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這篇 其實是我看完 印度 -- 成型中的強權 國防部編譯 第537號 INDIA : EMERGING POWER Stephen Philip Cohen(史帝芬。柯恩 著) 所做的整理 這算是一本... 研究報告 就是 沒有什麼「論」的部份 主要是介紹印度的情勢 然後說 印度在崛起這樣 因為是作者 2001 時寫的了 所以關於外交局勢、軍力 的部份我就沒看了 (這本內容真的很「充實」 -- 什麼都講 所以很大一本) 倒是關於國情、政治架構 的部份 對我來說是挺新鮮的 和大家分享一下 ------------------------------ 。 國家意識: 印度是一個「國家意識」非常強烈、而且良好 的國家 印度人普遍認為 「印度」-- 這整個次大陸 是一個國家 就連巴基斯坦人 都會認為「印度」是有著兩個國家的一個整體 (可能和台灣某些人的觀點有點相近) 書上提到 如果把印度分為五大區 成功統治四個區塊的政權出現過九個 其中包含統一次大陸的 古文明孔雀王朝(西元前321-181) 和 蒙兀兒人 雖然不論是「分」的時期 還是蒙兀兒人、英國 的統治時期 印度都存在著許多王國 (蒙兀兒人利用宗教把自己拉高到神子的地位 然後對各王國授權 而非征服 英國對許多王國並沒有「占領」或「統治」 而是由東印度公司「代為管理」) 印度人還是習慣(尤其是在獨立運動鼓吹後)認為整個次大陸是一個整體的國家 為什麼說良好呢,在獨立運動後,印度人普遍認為 「印度終將出現英明的領袖,帶印度崛起成為領導世界的大國」 這一方面 是獨立運動宣揚國家主義的結果 一方面是因為這個在與週邊國家關係上 有著領導地位 。文化傳統 延續上面的說法 事實上,因為位在封閉的次大陸中 就像成功把 海及山之間的 「中原」給統治的中國一樣 印度歷史上有著「天朝」的思想認為自己是世上最 好的國家;也因為非西方體制的古文明成功流傳下來,印度 就像中國有「儒家」 一樣,也有著完整的政治、宇宙觀、價值觀 的文化傳統 就像中國的「儒家」、日本「武士道」一樣 外界看印度只覺得他們有著 「神秘文化」、「異種宗教」,但對印度人卻有著文化自豪 一直到現代 印度的政治機構名稱著都還留有大量的梵文字根 也因此 作者提到了印度政府 「不輕信外國」 與 「愛向週邊小國說教」 這可能是他們文化傳統一的部份 另一方面也因為他們自認「有自己的一套」 。獨立後 政治、國關發展史 首先要提的 傳承英治時期的系統 印度是一個內閣制的國家 而且一獨立 就有完善的民主治度(這點和中國不同) 雖然有總統 但除了是名義上的三軍統帥之外 沒有實權 印度在獨立後,經過了相當長時間的一黨獨大時期 (國大黨) 獨立後,有十七年的時間是由 尼赫魯 掌控全國 (有點像新加坡, 人民可以投票 但長期就習慣投給國大黨) 書上說,他掌握了「連英國總督都未能擁有的權力」 他也是當時唯一的政論家 事實上,他的後繼者不是他的嫡系 就是 沒有想法純延續政策的過渡者 他在1964年過世 下一任 夏理斯特 就是完全依循他的既定原則 1966~77 、 1980~84任總理的是他女兒 甘地夫人 (並非聖雄甘地 的老婆) 1984~89 則是他孫子 拉吉夫 當總理 。尼赫魯的思想 (尼赫魯主義)包括 「認為印度文化有值得拿來教育西方世界的部份」 「認為印度是個大國 且終將出現英明的領導者」 -- 「強國主義」 以上兩點,讓印度在國大黨執政期間奉行了很久的「費邊經濟」 意即 不要大量從體制上接受西方的指導,印度只要自己慢慢發展就可以茁壯 這點有點像後來 中國 在確認共產體制失敗後,選擇「摸著石頭過河」一樣 也和中國一樣 這個觀點後來面對衝擊 而有加速西化的情形 但在體制改革上 (比如說法治、人權、自由經濟...)