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外電眼中的非洲 為何總是錯的? 2014-01-12/台灣立報 劉耘 台灣民眾向來仰賴西方主流新聞媒體獲取國際消息,對非洲事務的了解不僅十分有限, 也易淪於平面。近日《半島電視台》的兩篇評論,探討媒體在傳達非洲新聞時經常出現 的謬誤。 哈佛大學政治分析家恩亞伯拉(Nanjala Nyabola)首先指出,日前英國《衛報》記 者霍登(Daniel Howden)對南蘇丹衝突的報導在網路上受到廣大迴響,但南蘇丹網路 上的回應可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當地知名推特人士批評,這篇文章完全誤報了實際的經 過。 西方媒體仍有知識階級思維 恩亞伯拉表示,在這情況下,她傾向相信當地人士的說法更甚於西方媒體的報導。她 指出,若觀察《衛報》為這位記者冠上的頭銜「首位身處現場的西方記者」,不僅引發 南蘇丹讀者反對,也無意間透露出西方媒體的思維。「他是否是西方記者有何重要?」 恩亞伯拉反問道。 她認為,這個順手加上的頭銜不僅漠視當地無數經歷過真實事件的民眾、忽視南蘇丹 無數經驗豐富的作家、記者及消息提供者,更製造出一種顯然是建立在種族概念上的知 識階級。無法正視這種隱含的知識階級且無力破除其所產生的隔閡,就是西方媒體持續 錯誤報導非洲事務的原因。 恩亞伯拉分析,由於西方媒體懷抱著一種與「西方」對立的「剩餘」(The Rest)概 念,因此報導僅是在加強或削弱西方讀者對非洲的既定印象,塑造「非西方」情況,而 非分析事件本身影響與價值。例如在南蘇丹危機的報導中,許多西方媒體便針對其讀者 對「種族」及「種族在衝突中角色」的既定看法,加以強化或削弱。 語言隔閡 轉換中失原意 恩亞伯拉指出,另一個造成錯誤報導的因素則是無法跨越的語言隔閡。當西方媒體用 殖民國語言去解讀一塊擁有無數語言的大陸,不僅令報導成為詮釋,也將無可避免的產 生選擇性偏差(selection bias),許多細微的文意差距與非言語的溝通將在翻譯過程 中遺失。 舉例來說,大部分奈洛比人都會說數種語言,包括3種官方語言及方言「申語」(Sh- eng),但大部分外籍記者認為自己只要透過英語或史瓦希里語(Swahili)就能勉強應 付,從未真正理解當地人在3、4種語言間的轉換過程。例如,英語中「種族」一詞帶有 強硬且固定的意涵,但在申語或其他非洲語言中,「種族」卻是一個具延展性及實際效 用的詞彙。 不管哪一國 全視為非洲 對於恩亞伯拉的看法,駐奈洛比作家及政治漫畫家加塔拉(Patrick Gathara)表示 贊同,但他進一步指出,其實大部分非洲國家的媒體也犯了類似的毛病。 加塔拉首先援引奈及利亞作家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在〈單一故事的 危險性〉演講中所提到的歸謬法(reductio ad absurdum),表示媒體時常將有著10億 人口及54個不同國家的非洲大陸,簡化成單一且表面的說詞,像是「毫無希望的大陸」、 「非洲崛起」或「神秘的非洲」。 加塔拉表示,當許多非洲國家民眾經常批評西方媒體所呈現的非洲報導時,鮮少有民 眾會觀察其他非洲國家是怎麼報導自己國家,也少有非洲媒體會以「所有非洲民眾」為 目標讀者來報導所有非洲事務。 加塔拉分析,這與國家及個人身分認同有關。在非洲各國,大部分民眾不會首先將自 己定位成「非洲人」,而是「肯亞人」或「蘇丹人」等,各國媒體也不會將「非洲」視 為某個必須報導的故事,而是以西方通訊社對其他非洲國家事件的反應作為是否報導的 指標。 非媒依賴外電 在地聲音出不來 這就延伸出下一個問題,即是大部分非洲國家的媒體也仰賴西方媒體來獲得非洲其他 國家的報導,未在國外設立分社或派遣駐外記者。例如,許多非洲媒體近日對南蘇丹、 中非共和國、剛果或索馬利亞的報導皆相當粗淺,即便是在緊鄰索馬利亞並深受其動盪 局勢影響的肯亞,當地媒體也僅只是反芻西方報導的觀點,並未深入理解這個國家長達 20年無政府狀態的原因,或解釋肯亞出兵干預的理由或看法。 