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myurl.com.tw/qr61 ■ 書籍資料 書 名:國際觀的第一本書——看世界的方法 作者:劉必榮 出版社:先覺出版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134-116-3 2008.10.09  國際觀的第一本書—看世界的方法 先覺出版 》 作者序:一直想寫一本讓一般人都看得懂的國際關係書。 這個想法其實在二十年前就已經萌芽。一九八七年底,台灣宣布解嚴,報禁隨即於一 九八八年開放。當時我剛回國教書不久,應《中國時報》余紀忠先生邀請,進入報社兼任 國際新聞中心主任,負責整個國際新聞的規畫。 身為研究國際政治的學者,能夠在第一線親自觀察國際情勢的發生,當然是相當興奮 的。但我也隨即面臨一個問題:如何讓學術的語言,和一般讀者能夠懂的語言,做一個調 和?如何在雅和俗之間找到平衡、接軌? 當時我就想寫一本介紹國際關係的書,但因為工作忙而無法撰寫專書,最後只得把在 報社寫的十萬字專欄,交給三民書局結集成冊,取名《深層思考與思考深層》。那是我第 一本國際關係的書,但還不是理想中的面貌。 三年後,我離開國際新聞中心,進入主筆室。一九九八年初離開中時,半年後應邀進 入公共電視,擔任帶狀國際新聞節目的評論主播。我把這個主持與評論的工作當成社會教 育來做,希望能帶領一些對國際情勢有興趣的朋友,撥開口水與八卦的雲霧,伸頭出去, 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寫一本國際關係普及書的構想,一直在我心中翻攪。 二○○二年底我離開公視,隨即進入年代新聞台,當時正逢美伊戰爭爆發期間,我每 天為觀眾解析戰爭與國際情勢。二○○五年中,年代新聞台易主,我離開年代,於同年十 月進入大愛電視台,製作並且主持一個每週播出的國際新聞節目,一直到二○○六年中為 止。前前後後,我在電視台評論國際新聞共八年的時間。 無論在報社還是在電視台,我最常接到讀者和觀眾來信問的問題是:我該怎麼看國際 新聞?怎麼了解國際事件?如何在沒有學者專家分析的情況下,自己去看懂這些事件? 要看懂這些事件,當然需要有足夠的背景知識,不然都只能自己胡思亂想。有一則很 有名的故事:美國派駐海外的大使當中,不乏政治酬庸。有一次,一位酬庸的大使被派駐 韓國,他滿腦子問號地詢問底下的幕僚:「韓國為什麼會有兩個呢?」幕僚答說:「報告 大使,因為過去打過一次韓戰。」大使接著問:「韓戰?什麼時候打的?我怎麼不知道? 」相信那名幕僚聽了,頭上一定三條線。所以說,強化自己的背景知識是第一要務。 再來,就是要有觀察國際情勢的理論架構與脈絡,而這本書想要提供的就是這樣的框 架與脈絡,讓大家以後在看國際新聞的時候,可以把一大堆雜亂的事件,分門別類放進框 架中觀察,這樣就有條有理,有脈絡可循,也才可以往上累積自己的知識。有志從事國際 新聞採訪的朋友,也可以從這本書看起。 不過,要寫出一本國際關係的普及書(一位當過外交官的政大外交系學妹跟我說:推 廣自然科學普及化的書叫「科普」,那你推廣國際關係的書應該叫「國普」吧?)並不容 易。它不能與國際事件貼得太緊,因為國際新聞事件天天都在變化,貼得太緊,書就大概 只有一年的壽命,一年後就失去時效,成了歷史。可是它又不能離開實務太遠,因為離得 太遠會變得像教科書,對一般非國際關係專業的讀者,產生閱讀的障礙。 所以我在體例與文筆上嘗試,就好像二十年前初掌國際新聞中心時,努力在雅和俗之 間尋求平衡。