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Japan_Trave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後兩天的住宿是搭配日航機加酒選的飯店,原本想選中央口對面的新阪急飯店, 不過因為某些因素後來就選了後站的新‧都。 可能我們check in的時候要求要有網路的房間,或者是太晚check in(晚上七點多) 等其他因素,所以已經沒有非吸煙區的房間了。 飯店後方似乎是新館的部份,不過這次我們住的是舊館。 一進去就有點不知道是煙味還是空氣不流通的霉味,空間不大, 地毯、梳妝台、桌椅、電視是舊式的飯店格局,晚上會一直聽到新幹線發車的聲音。 而且當我們拿著兩晚的住宿兌換卷去check in的時候, 還發生了飯店人員說台灣方面給他們的電腦資料只有登記一晚的烏龍事件@@ 好險後來確認是兩晚,不然就得流落街頭了。 整體而言沒有不好,但下次至少會選擇前站的飯店,至少交通比較方便。 行程:新‧都飯店出發(9:20)→搭地下鐵至二条城前站(9:50) →參觀二条城(10:00-11:30)→至京都市役所與三條通附近午餐→ →至地鐵東山站(13:20)→步行至平安神宮(13:40)、參觀神苑 →步行至南禪寺(15:20),登上三門、參觀水路閣 →搭5號市巴士回京都車站(17:00)→porta地下街晚餐→京都塔夜景(18:00) 無密碼無音樂網誌版:http://blog.yam.com/Emma216/article/24289805 ------------------------------------------------------------------------------ 今天的行程是來到日本後,把奈良和宇治併在同一天後新增加的路線。 由於剛好都在地下鐵東西線上,所以本日的交通工具就是京都的地下鐵啦~ 京都的地鐵不像東京或大阪那樣綿密複雜,只有簡單的南北向烏丸線與東西向的東西線。 只要看清楚目的站和票價,注意月台的方向,其實是一種很便捷的移動方式。 來京都之前,看很多人分享的都是利用500 yen 的市巴士一日卷在景點間移動, 因為搭乘市巴士不僅可以飽覽市容,涵蓋的範圍也比較大, 從京都車站出發更是有很多班次。 不過實際搭乘後,我發現雖然地下鐵單程的票價較貴,但只要規劃好景點動線, 買市巴士與地下鐵共用的1200 yen 一日卷也是不錯的選擇。 而且它可以轉乘其他近鐵,所以反而有很多日本人利用它往返大阪或其他地方。 由於操作介面都是利用圖示、漢字和數字表示,沒有什麼障礙,所以很順利地買到了票。 先從京都站沿烏丸線往北到烏丸御池站轉東西線到二条城前,大約25分鐘左右。 一出站,隔著二条通就是二条城的圍牆,和明信片上的角度一模一樣呢! 雖然二条城沒有大阪城、姬路城那樣顯眼的天守閣,不過其他部份倒是保留得很完整。 來到二条城,又再度遇到戶外教學的日本學生,五人一組由導覽員為他們解說。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二条城有內外兩條護城河,靠外側的建築物是「二之丸御殿」, 內護城河以內的則是「本丸御殿」。 二条城最早是1603年(慶長八年)為了作為德川家康上京的寓所而建, 1626年由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擴建為今日規模。 距今有400年歷史的它也在1994年入選為世界文化遺產。 二条城因為江戶時代的政經穩定、幕府大權在握,因此修築的十分完整。 除了後來燒毀的天守閣不再復見之外, 在1788因京都大火燒毀的本丸也由桂宮御殿移過來,只是現在並不對外開放。 真正開放的只剩由「遠侍」、「式台」、「大廣間」、「蘇鐵之間」、「黑書院」、 「白書院」一連六棟建築相連而成的二之丸御殿。 整座建築採桃山時代的武家書院造型建造而成, 由唐門以及屋內的雕飾、壁畫可見其富貴華麗。 參觀二之丸御殿的入口,由此進入將會尋著動線參觀六棟建築。 只是沒有導覽的我們,其實無法清楚區隔上述六間的分界。 裡頭除了以金漆為底色、繪上鮮艷綠松、牡丹、猛禽、山虎的壁畫, 以及幾何紋飾的天花板外,有兩個放置人像的房間讓人印象深刻: 第一個是模擬1867年由江戶幕府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將權力交回天皇的「大政奉還」。 這個歷史背景,也使得二条城有了不同的歷史地位。 這一刻,結束了自13世紀開始由幕府統治的武士政治 (鐮倉、南北朝、室町、安土桃山、江戶) 實權回到天皇手上,而這位天皇遷都江戶,改名東京並隨即展開了著名的「明治維新」。 結束了京都自平成京(中間短暫還有一個長岡京)遷來後,作為首都一千多年的歲月。 第二個場景則輕鬆多了,表現的似乎是將軍與夫人之間談話的居家樣子。 我原本對蠟像人偶一直有種排斥感,但這次的經驗讓我發現如果用在模擬歷史場景上, 其實可以藉由觀察服飾、場景、空間環境提供參觀者更具體的歷史感。 