此外,加塔拉指出,非洲媒體有時也會刻意呈現與西方媒體相反的報導。例如去年肯 亞大選時,許多西方記者湧入當地,預期2007年至2008年的選後血腥衝突將重演。這引 起肯亞媒體工作者不滿,並展開所謂的和平報導(peace journalism)運動,在報導中 刻意不對選舉加以批評,想證明肯亞並非另一個「非洲故事」。 最後,種種對非洲的錯誤報導,也肇因於媒體界缺乏對非洲的長期報導及記錄。人們 僅能透過新聞了解非洲,而新聞運作的機制又通常是以事件為導向,總在衝突發生時才 加以關注。 在缺乏常駐記者的情況下,媒體通常會派遣資深記者前往衝突區,而「資深」也就意 味著對媒體需求及期待瞭若指掌,更不用說他們要在幾天、甚至是幾小時之內,做出一 則長度僅幾分鐘的新聞。種種因素加總起來,讓這些報導成為了一則則符合外界期待的 「非洲故事」。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6846 ────────────────────────────────────── 上面這則報導以外電為何錯誤報導非洲消息為題, 內文把西方觀點(西方角度的相對客觀)與正確性混在一起談了。 我節錄BBC中文網對於兩者的說明貼在下面。 不偏不倚 「不偏不倚」是所有BBC新聞報導的標準之一。 不是所有的新聞都是不偏不倚的—並非所有新聞都需要保持不偏不倚。很多優質新聞 報導都是來自那些有特定觀點的報紙的。讀者可以選擇是否去買/看這種報紙或者另一 份符合,或者挑戰他們看法的報紙。 但是,BBC新聞與此不同。BBC新聞製作經費主要來自英國公眾支付的電視執照費。 這意味著,BBC不是對政府負責,而是對購買它服務的民眾負責:這些人持有並表達 最爲廣泛的看法;他們來自多樣化的社會、文化和宗教背景。 這意味著BBC不能夠故意和有意識地採用任何單一的世界觀。 英國法律要求BBC記者必須不偏不倚—這是一種把BBC與其它新聞來源區別開來的價值 觀和要求。 這也是BBC與觀眾之間的契約。 所謂「不偏不倚」常常被人誤解,特別是那些堅信不偏不倚的新聞只是一個幻想的人。 很多人認爲,諸如「客觀」、「中立」、「平衡」和「公平」等詞彙與「不偏不倚」 意義相同。他們把這些詞彙交替使用,但是它們的含義並不一樣。BBC記者艾倫‧利特 爾所用的一個故事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你走進一家咖啡館,有兩個人在裡面爭吵。 一個人說「二加二等於四」。另一個人不同意,說「二加二等於五」。 如果你把這件事情告訴一位朋友,你可以客觀、中立、平衡、公平或者不偏不倚地說 明,但是,每一種說法都各有不同。 「客觀」意味著不帶任何對數學或數字的假設來報導這兩個人所說的。你不能說這兩 人中任何一個人的說法是正確或不正確。這不是因爲你不知道,而是因爲你沒有做判斷 的根據。 「中立」意味著即使你知道其中一個人的說法錯誤,你還是不帶判斷眼光說出這兩人 的說法。 「平衡」意味著不帶判斷,而且注意用同等的篇幅報導這兩個人的說法。 「公平」意味著確保你盡可能公平地報導這兩人的說法—大致按照他們每個人努力說 服對方時的說法;這也是不做任何判斷的。 「不偏不倚」意味著盡量準確地報導每個人的說法,並尋找或考慮其它相關、重要的 看法—比如一位能告訴你這兩人誰正確的數學專家的看法。 「不偏不倚」讓你以事實爲根據做判斷;這個標準也要求你尋找重要的、相關的看法。 「不偏不倚」這個原則也要求你衡量這些看法。這樣,你可能需要摒棄那些得不到證據 支持的看法或者與事實矛盾的看法。 「不偏不倚」要求對事情提供更寬的視角。 http://goo.gl/b5DI75 (BBC中文網/20140113) 真實性和準確性 準確性對於一個記者的聲譽是至關重要的。 如果讀者、聽眾或觀眾不信任你能為他們就事實作準確的報導,你就連做記者的最基 本要求都沒有達到。 作為一個記者,你同讀者觀眾之間實際上有一個默認的契約。你去尋找和觀察那些一 般人不想或沒有時間、沒有渠道去發現的事情,然後向他們報告你尋找、觀察的結果。 