我一直很欣賞張五常教授和熊秉元教授寫的經濟學文章,他們的文章淺顯易 懂,讀起來像隨筆,但其中又有大學問。雖然像國際關係這樣的學科,很難寫得那樣行雲 流水,但我撰寫過程中左思右想,調整體例,拿捏深淺,從動筆到完稿,算算也花了三年 半的時間。這期間,出版公司換過兩個編輯,才把這本書催出來,也真是苦了他們。 另外,我特別請蕭秀青小姐協助,整理名詞解釋作為附錄,幫讀者做一點祕書的工作 。秀青是非常優秀的國際新聞工作者,編譯與出國採訪的經驗都相當豐富。她曾在路透社 工作,也曾在公視與大愛與我共事,共同製作國際新聞。我很感謝有她的協助。 基本上,這本書的主題不是國際「現勢」分析,而是教人怎麼看國際情勢。因為不是 現勢,所以過了幾年都還是可以看。這是我寫書時念茲在茲的理想,至於能不能達成這個 目標,就讓讀者來評斷了。 寫在前面 台灣人其實是很矛盾的。 從地理位置、國際處境,以及自然資源來看,我們應該是要很有國際觀的。因為作為 一個小國,我們一定要比大國對國際情勢有更高的敏感度。可是在實際上,台灣人又非常 沒有國際觀。我們的注意力往往被內部的口水與八卦所占據,對於台灣以外的事務,既沒 有能力關注,也不感興趣。這其實是很可怕,也很可悲的。 可是要加強國際觀,我們應該從哪裡開始呢?學外文很重要,對國際事務與國際文化 有相當的敏感度、相當的興趣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分析國際情勢的架構 。 本書的第一部分,就是介紹當前國際政治幾個重要的權力板塊,以及大國與小國的互 動。在過去冷戰時期,要看懂國際關係比較簡單,因為只要把「美蘇爭霸」的架構往國際 事件上一套,大概都可以看出一個端倪。冷戰結束之後,國際關係又恢復往昔的生機與複 雜。舊的衝突(如巴爾幹半島的民族衝突)又冒了出來,而新的強權,如中國,也逐漸浮 現。在這同時,美俄之間的角力也不因冷戰結束而休兵。所以在第一部分,我們就從大架 構,把這些看似複雜的權力互動,試著理出一個頭緒。 當然,國際上有許多板塊或集團,比如APEC、東協、東協加一(東協十國加上中 國,或日本,或韓國,所以共有三個「東協加一」)、上海合作組織、美洲國家組織、北 美自由貿易區、南錐共同市場(南美南方共同市場)、歐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非洲聯 盟等等,分別根據軍事、政治或經濟,將世界化成一塊一塊。不過由於這些區塊都是靜態 的,很容易在網路上查到相關資料,所以本書就捨去不談。因為我基本上想寫的還是看世 界的「方法」,而不是國際現勢資料庫或字典。 第二部分談到政經議題。石油、糧食、貿易、災難、衝突等,都是近年來國際上的中 心議題,在可見的未來也勢必是全球注目的焦點。了解這些中心議題,讀者可以看清國際 事件背後,國與國之間如何互動,以及它們帶來的深遠影響。 第三部分要談的是達成外交政策目標的工具。一個國家想要達成外交政策目標,通常 可以在「外交」、「經濟」、「軍事」、「宣傳」四個工具之間作一選擇。這四個工具該 怎麼運用?有哪些實例可以為這些工具提供「註腳」?大國和小國在選擇運用這些工具時 ,有沒有什麼特別的限制?本書將分章討論這四項工具。 在本書的最後,還附有重要名詞的解釋。讀者閱讀本書,第一遍可以不必看名詞解釋 ,先一氣呵成把正文看完。這是粗看。等到第二遍細看的時候,就可以參照附錄,對單一 事件或名詞有更完整的理解。好比欣賞國畫,有「潑墨」、有「工筆」,讀者可以根據自 己吸收的快慢,在收放、深淺之間做一調節。 