政策,朝真正的經濟進步走去。 (整理自《外交政策》)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6315 ────────────────────────────────────── 數字「非」真相:無力主導外資 與殖民僅一線之隔 2013-01-30/台灣立報 李威撰策劃、編譯 自1990年代後期開始,戰爭、政變、政治動盪及疾病等問題緩減,在非洲的投資明顯 開始增加,外資已超越外援金額,並快速改變了非洲國家的社會及經濟風貌。 外國投資再次勾起殖民的疑慮。相較於疲弱的政府,挾有豐沛資源的多國公司明顯占 上風。以獅子山共和國為例,中國幫忙開闢港口及修築270公里的鐵路,預計未來4年替 當地帶來7千個工作機會與150億美元的收益。對全國1年總預算僅5億美元的獅子山共和 國來說,無疑是一筆龐大收入。 目前,外國直接投資在非洲的主要投資標的,包含下列幾個主要範圍: 首先是基礎建設。為加強競爭力,政府欲大力投資電力、運輸、醫院及學校等基礎建 設的開發。然而本國資金明顯不足,非洲1年花費450億美元在基礎建設上,但需求達到 9百至1千億美元,這部分需要私部門進場,或私部門與政府合作。 再來是天然資源的投資。大部分的外國直接投資,主要用於礦石、石油與天然氣的開 採。近年來,農業投資比重則因全球糧安議題而增加,多國公司在此大肆收購農地。 另外是服務業。以電信業來說,非洲手機用戶比2000年增加近4倍,網路使用者也持續 增加,對頻寬的需求,帶動海底電纜的鋪設。以金融業來說,中產階級的增加,無論是 個人、中小企業或大型公司,對普及的金融服務有迫切需求。此外,零售業也有驚人成 長,光是沃瑪在非洲就有3百家分店。 儘管外資帶來好處,但也帶來許多問題。非洲向來有嚴重的貪腐問題,數十億美元流 入高官的外國銀行帳戶,一般民眾獲利不多。官員不只接受賄賂,還從中幫忙將民間土 地轉讓給外國公司,「土地掠奪」嚴重。 在開採礦及石油上,政府收入頗豐,但外國開採業者在當地聘用的人力,卻不及非洲 整體勞動力的1%。除此之外,採掘業的低薪、歧視及環境破壞,醞釀本地勞工及居民的 不滿,發生在南非的暴力衝突就是最顯著的例子。 但波札那及迦納等國家,多少可作為學習的對象。政府將開採鑽石獲得的收入,用於 發展其他相關產業,如鑽石分類及加工,創造更多經濟機會。 外資主導了非洲轉型的方向,如何運用外資便成了重點。但關鍵在於,非洲是否有能 力主導外資的使用,許多人對此表示懷疑。 (綜合外電報導)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631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55.245.236
quizro:interesting! 01/31 03:45
ffaarr:好文 01/31 09:32
ipfu:國政經的文章要寫得雅俗共賞不太容易,是這系列報導難得的地 01/31 11:53
ipfu:方 :) 01/31 11:53
ipfu:從發展理論、世界體系或國家能動性各種角度考慮來思考這則新 01/31 11:56
ipfu:聞,大抵能有更多體會 01/31 11:56
Shauds:同意 被破壞的環境最後還是要花錢修補 01/31 13:25
genewing:要工業化 必須要先有資本 才能辦工廠 買機器 辦教育... 01/31 13:40
genewing:亞洲國家 也是先從剝削農業累積資本 才轉型工業化 01/31 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