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對於處理犯罪的一些觀點」──────────────────────┐ │修復式正義:認為社會不需要一個帶著傷害的處罰來平衡犯罪。修復式正義以調解│ │ 方式來取代懲罰,在被害人、加害人與社區代表之間進行會談、悔過、賠償的過│ │ 程後,重新修復彼此關係,以達到預防再犯的目的。 │ ├────────────────────────────────────┤ │烏干達總統穆塞韋尼:「國際刑事法院繼續以一種膚淺和有偏見的方式錯誤地處理│ │ 複雜的非洲問題。這是不可接受的。國際刑事法院必須停止這種做法。我們知道│ │ 自己在幹什麼,我們對他們的忠告是:肯亞正在恢復,讓她恢復;我們知道過去│ │ 錯誤的根源;國際刑事法院不是解決這些錯誤的正確途徑。」 │ ├────────────────────────────────────┤ │聯合國:終止有罪不罰現象,對大規模侵犯人權的行為追究責任。「犯下暴行的罪│ │ 犯不能再指望可以逍遙法外。」 │ └────────────────────────────────────┘ 盧安達大屠殺 20年後的和解之路 2014-04-08/嚴震生 (本文載於聯合報) 4月6日是東非國家盧安達大屠殺的20周年紀念,該國上下有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總 統賈嘉梅(Paul Kagame)宣布7天的哀悼周(week of mourning),其目的除了療傷與和解 外,當然也希望能從此走出種族滅絕(genocide)的陰影,讓這個違反人類罪行的大屠殺, 不再成為綑綁盧安達無法向前邁進的束縛。 1994年4月至7月間,盧安達發生慘絕人寰的種族大屠殺悲劇,在短短一百天內,有80 至100萬的圖西族(Tutsi)及溫和的胡圖族(Hutu)慘遭殺害。若不是圖西叛軍由烏干達入 侵後,將激進的胡圖政府驅離,無辜冤魂的數字可能還不止這些。 悲劇發生後,特別設立的盧安達國際刑事法庭(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 for Rwanda,簡稱ICTR)審理那些犯下種族滅絕罪行的激進胡圖族領袖,但卻無法處理 為數眾多(超過十萬人)的一般罪犯,特別是許多胡圖族是在本身生命安全遭到威脅的情 況下,被迫加入屠殺的行列,因此他們基本上應當是從犯而非主犯。 冤有頭、債有主,若是這些犯下罪行者未受到應有的懲罰,公義何在?若真的全由ICTR 審理,曠日廢時,即使真的能夠完成審理和判決,也可能要花上幾十年,遲來的正義還 是正義嗎?如果將它交給盧安達本身的法院來處理,則面臨了資源短缺,是否能夠完全 公正的質疑,另外審理時間也一定會延宕,很難被受害者(victims)的家屬及親人所接受。 在此情況下,盧安達在2001年重新恢復社區法庭─加查察(Gacaca),由居民選出法官 審理那些沒有參與種族滅絕計畫、但卻真正犯下殺人罪行的加害者。全國各地的加查察 法庭一共審理了超過一百萬個案件,讓盧安達各級法庭能夠不至於因這項悲劇,影響到 其正常的運作。 加查察法庭有如過去南非及其它後衝突社會所成立的「真相和解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它提供受害者瞭解家屬被害經過的正確資訊,也讓加害 者有機會坦承罪行、懊悔自責,並在社區眾人面前向受害者致歉。由於加害者願意主動 說明其罪行並表達悔意,因此許多時候加查察法院會給予極輕的判刑,甚至讓加害者以 社區服務代替服刑,畢竟當加害者若是並非全然邪惡,僅是被動的參與和配合,有如漢 娜‧鄂蘭(Hannah Arendt)在親自聆聽納粹戰犯艾希曼(Adolf Eichmann)在耶路撒冷審 判的證詞後,所觀察到存在於一般人中的「平庸的邪惡」(banality of evil),因此 加害者人數眾多,甚至部份加害者幾乎可以被視為被害者時,和解而非懲罰可能更切實 。 賈嘉梅曾推動以盧安達的國族認同(national identity)取代過去對圖西及胡圖的族 群認同(ethnic identity),或多或少在新一代的年輕盧安達人中,具降低族群意識、 減少族群衝突的作用。不過,真正的療傷與和解,還是得由受害者及加害者共同來完成。 許多台灣人都看過好萊塢在大屠殺十周年時所拍攝在全球放映的電影《盧安達飯店》 (Hotel Rwanda),也對劇中溫和的胡圖族如何營救圖西族的英勇行為印象深刻。但它畢 竟是敘述盧安達種族滅絕中的人性光輝面,而未觸及後衝突社會中的療傷與和解。 盧安達大屠殺中倖存者伊瑪奇蕾‧伊莉芭吉札(Immaculée Ilibagiza)2006年出版的 自傳《寬恕,我唯一能做的:種族滅絕的倖存者告白》(Left to Tell: Discovering God Amidst the Rwandan Holocaust),是受害者選擇在加害者沒有道歉之前,就選擇 寬恕,而不讓仇恨生根的一種療傷方式。儘管她的家人慘遭殺害,但伊瑪奇蕾卻不願追 討血債。這其中完全不談正義,它的和解也是內在的平安,而非外在的接受道歉、原諒 加害者。這本書有中文譯本,網路上的討論也很多,在此紀念周時特別值得閱讀。不過, 作者目前已在美國定居,抽離了悲劇現場,不需要和殺害家人的胡圖族鄰居共處,因此 選擇寬恕或許還不算太難。 對那必須和加害者和解共生的受害者而言,他們能夠真誠懺悔及全然寬恕的故事,或 許更為感人。《基督教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在2006年10月刊載了包 括盧安達在內的四篇有關「非洲國家在內戰後如何走向寬恕道路」(Africa After War: Paths to Forgiveness)的報導,訪問了一位盧安達圖西族婦女在喪失所有親人、繼承 咖啡園後,聘用殺害其親人的胡圖族鄰居之故事。有人問這位圖西族的婦女她是如何克 服心中的仇恨,與敵人同工,她的答案相當簡單,因為別無選擇,只能與他們繼續相處。 在盧安達種族大屠殺二十周年前夕,這份以國際新聞著名的報紙又作了相關的報導─ 「恐怖二十年後:盧安達的重生和更新」(20 Years after Horror: Rwanda’s Rebirth and Renewal)。該文提到一位在悲劇發生時,曾在死人堆中九天後才倖存、年僅13歲的 盧安達年輕人,回憶當時的情況,認為實在糟透了。但是現在與那些加害者可以成為朋 友,他們是生意上來往的對象。回想1994年發生的種族滅絕,讓他更堅信這個悲劇必須 永遠不再。在紀念盧安達大屠殺二十年的今天,如何化解仇恨,建立和解共生,已取代 真相與正義,成為目前追尋的目標。無論你是否同意,它至少是希望放下過去、努力面 前,朝新方向及目標邁進的不同思維。 http://goo.gl/YzlDR0 (20140409/UD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5.18.187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IA/M.1397052444.A.B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