現在,就請翻開第一部分,讓我們從中國的崛起開始談吧! ■ 書摘 談判與調停:「管理」國際關係的外交工具(摘錄) 二○○七年十一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到中國大陸訪問。中國總理溫家寶在接待的時 候說,他四月到日本訪問時碰到下雨,那是「好雨知時節」。今天福田訪華正好碰上一場 瑞雪,那是「瑞雪兆豐年」。用好雨和瑞雪,為中日關係緩和了氣氛。 福田也是有備而來。他在北大演講時,用中國的傳統幽了自己一默。他說:「在新年 即將到來之際,福田來了,也就是『福』到了。」接著又說:「中國有句詩說得好,『梅 花櫻花常相伴』,我認為與中國領導人和兩國國民一起,促使梅花綻放,共用春天爛漫盛 開的櫻花,就是我要完成的任務。」一路「傳統文化牌」打下來,讓他這個高峰外交成果 豐碩。 像這樣的外交事件,或者說外交花絮,我們該怎麼觀察?又怎麼找尋它背後的意義? 從福田的訪問中,去看中日關係的發展,當然是一個角度。但是我們也可以把「時間 元素」抽離出來,專注去看「外交」的部分,這樣我們從中所汲取的心得,就可以用來分 析許多不同國家的不同互動,而不是僅限於分析「此時、此刻、此二國」的關係。 這裡所講的外交,指的是「外交工具」。 外交的藝術 通常當一個國家制訂了外交政策目標之後,會需要動員一些「工具」,去達成這些目 標。達成外交政策目標的四種主要工具就是軍事、經濟、宣傳和外交。 所謂「外交」,是透過談判,去管理國際關係,並且執行一國對另一國的政策。透過 外交的手段,我們對一國將會做什麼,或不會做什麼,也比較有具體的期待。 必須注意的是,「外交」(diplomacy)工具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不 一樣。外交是透過和平的方法(談判協商),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基本上它是「工具 」,不是「目的」。 「外交政策」則不同,它有更長程、更全面的考量,也不是每一次都要用和平的方法 去解決衝突,因為有時甚至得靠戰爭或引爆衝突的方式,去達成政策目標。所以外交政策 和外交,有本末、主從的關係。過去,美國有媒體批評柯林頓的外交,說他「只有外交, 沒有外交政策」,意思就是他只重視工具,卻沒有藍圖;太注意每一步都要討好人,結果 弄得只有短線考量,沒有長程規畫。 當時美國的媒體用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你跟巷口那個老頭子買鞋帶,買完就走了 嘛,為什麼還要那老頭子喜歡你呢?外交和外交政策不一樣,外交上的「工作關係」,和 個人的「人際關係」也不一樣。 外交主要是由誰來做?過去當然是大使、公使等派駐在國外的職業外交官。十九世紀 時,由於交通不方便,所以常駐外交官的功能就相當重要。外交官在法律上、政治上代表 派遣國,負責在國外進行談判交涉、危機處理,同時也蒐集情報,向國內回報。他們就像 一國派在國外的「耳目」,負責了解他國的外交動向,以及外交政策目標是否與我國相衝 突,然後及早向國內回報。至於總統、首相或外長,則是在國內的大腦,負責發號施令。 後來,海外交通日漸發達,「大腦」也親自出來了,於是我們看到外長出國從事穿梭 外交的例子愈來愈多。最有名的當屬美國尼克森總統時代的國務卿季辛吉,一九七三年中 東戰爭之後,他在中東穿梭調停,「穿梭外交」幾乎成為季辛吉的同義詞。 外長之間的互動多了之後,也可以發展出相當熟稔的關係。過去中國外長李肇興和美 國國務卿鮑爾的故事就很經典:有一次李肇興在週末下午打電話給鮑爾,鮑爾在家裡樓下 接電話,鮑爾夫人在樓上。