比起空蕩蕩的房間(中國還有桌椅、日本則只有榻榻米呢)好多了。 結束了二之丸御殿的參觀,接下來就是精心佈置的二之丸庭園。 二之丸庭園不大,卻是一處精巧的池泉洄游式庭院。 有綠松、碧水、奇石,展現日本將大千世界濃縮於此的建築思想。 出了二之丸庭園,順著路走就會來到內護城河前, 過了橋就是本丸御殿,也就是將軍住的空間。 雖然沒有開放參觀,但廣大的空間與建築式樣仍叫人流連忘返。 站在原天守閣的遺址上,可以俯瞰本丸御殿的全景,也成了遊客最愛取景的地點。 我們參觀二条城的時間大約是一個半小時(10:00-11:30), 若是瞭解日本歷史的人要仔細體會、加上聽導覽那就可以在這裡待上半天囉~ 離開前跟明信片上寫著「野点傘」的紅傘照了相,雖然不知道含意但覺得很有日式美感 二条城真的蠻值得來的,很感謝當初提供經驗的貞儀,否則我們可能就要錯過它了。 告別了二条城,我們再度搭地下鐵到京都市役所(似乎就是市政府的意思)附近午餐。 吃飽飯,我們搭乘地下鐵到東山站,準備前進紀念京都1100年的平安神宮。 路上經過白川,在橋上遇到了一位東京來的奶奶, 雖然只能用非常簡單的單字和比手畫腳溝通, 但她還是非常熱情地和我們聊了十幾分鐘,並且歡迎我們一定要去東京玩! 在日本的這幾天,我體驗到了課本上說的「日本是個高齡化的社會」這句話。 不僅路上的年長者很多,計程車司機很多甚至都是白髮蒼蒼的老先生。 不過我卻也發現日本的年長者仍然把自己打理的很好。 穿著不僅正式得體、更是充滿活力地出現在車站、路上、各大景點中。 像這位奶奶自己一個人從東京來京都玩, 靠自己問路要前往二条城的勇氣和心態真的令人敬佩! 年紀大,並不代表心態也要隨之老化,反而是更加獨立、成熟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沿著平安神宮前的神宮道走,就可以看見巨大的紅色鳥居 平安神宮是1895年(明治28年)時為了紀念京都(平安京)遷都1100年而建, 用來祭祀遷到京都的第一位(桓武天皇)以及最後一位天皇(孝明天皇)。 不僅是每年京都三大祭之一「時代祭」的起點,週邊結合了圖書館、美術館、動物園等, 合稱「岡崎公園」的區域,更是京都最早現代化的區域。 平安神宮是模擬平安京時代朝堂院、太極殿、應天門、蒼龍樓、白虎樓約2/3的比例建造。 紅柱綠瓦,配上地上的白砂與藍天,顏色真是令人感受強烈。 在這裡,寫御朱印的是穿著白衣朱裙的巫女,字跡也特別秀麗 平安神宮是免費參拜,不過如果要參觀神苑則需門票600yen。 這是掃描自神苑入口提供的地圖,可以看出神苑呈現ㄇ字形圍繞在平安神宮的周圍。 依順時針(也是參觀方向)分為南神苑、西神苑、中神苑和東神苑。 南神苑與西神苑景色一般,我們去的時候還遇到園丁整修花木。 不過繞過平安神宮後側的樹林來到中神苑後,景色就變得開闊許多。 到了東神苑景色就更讓人覺得如置身畫中,栖鳳池上的泰平閣(橋殿)尤其動人。 我們在這裡停留了約20分鐘左右,除了是休息、加上天空飄著細雨, 但更是因為景色真的如詩如畫,讓我忍不住拿出明信片記下這美好的一刻。 雖然它的歷史長度無法和其他古蹟相比,但是它給我的感動卻是最直接而深刻的。 因此平安神宮的東神苑也就成為此次京都行中,讓我最難忘的地方。 這個經驗也驗證了每個旅人與景點之間的共鳴程度或是對美感的定義其實是非常主觀的。 我遇過一位同樣來自臺灣的伯伯說他看金閣寺在夕陽的照映下閃閃發光,非常感動。 但其實看過更多來自書籍或網路的分享卻是金閣寺佔地小、遊客太多,反而失去了美感。 所以安排行程時,別人的建議也只是作為客觀時間、體力、眾多景點取捨上的參考。 最後還是必須到了現場,在那個時間、空間當下帶給我們的感受才是真正的旅行滋味。 離開了平安神宮,沿著岡崎公園我們走向據說有著「絕景啊、絕景!」的南禪寺。 路上經過京都市動物園,不過似乎星期一休園,鐵門鐵窗都拉下來了。 南禪寺是由龜山法皇在1291年創建的,從室町時代就是京都重要寺院。 後來更列於京都五山(天龍寺、相國寺、建仁寺、東福寺、萬壽寺)上,地位相當崇高。 南禪寺除了是秋天的賞楓名所外, 它的三門更因為大盜石川五右衛門的一句「絕景啊,絕景!」而名氣響亮。 連我這個門外漢都想要一登山門看看是否真有所謂的絕景? 不過這個絕景要付500yen才能看,但是人都千里迢迢到這裡了,豈有不看的理由? 嗯,景是不錯,但有沒有到「絕景」呢?就見仁見智啦~ 另外南禪寺還有一座由琵琶湖引水的疏水道也是許多遊客造訪的地方, 紅磚拱形的式樣讓我想到羅馬的引水道。 回到京都車站已經傍晚,吃過晚餐補充體力後,買了票上京都塔看夜景。 上面提供免費望遠鏡供遊客觀賞,並且會在玻璃上標示從這個方向看出去的著名景點。 不過晚上除了有打燈的清水寺三重塔,還有距離比較近的東西本願寺,其他都不是很好找 很幸運的,竟然讓我找到了平安神宮的大鳥居,真好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2.56.123 ※ 編輯: bioswallow 來自: 203.72.56.123 (11/11 17:17)
opti0626:網誌圖好像看不到耶@@" 11/15 23:06