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按照 Tony Judt在A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1945裡面的解釋,柴契爾接掌的英 國是經歷過完全失靈的1970年代,尤其是福利國政策前提是60年代的榮景持續,70 年代很明顯是辦不到了,政府無力繼續支付免費醫療、教育與補貼公共交通,甚至 需要IMF支援。 當時西德(英國工會崇尚)的產業模式與勞資關係,是勞方與資方透過政府作莊達成 妥協,再加上政府的行政指導促進產業發展,但是在1970年代的英國辦不到: 第一個是勞方(工會領導者)經過1960年代的福利國政策後逐漸偏向好戰與硬碰硬, 有理由認為唐寧街達成的協議不可靠,最後導致動輒罷工。如死忠保守黨支持者、 TopGear主持人Jeremy Clarkson就批評過當時 British Leyland等汽車工業「工人 花在罷工的時間遠多於他們裝配汽車的時間」;一個工廠內部有著接近兩百五十個 工會,每一個工會都要單獨談薪水與工作內容,這種經營環境會好.... 第二個是資方(管理)不思進取,從凱因斯到艾德禮都批評過英國資方管理不彰、沒 有效率、投資不足和缺乏創新,簡單來講就是「無能」(雖然他們都束手無策),經 營與管理階層偏向在惡性循環內做事,英國工業與製造業的口碑一路下滑,變成爛 貨的代名詞,更沒有辦法與西德製造相互競爭。 最重要的是二戰期間後,保守黨與工黨在福利國與國有化產業是有共識的,但是後 來政府沒有發揮西德或是法國政府的行政指導角色,死抱著充分就業宗旨不放,或 是限縮於勞資協商一類的介入,又或是用稅款補貼工業或是製造業。雖然保守黨的 希思與工黨的卡拉漢都策劃忍受一定程度的失業,讓政府從需要補貼的產業 (煤、 紡織、造船與鋼鐵)撤退,但是工會發動的總罷工讓他們妥協與轉向。 最後的結果,就是心境遠比前幾任首相堅定,個性乾綱獨斷,採用激進手段的柴契 爾上台,並且最終改寫了英國政治圈共識,讓私有化成為新的主流。 (歷經80年代 的混亂與重整,最終說服同僚拿掉國有化政綱的布萊爾被堅定左派覺得他是個叛徒 與柴契爾的門生) -- http://www.plurk.com/ncyc 英美影集、美國新聞、小說同人誌、動畫漫畫感想、瑣事與心情雜記 Plurk(試用) http://www.popo.tw/books/37398 連載的創作.缺乏人氣的PoPo專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2.131.92
genewing:我想到台灣教改..根本就是為了解決教育人員因"少子化" 04/10 14:03
genewing:而衍伸的"失業問題"而改革.....從來沒將"學生"放第一位 04/10 14:04
chosenone:因為很多政務官另一個身分是學校教授 誰會自砍自己職缺 04/10 18:21
chosenone:不做官那天還要回學校任教 不然就是一堆教授朋友 所以.. 04/10 18:22
※ 編輯: ncyc 來自: 114.32.131.92 (04/11 13:04)
Heynoo:但布萊爾美其名為「第三條路」,讓紀登斯變成政治神主牌 04/13 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