結果電話講著講著,鮑爾家有人按門鈴,狗叫了起來,鮑爾夫 人不曉得鮑爾在跟中國外長通電話,還從樓上喊下來,叫鮑爾去開門。 鮑爾後來在一場演講中提到這件事,惹得底下哄堂大笑。不過這件事足以透露出美國 與中國溝通的頻繁,以及雙方關係的密切。 美國對於這種接觸的層級規定得相當嚴格,因此並不是每個國家的外長或外相都可以 這樣跟國務卿通電話。這跟美國總統與外國元首會面的層級一樣:一位外國元首訪美,我 們都會注意:這位外國元首能不能進入美國本土?進入本土的話,是在西岸還是東岸?能 不能到華府(前總統李登輝曾應邀到康乃爾大學演講,但是到不了華府)?到了華府,能 不能進白宮?進白宮是正式和美國總統會面,還是只是某位高官(副總統或國家安全顧問 )的客人,然後「不小心」在走廊碰到美國總統?白宮有沒有安排國宴?除了進白宮之外 ,有沒有受邀到大衛營?到大衛營有沒有過夜?最後,有沒有受邀到總統的私宅作客?以 布希總統為例,有沒有受邀到布希德州的牧場作客?或更進一步,有沒有到布希家族的度 假別墅作客? 就這樣,一層一層往上升,絲毫含糊不得。柯林頓當總統時,有一次準備在白宮會見 達賴喇嘛,結果受到中共強烈的抗議。為了兩全起見,最後是由高爾副總統邀請達賴喇嘛 以宗教領袖身分訪問白宮,然後柯林頓剛好有事去找高爾,所以在高爾辦公室與達賴喇嘛 「巧遇」。 就這樣,你說達賴喇嘛見了美國總統沒?見了,但又不是正式會見美國總統,這樣才 做到兩全。這就是外交藝術,但也是因為美國有種種外交會見層級與規格,才玩得出這樣 的藝術。 從元首會面的層級與規格,也可以看出兩國關係的深度。二○○七年七月,俄羅斯總 統普京,成為第一位應邀到布希家族位於緬因州別墅作客的外國元首。當時老布希開快艇 ,載著小布希和普京兩位元首出海,晚上還一起吃龍蝦大餐。當時被稱為「龍蝦外交」, 一時之間傳為佳話。 不過佳話歸佳話,並不保證一定會有具體的結果。這就是接下來要談的高峰外交,或 首腦外交、元首外交。 元首外交 隨著交通的發達,不只外長親自出馬拚外交,總統、總理或首相也經常親自出馬,從 事外交工作。元首外交的形式相當多,正式的「國是訪問」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其他如 婚喪喜慶、度假、看病等,統統可以成為外交的方式。所以下次我們只要看到哪一國的國 喪,或哪一位王子或公主的婚禮,各國元首雲集,通常也就是私下兩兩接觸的外交場合。 福田康夫到中國的訪問,就屬於首腦外交的層級,但是這裡也突顯了中日外交的兩個 特色。第一,日本無論是跟中華民國,還是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個人外交」都扮 演著很重要的角色。過去岸信介與台北的關係,或是田中角榮與北京的關係,都可以看出 「個人外交」的特色。 其實在亞洲,外交一向有很濃厚的個人色彩。過去李光耀在新加坡長期執政,他也經 常施展個人外交,在各國之間穿梭。印尼也是一樣。一九五五年,印尼總統蘇卡諾在印尼 的萬隆召開亞非高峰會議,北韓的金日成帶著兒子金正日與會。蘇卡諾帶女兒梅嘉娃蒂在 機場迎接,還叫梅嘉娃蒂表演跳舞給金氏父子看。後來,梅嘉娃蒂和金正日在兩國各自當 政,當北韓核武問題引起國際關切,梅嘉娃蒂曾想運用這層舊識的老關係,親赴北韓擔任 調人,希望能說服金正日放棄核武計畫。後來當然是無功而返。不過梅嘉娃蒂跑北韓一趟 ,也可看出「個人外交」在亞洲扮演的角色。 中日外交的第二個特色,是兩國之間的「文化」關係。這一點從清朝到現在都是如此 。