你要讀者觀眾信任你所提供的是一個完整的真實畫面,而不僅僅是一些事實的片斷。 你要他們信任你所作出的整體描述不會誤導他們。 你承諾不會欺騙他們。 當然,所謂的「真實性」是一個很複雜的概念。它不同於準確性:準確地描述一件並 不真實的事情是完全有可能的。「真實性」還同「核對」、「誠實」、「嚴謹」等一系 列其它概念有關。 也許,要求記者做到的「真實和準確」也可以稱為「承諾不欺騙」-我們大多數人都 明白被欺騙或被誤導是怎樣一回事。 我們也瞭解自己是如何不再信任那些好像不在乎是否欺騙了公眾的人的。 準確性 不論你怎樣理解「真實性」以及「事實」和「觀點」之間的界限,「準確性」是一個 比較簡單的概念。「準確性」不僅僅意味著那些可以核對的「客觀事實」是正確的,例 如:姓名、地址、出生年月、說過的話等等。「準確性」還意味著準確無誤地呈現所報 導的人所表達的觀點。 因此,如果你在文章中寫道或在廣播裡說,「市長對在場的聽眾說,首都是國家藝術 和文化的動力中心。」 這裡你可能會在兩個層面上出現不準確的情況。 首先是那些可以核對的「事實」可能出現錯誤。另外是報導所表達的觀點可能有誤。 講話的人是市長嗎?是他親自發表講話嗎?你可以肯定你不只是看到了有關的新聞稿? 他是否真的用了你報導中所用的詞語?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記者經常會在處理這種簡單的事實時出錯,而這種錯誤最容易損 害讀者觀眾的信任和記者的聲譽。 在報導觀點的時候你也要同樣小心。在上面的例子中,你應該問自己,報導是否準確 地反映了市長講話的意思?他說這話的時候是在開玩笑,還是為了效果而有意誇大?他 說這句話的前後是否還有其他的話會使報導的這句話的意思有所改變? 有見及此,在報導的時候你必須保證準確地報導或者引用有關的觀點,準確地反映話 語或觀點所要表達的更廣的含義。 從引語中刪除關鍵詞語,或把這句話放到不同的場合的做法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原因 是:這樣做你用的字可能是準確的,但由於用在不同場合或刪除了某個關鍵的形容詞或 限定用語,你可能已經把引語所要表達的意思歪曲了。 核對那些可客觀地核對的事實並明確說明這些是「事實」是記者工作的一部分。作為 一個記者,你還需要將這些客觀事實同那些表達觀點的部分區分開來。 陳述中的缺漏 作為一個記者,你還需要找出事實陳述中的缺漏-是否遺漏了顯著的「事實」?比如 說,聽眾對講演的反應是喝倒彩,或者是大笑,還是在震驚中一片沉默? 報導中有哪些遺漏的事實是最突出的? 如果需要報導不同的觀點,你如何表達各自的重要性? 如果在某一會議或某一活動中有明顯的一致看法,你就要問自己,這是否意味著真正 的共識,還是因為你沒有碰到不同的觀點? http://goo.gl/S64m9h (BBC中文網/20140113) ────────────────────────────────────── 當然本板是國際事務板而非國際新聞板, 不過基於幾點理由我覺得上面這些內容對板友還是頗有助益: 一方面新聞傳媒無疑是多數人獲取國際即時訊息的主要工具, 再者是取得國際事務的全知狀態絕不可能,所以大家都在瞎子摸象。 不同的視角會導致我看到象牙還是象尾巴,這個因果關係倒過來也說得通。 如果絕對客觀的報導、閱聽或社會科學研究不切實際, 考慮到國際事務在不同觀點下居然還加進了時間因素會不斷變遷, 因此不論是單純吸收國際消息或從事國際關係研究, 時不時地檢查自己的觀察的角度還是必要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73.161.233
ipfu:新聞內文基於非洲的多元文化否定了單一簡化的用語,不過卻也 01/13 17:17
ipfu:使用了「西方」媒體一詞,滿有趣的 :) 01/13 17:18
ipfu:另外新聞中提到的衛報南蘇丹報導:http://goo.gl/MIqCs9 01/13 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