印度似乎慢了中國一小步 「對美國的不信任」 -- 除了從文化上有自豪,還加上 二戰之前的英國其實和 美國沒那麼麻吉 所以印度並沒有跟著英國向美國靠攏 這點 最重要的發展就是,因為對美的不信任,和 對西方文化的不崇拜 尼赫魯 一定程度很欣黨 蘇聯 能夠排拒美國為首的北約西方世界 的文化入侵 所以在冷戰時期 印度宣布「不結盟主張」 不加入冷戰任何一方 但實際上 卻在經貿和外交上親進蘇聯 (其實在更早前 印度 就在二戰正烈時發起「(印度)退出運動」 當時甚至號召美國等非戰區國家退出二戰 當然 沒有被理會) 尼赫魯 思想 讓印度在獨立後 不只一次拉幫結派 認為某(些)國+印度 可以成為和英美一抗的大集團 ; 他們不習慣拉攏週邊友邦 因為他們認為 這些小國是自然附庸的關係 甚至,該小國人民也這麼認為 而且,他們也 不喜歡當小弟。 但實際的情形是,印度一直都不夠強大 尤其在經貿上 所以沒有一次的結盟 是可以算成功的 (尼赫魯時期 主要是喊出「第三世界國家團結」 即號召各第三世界國家 以 印度 為首 團結起來反對共產專制 和 英美帝國集團) 反而是 過去的敵人、也是過去的準盟友 中國(中印交戰過 也有人主張過 聯中) 在後來經濟發展地比印度快 這使得新一個世代的印度年輕人不再這麼認同 尼赫魯主義; 有點像 向西方文化低頭的中國人、台灣人 不再這麼認同 共產制度、中國文化傳統 一樣。 作者說,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年輕人開始承認中國發展得比印度好,該學學人家」 。「現實主義」: 1960年中期 印度一個弱勢的在野黨「自由黨」曾 提出向自由經濟靠攏的論述 -- 「現實主義」 但並沒有成功得到選票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 這個支持「自由經濟」 強調不將美國、中國視為敵人 的政黨 以 台灣人普遍的價值觀認知 應該算是「改革派」 但 他們的組成卻是 「舊(英治)政府官僚」、「諸候家族成員」、和「商界」 (有點像 現在的國民黨鼓吹三通這樣) (所以說他們是現實主義挺貼切的) 。「印度教文化復興主義」: 這個思想 比 尼赫魯思想更強烈推崇 以印度教 為主體的印度傳統文化 並且認為 「文化間必然存在衝突 但印度文化是以和諧穩定為主的文化 所以 被外國認為是「弱」的文化」 他們 也是「大印度」觀點的奉行者 極力反對巴基斯坦的成立 這個主義的社會團體(政經勢力) 支持了「印度人民黨」 特別的是 這個「印度人民黨」的政治人物 在立場上是親美的 主要是因為 反對尼赫魯家族 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施政 所以親美 事實上,它的重要領袖 潘特 在1965年 還是國大黨員時 就在黨內年度大會中 發表「印度該發展核武」的主張,而且在他任國防部長任內 於1974年說到做到 印度進行了首次核試爆 像這樣「既親美,又激進」的思想,也許在台灣一般大眾眼中很特別吧 但,套句作者的話 在印度,什麼樣的思想都有 。甘地主義: 甘地主義 就是「和平非暴力」主義 全然的不動武、民主自決、種姓平等 還帶點印度國家主義思想 作者半開玩笑的說 甘地最激進的政治行動 就是讓自己被抓起來關 借用「印度教復興主義」的說法,甘地主義 因為太缺乏侵略(應該說擴散)性 又與現代社會經濟較沒關係 所以並不是一個 很突出的主義 但,甘地主義 卻可能是目前印度最多人支持的主義 除了甘地本人 的高道德形象 對印度社會文化的影響力外 甘地 和 尼赫魯家族 的關係 (同時推動印度的獨立運動 算盟友) 讓長期執政的尼赫魯主義者 大量接納了 甘地的思想 這也使得 尼赫魯即便得到了國人賦與的極高權力 卻還是反對專制政府 以上四種,加上 各地的地區性觀點(後面會提到) 混合成為新一代印度人的思想成份 就像台灣年輕一代 既承襲、珍惜中華文化,又強調台灣本土自覺,又反中國,又想三通 作者認為 這樣的文化是有助於社會中的人民建立思考能力的 他指出 印度人普遍有著強大的論證、發表 的 能力(也是其成為 軟體王國的核心競爭力) 極大的原因是因為 即使在現在 印度人一出生就被迫要理解極為複雜的「種姓制度」(後面會提到) 。