從李鴻章和伊藤博文開始,每每中日兩國外交官見面,或前面談到的福田康夫與溫家寶 的首相與總理見面,都喜歡吟一點漢詩,顯示雙方共同的文化經驗。這是西方國家跟中國 的外交所辦不到的。 高峰會議通常具有相當的戲劇性。因為是眾所矚目的場合,所以各國莫不將其辦成一 場秀。當元首到他國訪問,無論是到哪裡獻花、在哪裡抱小孩,表現親民的風格、帶不帶 太太、雙方交換什麼禮物,都是精心設計過的,於是也成為我們可以觀察的重點。 一九六○年代末期,新加坡和印尼的關係,一度因為新加坡處死兩名在星洲犯法的印 尼陸戰隊員,而陷入谷底。後來新加坡駐印尼大使安排李光耀訪問印尼,並力勸李光耀到 兩人墓前獻花,這才使兩國的關係逐漸緩和。 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則打過夫人牌。一九八六年美蘇冰島峰會時,原來會前安排兩 位元首都不帶夫人與會,結果戈巴契夫把夫人蕾莎帶去,一下子成為記者追逐報導的焦點 ,搶盡鋒頭,美國(應該尤其是雷根總統的夫人南西)發現被擺一道,氣得直跳腳。 兩韓的峰會則更是一場秀。二○○七年盧武鉉訪問平壤時,帶了南韓的茶葉,還帶了 全套李英愛演的《大長今》DVD,因為金正日非常喜歡看電影和電視劇。 當時為了營造盧武鉉夫婦跨過北緯三十八度分界線的戲劇效果,南韓特別用黃漆把三 十八度線清楚畫了出來!不然哪會有一條線在地上等著讓人跨過? 高峰會議既然是一場秀,當然也會暗中較勁。二○○六年十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 問中國大陸。根據日本《產經新聞》的報導,當時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在紙條上寫了三個重 點給安倍,提醒安倍到中國時:「一、不要用雙手握手;二、不要鞠躬;三、下飛機時要 與夫人比肩步下階梯。」安倍會心微笑點頭,將字條收入胸前的口袋裡。 安倍和麻生擔心像過去歷屆政府一樣,訪中時美其名為「日中友好」,後來卻讓中方 導演成「朝貢外交」,所以這次安倍與中方領導握手微笑答禮時,視線始終注目對方,一 刻也不離。 高峰會議是正式的,但是多邊會議場外的非正式接觸,哪怕只是盡在不言中的一句話 ,有時都比會場中的發展更有看頭。 一九七五年,印尼兼併原葡萄牙殖民地東帝汶之後,印葡兩國隨即於第二年斷交。二 十年後,印尼對東帝汶的政策已逐漸放鬆,而葡萄牙新政府對印尼的態度也不若前任嚴苛 。一九九六年二月,亞歐會議(東協與歐盟)在曼谷舉行。就在餐會前夕,葡萄牙新上任 的總理古特雷斯擠到印尼總統蘇哈托旁邊,說:「我想我們中間的確有些問題必須談談( I think there is a problem to discuss….)。」 蘇哈托笑了笑。雖然兩國的關係沒有立即突破,但一般認為整體氣氛已有改善。因為 這是兩國自一九七六年斷交以來,雙方領導人的第一次講話。 元首出訪,有的時候是去參加會議,有的時候則是想以親身行動,表達對某個地區的 關切。尤其美國總統更是如此。如果美國總統能親自出馬,對衝突相關國家進行說服或斡 旋,會讓當地國家至少感到比較窩心,也比較放心。中東問題就是最好的例子。 中東問題非常難解決,但是每一任美國總統都希望能對以巴問題做出一點努力。他們 多半會派出特使,進行穿梭調解,然後自己再親自出馬。我們從觀察者的角度,經常用「 前座開車」還是「後座開車」,來比較不同總統對中東問題的涉入程度。 柯林頓總統對中東問題涉入甚深,這時美國就像是坐在車子的前座,自己開這輛中東 和平的車子,我們稱之為「前座開車」。當時以色列抱怨,巴勒斯坦老是縱容激進份子對 以色列進行攻擊,巴勒斯坦則矢口否認。