政治體制 -- 簡述 印度在憲法上規定的 是一種近乎聯邦的制度 中央政府只具有國防、外交 的操作權 和財政、行政上的地位 而 省(我不清楚印度用哪個字 不過中譯是「省」) 的自治權極大 (含 法律與秩序(警察機構) 教育、社會政策 ) 這點上面有提道 和 歷史上印度政權體治有關 也和豐富的文化背景、種性 有關 然而,在國大黨主政期間 尤期是 尼赫魯時期 省幾乎是全盤接收中央的指揮 但,雖然在制度上,中央可以任意地成立、廢除 或改組 現有的省 實際上卻有越來越多的 新的省 是透過政治運作 從大省份中獨立出來的 尤於國大黨獨大了非常久 所以和新加坡、老國民黨 一樣 有著非常專業的文官官僚 據作者表示 尤於印度傳統十分重視道德 所以印度的官僚體制 曾被以 「世界上最有效率的十大政府之一」盛讚 (不過,如果這是真的(印度政府不貪腐)的話 那也是個極好的例子 證明「決策路線走錯了,行政效能再高也無法讓國家茁壯」) 。政治體制 -- 分離主義 與 國大黨式微 這裡有一段,很有一提價值的歷史故事 因為上述的憲法制度,使得印度的各省的自治、差異、向心力 都頗高 在政治強人 尼赫魯 逝世後,各省開始發展自己的政治生態 各省的地方型政治人物 可以拉攏自己省內的選民 他們不一定要聽從 來自新德里黨中央的指示 於是 國大黨 逐漸成為 各個省 內的國大黨 角逐的戰場 而黨中央的指揮權日益淡化 而這些 各省領袖 則被合稱為「聯合組織」 當 甘地夫人 靠「聯合組織」的支持 當上總理後 為了將權力收回黨中央,她將各省政治人物的權力剝奪、讓不完全順從的部長下台 最後,原有的中央政府領導群 只剩下她、她的兩個兒子 還留在任內 作者說 「國大黨看起來似乎擁有更大的權利 -- 部長級人物隨時可以撤換 但卻不再是一個具有活力與競爭力的政黨」 這也註定了國大黨走向衰退、失去政權的命運 印度人民黨 它記取了國大黨的教訓 透過遷就政治夥伴、吸收新夥伴 來穩定其領導地位 在作者撰文的當時 相信這將會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執政聯盟 但,在最近一次的大選中,國大黨的聯盟 (被公認爆冷門) 地奪回了政權 (目前印度約40個政黨中 大部份屬於省級的政黨 而算得上全國性的政黨有七個 分別 變動地 分成三個政治聯盟 -- 一個由國大黨主導、一個由印度人民黨主導 一個則由數個「左派」政黨所把持 含人民黨 (此人民黨大概非印度人民黨吧)) 。政治體系 -- 分離主義 上述提到印度各省逐漸自主,甚至省內部地區獨立出來 在文化上,也越來越多省出現獨自特色、甚至反新德里 的「地區性觀點」 因為印度地很大、歷史上就存在多王國、又有複雜的種姓制度 (有很多王國長期存在,其中有些曾一度統一大半的印度) 使得許多地方還留有自己的文化、語言、宗教 作者舉 安德拉普拉德希 省為例,該省於01年舉行「反殖民主義、反帝國主義」 的慶祝活動 但,不是針對美國等西方國家 而是慶祝四十年前 使用泰盧固語的人團結起來 使該省得以成立新省分 「從新德里的宰制中解放出來」 (受甘地主義 即革命運動 影響,印度在獨立後 憲法一直有「語言重組」的條款 意即 同一個語言的人民 有權聚在一起要求成立一個自己的省分 而 中央政府 也可以主導這件事) 作者還提到,印度幾個鄰靠外國的省份 如 西孟加拉 也三不五時向鄰過流露出 遠勝於對新德里的友好態度 甚至,長久以來 由同個省分 移民到同個外國的人民 在當地組成組織 讓印度出現了 「省 - 外國」的特殊外交關係 隨著 軟體產業的發展,印度某幾個省分明顯地勝過其他省分(經濟成長差三倍) 也讓發展快速的省分日亦坐大、而貧弱的省分對中央政策抑發感到不公 作者還提及,有些省分甚至會對於中央的軍隊經過或駐紮其境內感到不安 總之,在目前 雖還沒不是印度社會、政治最主要的議題 但 「印度聯邦化」的現象與爭議確實已成為焦點,也確實正在發展中 。種姓制度 雖然 種姓制度 確實分著階級 也 雖然 種姓制度 的設立是從印度教義而來 但種姓制度的發展 早已不像印度教義設計時 這般簡單: 印度教義中 的種姓制度 其實是政教合一過程中 設計的一套階級制 僧侶 即「宗教的最高者」,再來是 戰士 「統治階級、貴族」 再來是 商人「有錢的人」,再來是 農人「替貴族、商人服務的人」 最後是 非印度教徒 與 賤民 這裡所謂的「種姓」簡單來說就是指 家族的姓 可能是這個制度發明得早 當時的姓很少 而可以成為一種人口管理政策 像中國周朝這樣 和中國不同的地方 我想是因為 1. 印度沒有發展過郡縣制 所以既得利益群的社會地位沒有被打破 2. 印度可能較少「平民暴動演發的革命」 3. 印度歷史上 投降的王國不會被消滅的可能性很高 (中國傳統是「龍榻旁豈容他人安臥」) 這差異可能是從文化而來 也可能是印度歷史上軍事能力改革過慢 以至於除了古文明、外來侵略者 甚少政權 能以消滅戰統一全國 總之 種姓制度 得以存續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既得利益者實力龐大」 種姓制度 沒被消滅,低等種姓就得適應 在古代 某個低種姓的人有錢之後 會找僧侶創造一個新的種姓 來讓他升級 就這樣 種姓越來越多,而低等的種姓持續弱勢 因為只要其中少數有錢的 都會乾脆脫離低等種姓,改用新種姓,然後成為高等種姓的一分子回頭打壓他的遠親 現在仍有許多種姓是集體住在一起的(稱為部落) 像中國還有 x家村 一樣 不論是貴族、高階種姓利用不平等資源維持社經地位 還是一般、尤其是低階種姓 長期群聚於某地區 甚至是印度發展的緩慢 造成基礎建設不普及 都加強了 種姓制度 對抗現代化民主體制、自由經濟 的力道 又 種姓越來越多後 種姓間的仇視(中國也有姓氏間的械鬥)、種姓的演化(族譜) 高等種姓 不幸衰弱成為半高不低的種姓 又有通婚的、特殊職業的 以及 種姓的移動或分支 總之 自己的種姓 自己的種姓與其他種性的關係 成為生為印度人必學的一堂課 接受(理解)平等制度下的不平等待遇 更迫使印度人架構更強大的邏輯能力 甚至在英國殖民期間 建立新式軍隊時 都為此而設計了各個「種姓團」 這是承印度兵制的思想 -- 像清朝八旗 一樣 雖然大家都是英軍 但各團 更接近是 某地區他的種姓派出來 參與英軍 這樣的存在 由於高階種姓刻意歧視低階種姓 不但本來受教權就受到不平等待遇 即使接受了同樣的教育,低階種姓依然難以爭取到 IT產業中足以讓他們翻身的職位 在企業中如是 政治中亦然,雖然印度國會有低階種姓的保留名額 雖然印度是民主國家,但 甚少政治人物 敢、有效 反抗 幾乎代表整個「學界」和 「產業界」、「政治界」的高階、貴族種姓 受教、就職、從政 三大翻身之路困難重重 使得低階種姓變得更激進 低階種姓 在幾個部落人口眾多的省分 和回教徒結盟 取得更多的席次 這使對 高階種姓 而言產生了極大的壓力 這兩種團體 或全國性、或地區性 各自結合知識份子、僑民 在全印度發起的社會革命衝突 被稱為「社會翻騰」 如上所述「種姓」本身就具有許多意含 某個種姓可能意為著信某種教派 可能住某個地方、可能有某段歷史、通常有自己的組織(像宗親會這樣) 低階種姓 為了提升力量 可能循求和自己有同屬性的團體 但 這樣又為 「低階種性」這個集合帶來分裂 例如,某些種姓支持成立新省份 但 可能這訴求不適合他的盟友 某些種姓和回教徒結盟 某些甚至改信回教(稱為 自由印度教徒) 但某些低階種姓卻異常虔誠 省份自治 乘上 社會翻騰 讓這個印度變得更亂 上面提到的「激進的低階種姓」在許多地區已經演變成街頭暴動的事件 而在更多地區 「感到壓力的高階種姓」因為黨握政府 所以任免的公務人員 甚至檢警司法人員清一色是高階種姓的,公然利用公家機關欺淩低階種姓 並以拘留可能暴動的低階種姓知識份子 (類似 白色恐怖 這樣) 種姓制度的改革牛步 也造成了印度的國際形象受損 和 各大國對於與印外交的卻步 畢竟 每次見面都要說上幾句「人權議題」的 胡景濤 和小布希 其尷尬是大家都看得到的。 。經濟發展爭議 眾所周知 印度近年來 IT產業發展得很盛,但在它經濟「似乎」起飛的同時 也帶了很多爭議 1. 