於是美國由中央情報局介入,訓練雙邊的安全人 員,教他們如何對付恐怖份子或激進好戰份子,甚至連群眾該怎麼隔開,崗哨怎麼設,劃 界怎麼劃,都幫他們一一規畫。所以那時我們發現,主導美國中東政策的,居然不是國務 院的外交系統,而是中央情報局! 到了小布希總統的任內,則因為全副精神都在對付伊拉克,所以對以巴問題就比較不 上心,而希望當事國能自己多負一點責任。這就是所謂的「後座開車」,前座讓以巴雙方 自己坐。 下次我們看中東新聞時,就可以看美國除了派特使之外,國務卿自己到中東幾次?美 國總統去過幾次?主持過幾次中東和會?在中東問題上出力最多的,是國務院還是中情局 ?藉此就可以大致判斷這一任美國總統是坐在「前座」還是「後座」。 像美國總統這樣四處奔波,安全問題自然也成為很重要的考量,所以美國的祕密勤務 局在海外就有十五個辦公室,隨時為出訪的美國總統提供安全維護。美國總統出訪,防彈 車及隨扈車隊經常都是跟著一起走,然後再配合當地的警方與安全人員,做好最周延的防 範。 柯林頓總統在卸任前曾出訪巴基斯坦。然而由於當時巴基斯坦的情勢不安,美國共動 員了三輛總統座車。當柯林頓的車隊行經高架橋時,三輛車一起上去,然後他在橋上換車 ,車隊再開下來。所以上橋前總統可能乘的是第一輛,下橋後變成第三輛,讓恐怖份子摸 不著頭緒。 出訪的外國元首帶著自己的防彈車一起走,會令有些地主國覺得很不是滋味。例如中 共曾在外國元首座車離機前,派人上去把車子的四個輪子換了,這樣一來雖是外國的防彈 車,但是仍沒接觸中國領土(因為是中國的輪子,在中國的領土上行走),以保持民族的 尊嚴。 正因為元首的安全問題會引起這樣的小摩擦,也就成為一個可以用來作文章的機會。 一九八七年,日本首相竹下登出訪菲律賓,刻意只帶十二名隨扈,其他一切由菲律賓警方 負責。當時的菲律賓情勢不安,連東協領導人到馬尼拉開會,都有軍艦在馬尼拉外海警戒 。竹下登並非東協的會員,居然對菲國這麼信任,讓菲律賓大感受用,也反映在當時菲人 的民調,認為日本是最值得信任的國家。 當然,並不是每一次峰會都要這麼大費周章。以歐洲國家為例,因為距離較近,有時 法、德、英等國領導人碰頭,開個工作會議就走,沒有前面講的那麼多複雜安排。有時候 甚至是通電話。尤其在危機發生時,美國總統可能跟相關國家元首一天通幾次電話,以掌 握該國動向並進行說服。元首的電話外交,也是元首外交的一種型態。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71.114.195 ※ 編輯: vehicle 來自: 118.171.114.195 (10/12 14:50)
NewReader:這本書是現在誠品人文.科學類暢銷排行榜第一名。 10/12 15:04
david20719:推這本書簡單好懂.時事還算新鮮 10/12 17:19
simmon989:超鮮的!! 連今年八月的俄喬戰爭都收錄了耶 10/12 19:46
going90:雖然是廣告 不過希望能給版友列入參考書區 ^^ 10/13 15:59
w0264:轉錄至看板 NCCU_YAIC 10/13 22:39
w0264:-借轉 政大青國版-封面把老師拍得很有立體感XD 10/13 22:41
sheeple:這本書花了我三個星期慢慢看完哈哈 10/13 22:46
david20719:因為好看.所以我一天就喀完這本書了XDD 10/13 23:17
NPLNT:哈 我跟樓上一樣 10/14 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