自由經濟 發展緩慢 -- 作者在這裡 特別是指「國營事業」 不是指國有企業 而是指「計畫經濟(中國用語)」中的國營產業 印度現在許多大規模的產業 都還在特許 或 國營獨占 的階段 像以前台灣的煙酒公賣、造船、郵政 而且 開放、民營化 的腳步甚慢 作者以 「非常」漸進式經濟革命 來形容 2. 貧富不均 -- 發展IT產業 而導致經濟以 7、8%以上速度成長的 其實只是印度少數的幾個省份,雖然印度官方、精英 非常討厭外界拿 印度幾個貧窮的地區來放大 但印度確實是 全球活在貧窮線下人口最多的國家 而且印度的種姓制度 和歧視、對立 更加強了這個問題 3. 資源被剝削 -- 許多印度的IT企業 都是外資企業 他們利用印度的廉價人力、研發高附加價值的軟體產品 除了一點薪水 什麼也沒留在印度。許多甚至是在免稅區中 而他們研發的低成本產品 在國外加工、包裝、行銷後 再貴貴地賣回印度 作者以「十進位 歷史重演」來形容 印度人發明了十進位 由阿拉伯世界 傳到全球 最後讓全球的科學進步了 卻只有忽視十進位的印度人落後 雖然如此,印度的經濟還是被樂觀看好, 根據前陣子的報導,現在泛英語系的國際企業 都紛紛把 電話客服部份 搬到人力便宜的英國 (花旗就是一例) 這些企業相中的 也都是所謂的「三級城市」 -- 因為地價更低 這不但有助於印度經濟成長,也有助於拉近它的貧富差距問題 附上新聞三則: 人民黨 敗選 的原因 -- 五年了,經濟沒變好 社會沒安定 http://www.people.com.cn/BIG5/guoji/14549/2498032.html 現任總理 曼莫漢·辛格 經濟改革派學者 (國大黨主席 桑妮亞. 甘地 為換取國大黨專業形象 放棄競選總理 ) http://www.people.com.cn/BIG5/guoji/1030/2507620.html 現任總統 印度首位女總統巴蒂爾 http://www.rti.org.tw/News/NewsContentHome.aspx?NewsID=77479&t=1 以上,是我的 整理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雙瞳》 導演陳國富說: 「李安說他終於可以 "只為自己拍電影",但他的"自私",成就的卻是華語電影的新標準。 「李安明白,一個民族的苦難,或說全人類的苦難,其實就是創作者自身內在的苦難。 「他在觸動這根集體神經的同時,能既不張狂也不自憐自艾」 「他的置之死地而後生,我是既感動也羨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192.201.54 ※ 編輯: oodh 來自: 210.192.201.54 (10/18 02:41) ※ 編輯: oodh 來自: 210.192.201.54 (10/18 02:45) ※ 編輯: oodh 來自: 210.192.201.54 (10/18 02:46) oodh:轉錄至看板 politics 10/18 02:47
npchen:感謝整理:) 10/18 02:52
moonhuang:推用心整理 10/18 06:11
quench:很有趣 推一個!! 10/18 09:35
sheeple:推一個~~最近本版充滿書香氣息哈哈 10/18 12:59
※ 編輯: oodh 來自: 210.192.201.54 (10/18 14:16)
catalparue:推薦這篇^^ 10/18 22:59
nemesis0:錯字太多 得好好修一下哦= = 10/18 23:19
BioMachine:推!!!寫得很棒 10/19 00:20
Weimike:推一個唷^^ 10/19 02:32
ianc:細心 10/19 03:26
hellman0719:感謝分享~ 10/19 10:27
workworkwork:push 10/20 00:21
Kati:辛苦了 10/23 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